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铸剑,赤子报国——追思“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网媒述评‖编审张忠信
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6月29日,他的骨灰安放仪式在家乡广东省汕尾市红海湾经济开发区举行,“此生属于祖国,此生属于核潜艇,此生无怨无悔 ”,这句他对自己人生最凝练的剖白,永远镌刻在墓碑之后,也刻在了无数国人心中。
黄旭华的一生,是与核潜艇紧紧相连的一生,是为祖国海防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 ,更是一部用热血与忠诚谱写的壮丽史诗。
回溯到1958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核潜艇作为战略威慑力量,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就在这一年,黄旭华和一批志同道合的伙伴,挑起开拓我国核潜艇事业的重任。面对国外严密封锁,国内科研力量薄弱、技术匮乏的困境,他们怀揣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坚定信念,踏上了一条荆棘满途的科研之路。
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黄旭华隐姓埋名30载。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与家人聚少离多,对父母、妻儿有着深深的愧疚,但他将这份情感深埋心底,全身心投入核潜艇研制工作。他带领团队,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克服的困难。没有技术资料,他们就从国外报刊上搜集信息,用“放大镜”“显微镜”“照妖镜”,从海量信息中去伪存真、抽丝剥茧;没有先进的计算设备,就用算盘和计算尺,夜以继日地计算海量数据,为核潜艇的设计奠定坚实基础 ;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就一边摸索、一边试验,攻克了核潜艇研制的7大关键技术,史称“七朵金花” ,成功让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于1970年12月26日建成下水,并在1974年8月1日正式加入人民海军序列,中国自此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筑起了捍卫海疆的“水下移动长城” 。
1988年初,核潜艇首次深潜试验,面对巨大风险,黄旭华不顾个人安危,亲自随艇下潜。极限深度,试验成功!他欣然题诗:“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这不仅是他对科研事业的热爱,更是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与担当。
黄旭华不仅在科研领域成就卓越,更有着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他不为名利所动,生活简朴,却先后向科研、科普、教育机构捐献自己的奖金逾2000万元,设立“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 ,激励更多的科研工作者投身国防事业,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他走进大中小学,作报告、科普宣讲科学家精神,在年轻人心中播下爱国与科学的种子。
黄旭华的离去,是中国科学界的重大损失,但他留下的“核潜艇精神”——忠诚奉献、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精益求精,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他的精神感召下,我国国防科技事业不断向前迈进,新一代科研工作者接过他手中的接力棒,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如今,当我们眺望辽阔海疆,那一艘艘核潜艇在深海游弋,守护着祖国的安宁。我们不会忘记,曾经有一位老人,为了这一天,奉献了自己的一生。黄旭华院士虽已离去,但他的功绩永载史册,他的精神如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