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纪律之矩,筑廉洁之基:从小面碗里看大廉洁
编者按:
在安徽涡阳农村商业银行发生的 “干扣面事件”,绝非简单的饮食琐事,而是一场对党员干部纪律意识的严峻考验。本文将深入剖析该事件,从纪律刚性、舆论反映、警示意义以及社会风尚等维度展开论述。旨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此为鉴,筑牢廉洁自律防线,同时呼吁全社会共同强化纪律认知,营造风清气正氛围。这不仅是对个别行为的审视,更是对整个党员干部群体廉洁意识的又一次重要唤醒,期望通过此事,让纪律真正成为不可逾越的红线,为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守纪律之矩,筑廉洁之基:从小面碗里看大廉洁
张庆明
近期,安徽涡阳农村商业银行两名客户经理因接受客户支付的干扣面午餐而被处罚一事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热议。这起看似因 “小饭局” 引发的 “小风波”,实则是一堂生动且深刻的廉洁教育课,为我们敲响了纪律的警钟,也为全体党员干部乃至社会各界上了一堂关于廉洁自律、纪律坚守的必修课。
一、纪律的严肃性与权威性彰显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 101 条明确规定,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属于违纪行为。在这里,“可能影响” 是关键,它并非仅凭主观臆断,而是综合考量多种因素得出的结论。客户为银行客户经理买单,这种行为本质上已构成 “管理服务对象请吃”,触碰了纪律的红线。哪怕一顿干扣面人均仅 15 元,价格低廉,但在特定的客观情境下,它所蕴含的意义却远超食物本身的价值。这种饭局带有 “请托信号” 和 “潜在利益表达”,容易在无形之中拉近不正当的关系,形成利益交换的预期,干扰公正履职。
此次事件中对违规行为的严肃处理,正是对纪律刚性的有力维护,让所有人明白,纪律红线不容触碰,无论违规的形式如何隐蔽、情节看似多么微小。纪律的制定旨在为党员干部的行为划定清晰的边界,确保公权力不被私利侵蚀,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与正常秩序。
二、舆论质疑背后的问题
从舆论反应来看,部分网友的质疑也反映出当前在纪律教育与宣传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大众对于纪律条款的理解深度和广度存在差异,这提示我们相关部门在今后工作中需进一步加大纪律宣传解读的力度,创新宣传方式,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案例,让纪律知识深入人心。
只有当纪律观念在全社会得到广泛传播与深入理解,才能更好地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使大众成为廉洁纪律的坚定支持者与积极监督者,与党员干部共同构筑反腐防腐的坚固防线。
三、对党员干部的警示作用
这起小小的干扣面事件,对党员干部的警示作用不言而喻。它犹如一记警钟,时刻提醒着每一位党员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敏锐性,做到慎独慎微。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其职责是为人民服务,而非谋取私利。
每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饭局、每一次与管理服务对象的交往,都可能成为检验自身纪律意识的考题。只有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与使命,严格遵守纪律规定,坚决抵制各种可能影响公正履职的行为,才能守护好人民公仆的本色,维护好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
四、严格执纪对社会风气的积极影响
在宏观层面而言,严格执纪对于社会风气的积极塑造与推动作用不可小觑。在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十余年的当下,尽管已累计查处大量违反规定的问题,但 “饭桌上的纪律” 依然是纪检通报中的高频词汇。这说明在一些领域和部分人员中,不正之风仍有滋生的土壤。
只有持续保持对违规行为的高压打击态势,以 “零容忍” 的态度对待每一个违纪苗头,才能逐步铲除不良风气的根基。当党员干部的行为受到严格约束,廉洁自律成为一种习惯与风尚,必将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的示范效应,引领社会风气向善向上,形成廉洁从政、诚信做事的良好环境,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道德支撑与纪律保障。
五、共同守护廉洁之基
纪律是党的生命线,是党员干部必须时刻坚守的底线。这起小小的干扣面事件,实则是对党员干部纪律意识的一次深刻检验。它让我们看到纪律的严肃性不容亵渎,也让我们意识到加强纪律教育、营造廉洁氛围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应以此为戒,将纪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工作与生活中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让我们共同携手,以坚定的纪律意识与廉洁行动,守护好党和国家的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与社会环境,让廉洁之花在每一个角落绚丽绽放,芬芳永恒。
干扣面事件有感
干扣面微何足道,却成廉洁试金石。
舆论喧嚣醒执纪,监督强化正当时。
公仆守廉心自正,正气弘扬谱新篇。
未来展望风清气,干群一心铸辉煌。
作者简介: 张庆明,泰安市政协原副主席,泰安市原一级巡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