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龙第六届“牛肝菌杯”征文作品选登:
组诗
科技高峰的风采
攀登者的美丽
——致纪开萍
阮德章
如果不是因爱得执着而走出温室
是否至今依旧娇妍
你终究是走进了风雨
走向了峭壁与艰险
那西双版纳光点斑驳的雨林
你疲惫的纤影
就此出现
那悬崖之腰
凤凰树下
黑纽扣让你
激泪涟涟
可科学上登顶
绝非简单
那些不可逾越
必须直面
无数次试验
无数次失败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真的勇者岂能后退
挫折总让斗志更坚
汗水与泪水同流
韶华与红颜齐暗
终于
那从未有足迹的高峰
在你脚下
逐一塌陷
终于
那凤凰树下的黑钻
化为凤凰
翱翔九天
你登上了
科学之巅
你是牛肝菌之母呀
与袁公齐
直让世间男儿汗颜
是的
你已走过了风雨
那娇妍亦一去不返
风雨雕刻出你的沧桑
但也雕刻出你特别的靓倩
你的美丽
让人惊叹
更何况
那攀登的玉手
一定茧花开遍
无题
——金子的呼喊
阮德章
如果科研
没有资本
那是何等艰难
如果资本
不与科研
怎会如此璀璨
金子在土中
不遇慧眼
不会光闪
所以
资本有慧眼
才会有金子
才会资科姻联
所以
资科联姻
才会黑纽扣
光彩映天
这世界呀
金子不多也不缺
只是缺发现
慧眼何在
听见吗
那深处
那金子
在呼喊
云之恋
——为纪开萍对科学的爱
阮德章
你只是
夕阳下的一片云彩
浪迹天涯
从未离开风的情怀
无论皎月
抑或行星
唯有清风
是你只爱
你甚至无需
自己的外形
飘逸苍茫
一任风的安排
只不过将蓝天
当作舞池罢了
你随风曼舞
从过去
到现在
到未来
作者简介:
阮德章,男,1953年出生,中医药学会会员,江苏省诗歌协会会员。其诗歌大气、飘逸、优美,意境高远,寓意深刻、富含哲理。写的是日月星云、风花雪月,说的是世间百态,生命真谛。其在医学上颇有建树,涉及外科、内科、传染科、皮肤科等多个学科,治疗多种疑难病常有奇效,发明了治疗淋巴漏、淋巴水肿、放射性炎症、浆细胞乳腺炎等世界性难题的有效方法。
点评:袁德礼
阮德章祖上五代行医,他继承了祖传药方研开究出中西医疗结合一些疾病的有效方法。例如浆细胞乳腺炎,淋巴漏,股骨头坏死,椎间盘突出,多发性疖病,顽固化呃逆,多发性疖病,顽固性口腔溃疡,乳腺增生疼痛。1978年他考入南通医学院,经过5年糸统学习,他的医疗水平更是达到如火纯清的地步,分配到当地人民医院,治好了大量病人。他还写得一首好诗。他用科学与诗性的交响手段,最近他写出赞美科学家纪开萍组诗,令人拍案叫绝。
在当下科技与人文关怀日益交融的背景下,江苏名医作家阮德章写给女科学家纪开萍的三首组诗《攀登者的美丽》《无题》《云之恋》,以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和思想穿透力,构建了一座连接实验室与缪斯神殿的彩虹桥。这组作品不仅是对杰出科学家纪开萍的礼赞,更是对科学精神本质的诗性诠释,其价值值得从科学哲学、诗歌美学、性别研究等多重视角进行深入解读。
一、科学探索的诗意编码系统
组诗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科学隐喻体系。《攀登者的美丽》以登山这一经典意象贯穿全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句式形成实验室里的时光韵律,而"逐一塌陷"的爆破性动词则暗合科研突破的瞬间。最具创造性的当属"凤凰树下的黑钻/化为凤凰"的意象转换——黑钻既是对牛肝菌形态的精准捕捉,又象征科研工作的珍贵与艰辛;凤凰涅槃则完美喻示研究成果的华丽蜕变,这种双重编码展现了诗人对科学过程的深刻理解。
在《无题》中,诗人将资本与科研的复杂关系提炼为经济学隐喻。"金子呼喊"的拟人化处理堪称神来之笔:既直指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价值困境,又暗含研究者面对市场规律时的精神焦虑。诗中"慧眼"的双关运用尤为精妙,既需要投资者识别价值的商业眼光,更强调科学家洞察本质的认知能力,这种语言张力恰好对应着科技转化过程中的认知鸿沟。
二、意象系统的交响性建构
三首诗共同编织了"风雨-凤凰-金子-云彩"的意象链,形成完整的科研叙事弧光。《攀登者》中的"风雨"象征基础研究的艰难环境,《无题》里的"金子"体现成果转化的价值博弈,到《云之恋》的"七彩云霞"则升华为纯粹的科学精神。特别是"云随风舞"的核心意象,既暗合研究者姓氏的诗歌游戏,又超越具体所指,成为自由探索精神的完美象征。
女性科学家纪开萍的形象塑造展现出多维度的创新。阮德章通过"纤影-玉手-红颜"等传统审美意象,与"高峰塌陷""金石为开"等充满力量感的动词形成戏剧性反差。这种修辞策略既保留了女性特质,又彻底打破了"柔弱女学者"的刻板印象。"与袁公齐"的并置更值得玩味:既客观确认其学术地位与袁隆平比肩,又通过这个男性参照系,暗示女性在科学金字塔攀登过程中需要克服的额外障碍。
三、诗体形式的科学隐喻
这组诗在形式层面实现了与科学内容的同构对应。三首诗分别采用叙事体、对话体和抒情体,恰好对应科研流程中的三个阶段:基础研究的积累期(《攀登者》)、成果转化的博弈期(《无题》)、精神升华的超越期(《云之恋》)。这种结构设计本身就成为科学过程的诗意模拟。
《云之恋》中"过去/现在/未来"的三段式结构,不仅是时间维度的拓展,更暗合科学研究的代际传承特性。诗中长短句交错形成的视觉落差,通过文本空间的营造,让读者直观感受到科研道路的波折起伏。这种形式创新使诗歌本身成为科学精神的具象化载体。
四、医学视角的诗性转化
德章兄的医学背景赋予作品独特的专业质感。《攀登者》中"黑纽扣"的意象,既描述牛肝菌的外观特征,又暗含医学解剖的冷静观察;"茧花开遍"的表述则将病理学概念转化为奋斗者的精神图腾。这种专业术语的诗化处理,既保证了科学表述的准确性,又赋予其审美陌生化效果。
这组诗呈现出清晰的认知递进轨迹:从具体的牛肝菌研究(物质层面),到普适的科研规律(方法论层面),最终升华为永恒的精神追求(哲学层面)。这种"特殊-普遍-超越"的三重跃迁,恰似科学认知的升华过程,展现出诗人对科研活动本质的深刻把握。
五、科技人文的跨界启示
这组诗歌的创作实践具有范式意义。它成功突破了传统咏物诗的局限——不再停留于外在特征的描摹,而是深入科学活动的内核,捕捉其精神脉动。诗中展现的"失败-坚持-突破"的科研叙事,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情感共鸣的精神图谱。
在科技主导的当代社会,这组诗作启示我们:科学探索与人文关怀并非对立两极。诗中既有"数据不会说谎"的科学理性,又有"云知道答案"的诗性智慧,这种双重表达恰是科技时代所需的全新思维方式。当德章兄将电子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与凤凰涅槃的神话意象并置时,实际上构建了一种新的认知图景——科学精神本身就是最壮美的诗篇。
这组献给纪开萍的科学诗篇,以其精妙的意象系统、创新的形式探索和深刻的人文观照,在科技与人文的交叉领域树立了新的美学标杆。它告诉我们:实验室里的试管与诗歌的韵脚同样能奏响文明的乐章,科学家的数据与诗人的隐喻都是解读世界的密码。在人类认知的至高境界,真与美终将殊途同归。令人欣慰的是这组诗,扬子晚报,如皋日报将要对外发表……
袁德礼简历:
袁德礼:1954年生于上海。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糸。40年來,先后在报刊杂志发表过上万篇各类作品。先后出版过《百位老总谈人生》《女儿袁靓》《记者写天下》《袁德礼小说散文集》等书稿,累计1800万文字。作者曾在建筑与服装公司、团市委研究室、新闻报社、城市导报洒下过几多汗水。现为德礼传媒(国企)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