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山文脉
作者:冉学东
朗诵:伊 兰
荆山,虽无峰峦之险,亦无云海奇观之幻,却在我心中沉淀着一份宁静广袤的神奇。荆山,其名蕴古,矗立在三原、阎良、富平三地交界,地理位置至关重要。这片塬地自嵯峨山脚延展,东西绵延八十五里,直至我心中故土——关山镇。
在渭河北岸,荆山因视角不同而别称各异:三原人称东塬,阎良人称北塬,富平人称南塬。《史记》载,黄帝在此铸鼎昭示华夏一统。
登临塬上,如穿行在历史长廊中。晚清女杰周莹于此崛起,以卓绝的才智执掌吴氏商号,纳贤革新,商路远达异邦。她兴修水利润泽旱塬,创办学堂启迪民智,捐助军饷力纾国难。其传奇彰显了这片土地的坚韧与智慧。大唐名将李靖或自此启程,南平萧铣、辅公祏,灭突厥,征吐谷浑。其文韬武略如猎猎战旗,激励世代塬上后人。他怀揣荆山赋予的豪情,挥洒英雄气概,令这片土地的精神生生不息。
千载春秋,荆山深受关学滋养。关学“躬行实践”“经世致用”之髓,育于右任、李仪祉等俊杰。于右任幼承关学,秉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之志。其书法用笔刚劲雄健,笔法开张,更以笔墨为刃:创报刊倡革命,以文章醒世,毕生践履经世之志。观其墨迹,诵其诗篇,荆山赤子与家国情怀跃然其间。
李仪祉因关学结缘水利。他与郭希仁为挚友,深悟“学以致用”之理,负笈海外专攻水工。归国后躬耕塬畔,督建泾惠渠等工程。渠网如血脉滋养关中,终解千年旱魃之困。潺潺流水,恰似其奉献精神的永恒歌吟。
塬巅,汉太上皇陵、唐献陵巍然肃立,若历史星河之明灯,守护着荆山的沧桑荣光。武屯镇栎阳广场,炸响着商鞅变法强秦的惊雷。此塬,承载无数重大历史记忆,肩负岁月赋予的荣光,宛如铭刻时代风云的不朽丰碑。
漆水河畔,古枣树如一位沧桑的守望者,其皴裂的时光密文,轻抚枝丫,似触探岁月年轮,引思绪溯流往昔。
春日的荆山,若清新画卷:柳丝曼舞,炊烟呢喃,农舍星缀原野,鸟鸣溅落生机。此般和谐,乃自然馈赠,更是千年文脉的结晶。
冬日入农家,围炉小酌米酒,暖意融融。此刻荆山敛去春华,独蕴冬之沉静,其文化醇香愈显浓烈。四时风物迥异,而魅力恒久,引人探寻品悟。
荆山塬,是历史珍宝、文脉渊薮、精神原乡。每一次踏足,皆感其深厚底蕴与永恒引力。其独特文化如陈年佳酿,历久弥香,令人沉醉难醒。
作者简介
冉学东,笔名关山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西安市文史馆艺术研究员、西安市文联授予2017至2018年度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提名称号、陕西散文学会乡土委员会主任、西大作家班学员、阎良区文联副主席、阎良区政协常委、阎良区作家协会主席、入选陕西文学艺术百人计划。编著有《古韵关山》《渭北文化痕》,有文章入选乡土教材及陕西师范大学主编的中考模拟试卷、著有长篇小说《关山刀客》《大荆塬》《谷风》《老关山》《白驹》《刀客麻子娃》及陕西文学基金荣誉出版散文集《荆山笔记》。近年其中长篇小说《白驹》《刀客麻子娃》被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苏州图书馆、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等多家图书馆收藏。
伊 兰
节目主持人,本名何兰,祖籍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广播电视台1997、2010年两届十优主持人。曾创办主持《艺海方舟》《夜色温柔》《周六会客厅》《文化西安》《艺术西安》《夜语长安》等节目。参与策划并主编公众号《诗意西安》;参与策划并参演了荣获多项国际大奖的民族音乐电影《半个月亮爬上来》;策划并主持各类文化公益活动数百场;新浪个人博客发表作品50余万字;出版配乐诗朗诵专辑《天籁.南山》等。陕西三秦文化研究会理事,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理事,陕西女子诗社常务副社长,木兰书院阅读会副主席,陕西省散文学会文学朗读委员会副主任,西安培华学院人文学院语言文化推广基地特聘诵读教师,中国女诗人诗画行特邀嘉宾主持人,西雅图中文电台(Chinese Radio Seattle)《艺术人生》主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