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热,乐洒文学科普创作上(随笔)
刘如春/广州市
2016年8月笔者光荣退休。由于,有了充裕自己掌控的时间,加之精气神尚好等缘故,我把业余时间和充沛精力大多投入了我一直青睐的文学与科普写作上。以至近几年,每年均以发表1000首(篇)诗文的成绩大步向前迈进,受到了身边的亲朋好友广泛赞誉。我单位新旧两位局领导见面还冲我夸奖说:你是我们局一枝笔!我们局就是需你这种人!还有多位局领导和处室负责人渍渍称赞我是“高产作家”,向我树起了大拇指,算是对我这位有着近50年党龄老党员退休生活的充分肯定。
笔者1972年参加地质工作,2016年退休,工龄达44年。在岗时长期从事党的宣传工作,还是国家和省多家文学与科普团体的会员。退休时我就想,自己身体尚好,精气神亦旺盛,如何在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为党的事业多做一点贡献?经过反复琢磨,觉得执着拎起笔,充分发挥自己写作的专长,继续为党的事业鼓与呼,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己熟悉的地质事业,积极创作出一批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学与科普作品,无疑是自己得心应手、驾轻就熟能够做到的最炫的事情。
由于在岗时工作繁忙,撰写的是大量公文式的文章,退下来面对生动而形象化的文字作品,提笔时,一度似乎有些生疏起来。开始几年,虽然也有些作品陆续发表,但数量极为有限。
2020年春,鬼使神差,为抗击新冠病毒宅在家里,我突然灵感大爆发,仿佛一天不写出点东西,总觉得生活缺少点什么。冥冥中,感悟我的创作“第二春”已经水到渠成,诗歌散文亦象小河流水,昼夜在我笔下潺潺欢乐流淌。这不,从2020年春季算起,笔者每月在报刊媒体和文学平台发表的诗歌均达近百首(含少量散文)之多。全年均超过1000首(篇)。以后,更是一发而不可收。2020年1月~2025年6月的5年半时间里,粗略计算,笔者共已发表诗歌散文等就达5500首(篇)。截止2025年6月,笔者还出版文学、科普等各类图书23部。其间,并有幸被评为中国诗歌学会“优秀会员”、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抗疫创作积极份子”、广东省科普作家协会“科普创作有突出贡献”等多项荣誉称号。
特别令笔者高兴的是2020年以来,我的科普创作持续可圈可点。发表的一批地学科普作品(单篇文章及图书)频频获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笔者主编并主撰的科普图书《安全安危话地质》斩获国家自然资源部2020年度优秀科普图书大奖,另一部科普图书《宝玉石与健康》不久前亦有幸荣中国作家协会参与举办的第六届“中华宝石文学奖”优秀作品(科普类)提名奖。近日,笔者作为主编之一的热点科普文化图书(彩印)《硒“旺”在广东》也将横空出世,呱呱坠地。
这正是:发挥余热笔当枪,坚守初衷心向党。
刘如春简介
男,跨界作家、记者,江西定南人,现居广州。中国作家文学联盟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2021年优秀会员)、中国地质学会科普委委员,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理事和省作家协会会员、南方诗歌研究专委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科普创作“有突出贡献”者,广东省地质局原调研员及地质学会科普委主任,广东省科普讲师团首届成员、广东省天然富硒联合体科普文化高级顾问。发表各类作品近千万字,出版散文、诗歌和科普、新闻、养生等图书23部。2020~2024,连续五年每年公开发表诗歌散文超过1000首(篇),多次获奖。
(广州市东风东路739号省地质局,电话18903056562。)
2025年7月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