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用心深掘生活矿脉的诗意结晶
——理论视角下的罗明生诗集《邀稻草人同行》赏析
曾新友
诗人罗明生对诗歌的执着,近乎一种命的本能。他坦言:“写诗的人,一直是自我情感的挥霍者。情,用命赌,诗,用情写。”这不仅道出了其创作的激情驱动,更揭示了其诗歌美学的核心——生命体验与情感抒发的深度融合。他的创作实践超越了“八小时之外”的业余消遣,而是一种主动的、持续的“在场”体验与审美转化过程:深入生活、钻研书本、磨砺技艺,最终将个体生命的悸动与广阔世界的脉动熔铸成诗行。这份“庆幸,与诗结缘”的喜悦,正源于诗歌对其生命意义的确认与升华。罗明生的创作观强调鲜活灵动,这依赖于思想的敏锐、胸襟的开阔,以及“踏破铁鞋”般的生活实践与技艺锤炼,暗合了中国传统诗论中“功夫在诗外”的精髓。
鲜明的“在地性”书写与意象的深度开掘:
罗明生的诗歌具有强烈的“在地性”特征,其灵感深深植根于特定地域的文化土壤与自然风物。他跋山涉水、走村串寨,践行着“目睹为先、写作为快”的创作信条。这种“田野调查”式的深度介入,使其诗歌的意象系统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真实的生命质感。例如《水边的长鼓舞》:
河堤,绿道,水边
围栏都是瑶族长鼓的形状
所有的动物植物,水生的岸生的
似乎都跳着长鼓舞
……
此刻,你挪不开脚步,稍作停留
就被这独特的画面熏醉醉成一朵花,一棵树
醉成那转动岁月的水磨醉成那年的盘王节,水边的长鼓舞
诗人敏锐地捕捉到环境细节(长鼓形状的围栏)与地方文化符号(长鼓舞)的契合点,并运用通感(“熏醉”)与拟人/拟物(动植物“跳着长鼓舞”,观者“醉成”花、树、水磨),将视觉、听觉、身体感受乃至时间记忆(盘王节)融为一体,营造出沉浸式的、具有仪式感的审美空间。这不仅是对民俗风情的描绘,更是通过意象的叠加与转化,将地域文化升华为一种具有普遍感染力的诗意氛围,体现了“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刘勰《文心雕龙》)的创作机理。
叙事张力与“生活探秘”的诗意呈现:
罗明生善于在诗中构建微妙的叙事张力,常以看似平淡的细节为“暗号”,引向深层的生活况味或文化隐喻。《体验走婚》便是典范:“那一双摆放在窗台的绣花鞋”“窗户有点高/占据了吊脚楼的制高点/”“占据了他整整一个下午的仰望”“他迫不及待,拥她上床/此时,她说了一句:/今夜,一整夜,属于你/明早,太阳上来,你下去……//”
诗中“绣花鞋”“高窗”作为具有象征意味的意象(暗示神秘、期待、障碍),铺垫了情感氛围。诗人精准把握了时间流逝(“一个下午的仰望”)与人物动作(“艰难地往上爬”)带来的心理期待。而结尾女子直白的话语,瞬间打破了可能的浪漫化想象,以生活本身的粗粝感与时间规则(“明早 你下去”)制造出强烈的戏剧性反差。这种处理超越了简单的风俗猎奇,而是通过瞬间的“诗性真实”揭示了古老习俗中蕴含的特定社会关系、情感模式与生命智慧,达到了“言至此而意犹未尽” 的含蓄隽永之境,体现了现代诗歌对日常生活叙事的深度开掘能力。
生态意识的自觉与时代主题的诗性映射:
罗明生的诗歌敏锐地捕捉并反映了社会变迁,尤其是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在《陶罐中的鸟酢》中,他通过意象的鲜明对比完成了深刻的主题表达:“一个翱翔,冲进陶瓷的古老历史/一个下降,坠成瑶族的岁时美食”“陶罐中的食材/不再是飞鸟,而是家禽/”。
这里,“翱翔/冲进历史”与“下降/坠成美食”构成强烈的意象对立,凝练地概括了传统生活方式与自然的冲突。而“不再是……而是……”的明确转折,则清晰地标示出从无意识的索取到自觉保护的价值转变。诗人以小见大,通过“陶罐”这一承载着历史与日常的微小容器,折射出整个时代生态伦理观的进步,展现了诗歌作为社会意识载体,对重大时代主题进行具象化、审美化表达的有效性。
生活之海的淬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
罗明生将深入生活喻为“赶海”,这形象地说明了其创作源泉。他强调“来源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不仅是创作的“必修课”,更是诗人学识修养、文化积淀与生命体验相互激荡的过程。其海洋题材的诗作,如《一群白鹭从海面飞过》和《海上垃圾打捞》,体现了这种淬炼后的升华。
在《一群白鹭从海面飞过》中:“一色的羽毛是白云的颜色/包裹身体过去的苦难与丑陋/如一只海螺被坚硬包裹/即使肉身深陷其中/也要带着铠甲冲锋陷阵”……“白鹭飞行也是精神层面的事/一边俯瞰,一边思考/它有雄心,飞过整个大湾区/用绿色,占领一个更大的领地”……“白鹭飞过,它们不愿腾起高度/将无限的辽阔/留给湛蓝的海,纯净的风//”。
诗人赋予白鹭以精神象征。从“包裹苦难/丑陋”到“带着铠甲冲锋”,再到“精神层面”、“俯瞰思考”、“雄心”、“用绿色占领领地”,白鹭意象完成了从自然物到精神图腾的跃升,象征着坚韧、超越与生态理想(“绿色领地”)。结尾“不愿腾起高度/将无限的辽阔/留给……海……风”,则体现了谦抑之美与生态共荣的理念,意境开阔,令人神清气爽,达到物我交融、精神畅达的境界。
《海上垃圾打捞》则聚焦现实:“打扫海面狼藉/只允许海浪飘浮//……当夕阳落在西边的滩涂/把船划过去,自己也成了那片红树林”。里面“垃圾狼藉”与“只允许海浪飘浮”的对比,凸显了清理工作的意义和对纯净自然的回归渴望。结尾处“自己也成了那片红树林”是点睛之笔,运用了隐喻与物化手法。打捞者与红树林融为一体,象征着守护者如同自然屏障般坚韧不拔、默默奉献,并且自身也成为了净化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一部分。这不仅是劳动的赞歌,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深刻体认,展现了崇高感与生态主体意识。
生命哲思的淬炼:耕耘与超越
罗明生的诗歌最终指向对生命的深刻体悟,这源于其“人生的历练,生活的打磨”。《相信秋天》中:“错过机会,无需埋怨季节/秋天是一片路过的落叶/只要有风,它翻脸不认人//……//眼里没有泪水,仍有春光/唯有继续播种,努力耕耘/才可以相信下一个秋天//”。诗人以“落叶”为喻,揭示季节(命运)的无常(“翻脸不认人”),但更强调主体能动性的重要。否定消极的“埋怨”,肯定积极的“播种”与“耕耘”,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中“行动赋予意义”的意涵,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天道酬勤” 的信念。“相信下一个秋天”是对未来的笃定,源于对过程价值(耕耘)的坚守。
《致金喆园园主》则凝练为生活的箴言:“最苦的籽,最甜的果/你终于悟出,是苦尽甘来的哲学”……“有时,散尽千金馈大地/无时,不负花果朝天笑”。“苦籽甜果”是对立统一的辩证意象,直指“苦尽甘来”的生命本质。“散尽千金馈大地”体现奉献精神与豁达的财富观,“不负花果朝天笑”则是一种存在主义式的昂扬姿态——无论境遇如何(“有时/无时”),皆以“不负”的担当和“朝天笑”的乐观,回应生命的馈赠与挑战,彰显了超越困境的生命韧性与精神高度。
结语:
罗明生的诗集《邀稻草人同行》,是其用情用心深掘生活矿脉的结晶。其诗歌以强烈的“在地性”为底色,通过对地域文化符号(如长鼓舞、走婚、陶罐)的深度开掘与象的精准营造(如白鹭、红树林、落叶、苦籽甜果),构建了独特的诗意空间。他擅长在微型叙事中制造张力,揭示生活的本真;敏锐捕捉时代变迁(如生态意识),赋予诗歌以现实关怀;更在生活的淬炼中,升华出关于坚韧、耕耘、奉献与豁达的生命哲学。其诗风既有泥土的质朴芬芳,又不乏精神的澄澈高远,体现了生活诗学的深度实践与生命体验的诗意超越。
【作者简介】:

曾新友:广东岭南诗社副社长、清远诗社社长、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任《清远诗歌》总编辑。系“2021年度全国十佳诗人”。在《诗刊》《文艺报》《中华辞赋》《诗选刊》等国内外数十家报刊上发表近两千首诗歌。出版四部个人诗集。有作品被译成韩文、英文等在国外发表。
2016年以来,已经牵头成功举办了包括“清远首届国际诗歌笔会”在内的12次“诗歌笔会”。建立了6个创作基地。主编16部诗歌集和诗歌评论集,并均由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