
母子葬
作者:凤鸣岗
去年桂花飘香的某个午间,我正在庭院小憩。一位陌生青年手里拎着价值不菲的礼物拜访我。我有些惊愕,但还是客气地沏一杯热气腾腾的茶给小伙子。小伙连连致谢后方才接过茶杯。
“教授您好,我名叫林长松,您叫我长松好了。我非常敬仰您,您不仅是临床医学领域的资深教授,更是一名人体骨骸绑定及面容生态还原的专家。”很显然,小伙子的真诚并不令我反感。
“教授,我有一个不情之请,我想请求您实现我姑妈母子葬的心愿”。长松提出请求略作停顿时的满眼渴望,真让我不忍拒绝,但我心中满是疑惑。
我从南方医科大学退休后,退居湘北祖屋颐养天年。年近七旬,冠心病如影随形,我因此拒绝了国内外所有的医术交流邀请。人体骨骸绑定及面容生态还原常常用于讲座,实操起来,不仅材料昂贵,完成一具遗骸所有的细节,往往长达5小时以上,行之者非富即贵。
“我姑妈是一名器官捐献者”。长松嗫嚅着说。很显然,他看见我面露难色。
我还是很友好地让长松留下电话号码,答应尽快给他回复。
长松的姑妈只是一名普通的农家女子,湘北地区的风俗非常忌讳“死无全尸”。她何以做到如此?油然而生的敬意激励我毅然接受长松的请求。
长松通过微信发给我宋长明表弟与林桂花姑妈的照片。表弟似曾相识,名字有些耳熟。另有一张桂花姑妈怀抱临终儿子的照片对我触动很大。“我只想一辈子依偎在妈妈怀里”,长明的遗言特别扎心。大抵是儿女不在身边的缘故,我一时控制不了渐渐滋长的情绪,急忙从口袋里摸出两片阿司匹林服下。
之后,长松简要的介绍了姑妈与表弟的情况,并强调了风水先生测定的动土起骨时间。同样,我将这一信息传达给莱恩。莱恩曾是我临床医学专业的留学生,埃塞俄比亚人,头脑灵光,目前在首都动漫影视城从事大型动物骨骼标本绑定指导工作。我对莱恩的爽快承诺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当然,我没有忘记通知在华西医院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女儿。女儿见拗我不过,只得答应做好与同事调休的准备。
在屈指可数的日子里,我将母子相偎的照片依照其职业、喜好加以修饰,确定满意后烤成瓷像。同时补齐好了所需的各种材料。
那天,夕阳在树梢无力的落下,却摔碎成满天的红霞。我们三人拎着器材在长松带领下早早来到大地岭陵园鼎逸苑区,找到桂花生前购置的双人墓穴。一个偏北靠近围栏的角落。
22时许,母子的遗骸均已送达。我们拧亮工作灯,展开操作台,连接好相机与电脑,穿上了白大褂。女儿在两个大型器皿里添加好防腐药水。浸泡、清洗。我与莱恩分别着手拼接、填充。
林桂花的亲人不多,她是家中的老幺,两个哥哥一个姐姐。长松是桂花二哥的独生子,自小深受桂花宠爱。长松真是个懂事的青年,两具遗骸到达时,拜了又拜,然后焚起一对1米8长的大香,大香上的字“平安广度”“福佑子孙”在烟烟袅袅中显得格外肃然。
长松的父亲是一位刚刚退休的人民教师。他述说妹妹桂花的故事时,语气哽哽咽咽,满满的怜爱。
桂花经历了三段婚姻。18岁风光出嫁,4年后离婚,原因是不孕不育。第二段婚姻勉勉强强拖了三年,还是离了。两段婚姻迫使她抬不起头,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简直是一道无法逃开的魔咒,白天不敢出门,怕人指指点点。干农活时,推轻拣重,存心折磨自己。爱唱歌、活泼开朗、美丽贤惠的姑娘,历经两段婚姻变得郁郁寡欢,判若两人。远在山西的大姐特同情幺妹,回来接去作伴,又四处央人说媒,终于合意上一位大龄矿工青年。大姐没有包瞒,将幺妹的不育症说开了。这位宋姓妹夫心头敞亮,直言那不算个啥。几日后结婚拜堂。
两人结婚后,妹夫领着妹妹去了山西白求恩医院检查,专家明确答复可以做试管婴儿,并叮嘱两口子前后调理、手术费用至少备齐15万元。妹夫常在矿上加班,信心满满;妹妹在家种菜卖钱,干劲十足。岂料,好景不长,两人结婚只有999天,妹夫遭了矿难。妹妹呼天抢地,撞得头破血流。矿上赔了75万,悉数被婆婆要去。婆婆说妹夫是家中独子,走了,没人养老,这钱得留着两人养老防身。我姐夫上门理论,婆婆说媳妇没留下一儿半女,稳不住身,迟早得走人。公公一旁打合声帮腔。我姐夫气得叭叭打了公公两个耳光。
处理完妹夫的后事,回家没歇上几天。大姐一个劲地打电话催我过去,说“粑粑还是要趁热”。我去了,逗留了几日,想给妹妹争取一些权益。妹妹急了。我走到哪,她跟到哪。苦口婆心地劝我“别去了哥,爸妈是长辈,白发人送黑发人,哪个遭得住唦”。我还能怎样言语?只能埋怨老天不长眼,连三赶四地欺侮苦命人。这些年,妹妹背负沉重的十字架,隐忍了太多生活的不易。我背过身去哭了,妹妹见状,想劝,却又不自觉的靠住我,两兄妹抱头痛哭……
灯光下,女儿眼眶泛红。我脱下手套,轻抚女儿肩膀。转过身去,踉跄一下,差点跌倒。女儿赶紧扶我一旁歇息,随即洗手消毒,从口袋里捻出两片阿司匹林给我服下,顺手接替我的工作。我注意到余光所及的一丛冬青旁,长松跪在那里,泪流满面。两个小时过去了。我劝他起来,劝他不要这样。他不肯。他说他只能这样尽孝了。
林老师继续叙述桂花妹妹的故事。
我接回了妹妹,让老婆照顾她。长松也不住镇卫生院了,回家陪姑妈,端茶伺水,开导她,逗她开心。这期间,妹妹饮食少进,病病殃殃,拖了半年才有好转。我担心妹妹恢复后胡思乱想,一到礼拜六,礼拜天,跑到县城招工栏看信息,打电话核实,终究不放心,还是去了现场谈定,给妹妹谋来保姆的差事。
做了几天,女主人脾性乖张,老是埋怨妹妹这做不好那做不像,骂妹妹抱娃不知倒顺,像个没生娃的女人,一下戳到了妹妹的痛处。我真是恨得牙痒痒。这世界他妈的咋有这么多恶人?!原本想让妹妹不晒太阳,好吃好喝,不料被人隔空打断。
后来向同事打听,探询到一个扫大街的名额。烟酒开路,将负责人灌得迷迷糊糊,才算搞到满意的结果。一天黄昏,妹妹轮休,在街心公园捡拾瓶子,隐隐听到一个婴儿的哭声,循声寻找,在一簇红继木树下,有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妹妹左等右等,不见人来。小心抱在怀里,发现贴身褥子里藏有一张卡片,上面有孩子2月22日出生的字样。
妹妹将孩子抱回出租屋,取名宋长明。从此,两人相依为命。长明6岁那年,右脚忽然肿痛厉害,脚跟向上,脚尖下垂,外侧着地才能勉强行走。妹妹背着长明四处求医。二十多年前的医疗水平,远不及现在先进。手术后,迟迟不见好转。手术部位常常化脓。长明妈妈日忧夜愁,一天到晚,跑公用电话亭要打好几个电话。医生不耐烦了,说不碍事的,创口结痂就好了。就这样拖来拖去,孩子最后疼痛难忍,不敢下地走路了。我们带他到市医院检查。医生说足部感染严重,多处肌肉坏死,下行神经侵蚀程度较深。需要截肢。我妹妹差点昏死过去。
长明自尊心很强。截肢后,同伴邀他去玩,他担心自己的不方便扫了大家的兴,从不肯去。书是他的玩伴,读书才是他最大的乐趣。他读过很多书。他考我——把脸向着阳光,这样就不会有阴影——是谁说的。真的问住我了。我问了几位老师,猜这猜那,还是没个准数。他后来央求妈妈打电话告诉我那句话是海伦老师讲的,出自他的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大家想想,他称海伦为老师,足可以证明他与书本的亲和力有多深了。实不相瞒,我把外甥考我的那句话写了下来,一直压在写字台玻璃下,当作座右铭。
他阅读过很多名著,不断地从名著中汲取力量。他写过散文与诗歌,发表在《中国中学生报》上面。当然,他收获的荣誉与证书,摞起来怕是超过1米高了。
高考前的除夕,我接娘俩回来团年。问外甥有什么打算。外甥坚定地说:“我要报考医学院,我要治病救人”。他沉默一会,想起什么似的告诉我“如果医学院不录用我,我就当一名作家。我要多赚钱赡养我妈。我虽然只是一个平凡人,但我拥有一颗不平凡的心。”大家想想,这是一个多么强大的男子汉。这个除夕,我送给孩子一根F形铝合金拐杖。临走时,舅妈表态说只要考上大学,就后赞助他一台电脑。
长明真的如愿以偿。南方医科大学实地考察了他的身体状况后,劝他报考其他学院。他妈妈找我商量。我将孩子发表在《中国中学生报》上面的散文、诗歌剪了下来,将孩子历届获奖证书复印了,写了一张便条,发特快给南方医科大学校长。大家想知道我写了怎样的便条吗?我写的是——如果我们击碎了青年乐观向上的梦想,那么我们真的可能错了。
刘教授,您应该认识这个学生吧?他听了您好多次讲座。有一次,他观看了您讲座上播放的马蹄足临床手术矫正视频,您的手术精湛、温馨提示、微笑抚慰病患刻进到他脑海里,他好激动好激动,以至于不小心碰倒了放在身边的拐杖。
哦,我想起来了。真有那么一回事。那次讲座结束时,我看见一个学生在金属撞击地面的叮当声中慌乱地站了起来,面红耳赤的说:“教授您,您太精彩了。”
其实,我外甥心里想说——要是我二十年前遇见刘教授您,就一定不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我忽然想起一件事,我知道南方医科大学当时有一份名为“长明”的基金,十分火热。号召全校师生“如果您每月捐一块钱,那么患病的孩子就会多开心一天”。基金的去向,就是帮助患有马蹄足的孩子。我问林老师是否知道有长明基金这回事。
有的,只要有开心的事,他一定会与妈妈和舅舅分享。基金发起人就是长明,他当时号召力可大了,他是学生会主席。他还给全国的医学院、医疗专科学校、中国红十字会写了倡议书。他在长明基金网页上设计了“医者仁心”的图片与字样。后来,他将这份基金转交给中国红十字会,他要求红十字会拿这份基金帮助患病的孩子时,所有辅助器材,都应当免费,不能计入材料成本。实际上,他是这样做的,也是这样坚持的。他给马蹄足孩子动手术后反复交代,甚至还和院长吵过嘴。没有人知道长明基金与他有任何关系,也没有人知道他投了多少钱进去。问他,他只说‘我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跟教授您一样,他医术了得,但只评上了副主任医师,他完全可以评上主任医师的,完全可以。
这时候,一位观摩工人问林老师搁置一旁的不锈钢假肢需不需要。林老师问我,我说切割打磨好的材料正在连接填充。
林老师介绍起了这个假肢。
长明那次惊扰到教授和同学后,非常羞愧。经常勤工俭学,积攒了一万多元才买回这个假肢。套上假肢,放下裤角,走起路来特别轻盈。他和我视频,看得出他的自信增了不少,笑容平添了许多。
这个孩子什么时候签了器官捐献书的,我不知道。我似乎听到他妈妈提起过,没有在意。孩子临终前三天,还在苦苦哀求妈妈同意。妈妈知道他走上医生岗位就签了器官捐献意向书。作为医生,他知道好多好多患者命悬一线,正在期待什么。
我去过红十字会,查了档案,发现是真的。我真不知道这孩子怎么想的,真的是“医者仁心”么?“医者仁心”是高悬他头顶的达摩斯剑,还是他跑去救死扶伤所擎的一面大旗?
突如其来的车祸带走了我这个乐观坚强的外甥,也带走了我的妹妹。
妹妹自儿子离世后,整日整夜喃喃自语。求医问药无法缓解。有一天,她特别安静,她给我说要捐献器官,除了眼角膜,什么都捐,她说保留眼角膜,过去儿子那边给儿子看路。她还说她如果不捐献器官,儿子会责怪她的,责怪她冷血,责怪她不是他的好妈妈。她一个劲的拽着我的衣襟,恳求我。看到妹妹如此消瘦,我心里特别难受。我想起她抱着临终前儿子说的话——孩子安心睡吧,妈妈是你的眼睛。不禁悲从中来。
长明走后一年。妈妈的世界彻底垮了,患上了抑郁症,越来越重。常常关在房子里,面壁独坐一整天,不吃不喝,叫不应,答不喊,一个月后,她的身子就像一片轻飘飘的叶子。眼睛里没有光彩,仍然整日整夜流泪、流泪。直到最后大口大口地呼吸。我见情况不对,赶紧送医院抢救。喂流食,流食进去一会儿就淌了出来,她的胃已经对食物有了排斥反应。输氧后,手在空中胡乱舞动,手指细长、枯瘦、惨白。
她似乎有了力气,她甚至试图坐起来,努力过几次,没有成功。一粒粒豆大的汗珠渗了出来。长松的妈妈给她打来一盆温水擦身,擦着擦着就擦出串串眼泪。我护她到阳台,示意长松前去安慰。我接着给妹妹擦。皮包骨,硌手得很,手到哪儿,哪儿就有嘶哑的响声。我的心蹦到嗓子眼了!我恨自己不能替妹妹去死!我跑到走廊尽头,嚎啕大哭,长松与他妈妈跟来了,我们一家三口一起抱头痛哭。
再次走进病房时,有几个红十字会的人从里面出来。我知道妹妹健康时签过捐献书了。那次恳求我答应,只是希望我不要阻拦。
莱恩好几次在操作过程中,双手合着举在眉间,表达着对逝者的哀悼与尊敬。我相信莱恩理解了林老师的每一词每一句。他早已成为“中国通”。
我与莱恩的工作已经进展到关键阶段——头颅三维比例成像,下一步填充、修饰,然后套上一层薄薄的白色硅胶皮,最后将女儿正在裁剪的服饰着装,即可大功告成。
最后一小时的精细修饰、装扮。母子二人的个体妆容已然完成。
母亲穿着一身耀眼的蓝色紧身连衣裙,配上连体手套。黑色条纹白底长袜,脚蹬一双平底粉红布鞋。短发齐耳,干净利落。眼皮半垂,嘴角微微上扬。三条细细的鱼尾纹在眼角慢慢荡漾。右手叉腰,手指饱满富有弹性。看上去高贵、优雅,更不失热情、豁达与坚强。
儿子绿帽绿衣绿裤,双眼微闭,眼角淡淡的鱼尾纹仿佛证明刚刚还在笑容可掬。双手端在胸前,掌心内展,戴一双白色硅皮手套。踏入战场前的镇定,却又不失胸有成竹的从容。高昂的头颅给人感受触手可及的期待将会特别充实圆满,——因为他可以征服世界!
“长明”!“桂花”!林老师的呼唤如泄洪的号令,亲朋好友此起彼伏的哭声,在黎明前的墓园里奔涌不停。拾骨工人唏嘘长叹,如此赤城的母子让他们没有理由不陪伴到天明。
工人们小心翼翼将母子放入双人墓穴。我依照瓷相姿势摆放。工人加深好的穴底,让母子的形体可以自由舒展。最后封口,盖板。
莱恩悄然提来两篮鲜花摆放盖板之上,长跪作揖。众亲友依次焚香点蜡,叩首祈福。一会儿工夫,鲜花花篮簇拥了整个墓位。
我将母子相偎的瓷相交给林老师,拍了拍林老师的手。林老师既惊愕又感激。
次日,我草拟碑文,发送给长松。
碑文——儿子:我只想一辈子躺在妈妈怀里。
妈妈:放心睡吧,孩子,妈妈看着。妈妈是你的眼睛。
长松回复我,英文没有展示的必要。我说既然是我的学生,我有必要让世界上所有人知道。
之后几日,陵园管理处与我商磋,确定在鼎逸苑碑石标志处立一同等材质的白玉石小碑,谨撰——请您轻足勿语。2排22号墓里躺着我的学生和他的母亲。母子连心,两位器官捐献者。没有感知缝合的伤口,正在饱受千年的痛苦。洪恩浩荡,天地同殇。
——刘培根(南方医科大学)
2023年10月1日
下译英文(省略)
次年桂花飘香的某个午后,我佩戴黑纱,来到桂花母子墓前。连绵的秋雨濡湿了墓旁的桂花树。蔫巴巴的桂花垂挂在叶间,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鲜润与金黄的光泽。风起了。枝叶抖动,坚韧的桂花脱离了母亲的怀抱,作着生命里唯美的谢幕。
平展的墓碑上落满厚厚一层桂花。桂花纷纷扬,满墓碎金香。
我取下黑纱,轻轻擦拭墓碑。桂花母子相偎的瓷相已然如新。桂花眼窝深陷,眼睛里没有一丝光泽,仍然可见假以天年的渴望,发散在紧蹙的眉头之间,强烈的失望与无奈,竟是如此让人不忍直视般的肝肠寸断。
两篮鲜花倾倒在墓前,我扶起并置于墓碑上,细细整理。白色的鲜菊花硕大饱满,两篮鲜花均挂有黑色的缎带,左写:大爱超越生死,右书:遗恩温暖人间。在这星罗棋布的丘岗墓园里,享受着一份独特与温暖。
作者简介:唐志岗,笔名:凤鸣岗,曾用笔名:木子,山野子。自由撰稿人。1983年3月始发文学作品《清明祭祖》。迄今笔耕不辍。作品散见全国各地报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