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88.奔跑在滚烫的路面
文/林水火(福建)
窗外的气温风无法下降
大地带领一棵棵树举起大大小小的手
组成庞大的网
泄露的缝隙依旧挤进强光无形的刺头儿
步入假期的门口略带徘徊的意思
看着童年沙滩脊梁上的陀螺与捉迷藏乐呵
同样的夏日同样的知了
奔跑在滚烫的路面还寻找阳光可炫耀的色泽
清醒而无畏的铃声牵动着午间的脉搏
似乎迷茫在迷茫当中的选择摆摊于十字路口
矛盾着的河流不确定地行走
朝向火热的窗外我只好望穿豢养风歌
解构与共鸣:在滚烫现实中打捞记忆的诗性微光
一、意象系统:灼热现实与记忆褶皱的对撞
诗的开篇以 “窗外的气温 / 风无法下降” 构建物理空间的窒息感,“大地带领一棵棵树 / 举起大大小小的手” 将自然景物赋予拟人化的张力 —— 树木的枝桠化作 “庞大的网”,试图遮蔽却让 “强光无形的刺头儿” 穿透缝隙,这组意象暗喻着现实对个体的包裹与刺痛。高温成为一种隐喻,既是气候的灼热,也是生活压力的具象化,而 “网” 与 “刺头儿” 的对抗,暗示着个体在现实中寻求庇护却不得的困境。
进入第二节,“步入假期的门口 / 略带徘徊的意思” 将场景切换至记忆的入口。“童年沙滩脊梁上的陀螺与捉迷藏” 以通感手法(“脊梁” 形容沙滩的弧度)唤醒怀旧场景,“同样的夏日 / 同样的知了” 用重复强化时光的叠印,与 “滚烫的路面” 形成冷热对比:现实的 “滚烫” 是物理温度,更是成长后世界的坚硬质感;记忆的 “乐呵” 则是柔软的乌托邦,阳光在此处是 “可炫耀的色泽”,带着孩童视角的天真滤镜。
二、节奏与哲思:在矛盾中拆解存在的困境
第三节 “清醒而无畏的铃声 / 牵动着午间的脉搏” 以听觉意象打破时空界限,铃声既是现实的时间标记,也像记忆的开关。“迷茫在迷茫当中的选择 / 摆摊于十字路口” 用 “摆摊” 比喻选择的廉价与被动,将抽象的心理状态具象为市井场景,暗含对成人世界功利性选择的反讽。“矛盾着的河流 / 不确定地行走” 进一步将生命状态隐喻为流动却无方向的水,与首节 “网” 的静态束缚形成动态呼应 —— 现实是束缚,成长是漂泊,两者共同构成存在的悖论。
结尾 “朝向火热的窗外 / 我只好望穿豢养风歌” 极具张力:“豢养” 一词将自然的风与歌变为被囚禁的对象,暗示理想被现实驯化的无奈;“望穿” 则延续了 “网” 的视觉意象,从试图遮蔽到最终凝视,诗人在灼热现实中完成了从抵抗到接纳的心理转变,却以 “豢养” 的悖论留下追问 —— 当风歌被囚禁,我们是否也在自我驯化中失去了奔跑的勇气?
三、语言特质:陌生化表达与情绪的颗粒感
诗中多处运用陌生化修辞,如 “大地带领一棵棵树” 赋予自然以意志,“童年沙滩脊梁上的陀螺” 用 “脊梁” 嫁接地理与身体,“摆摊于十字路口” 将选择场景化为市集交易,这些表达打破常规逻辑,让熟悉的事物产生新的审美张力。而 “滚烫的路面”“强光无形的刺头儿” 等短语,则以触觉与视觉的通感,让情绪具备可触摸的颗粒感 —— 高温是具体的,迷茫是具体的,就连记忆中的阳光也带着 “炫耀” 的温度,使抽象的情感获得物质性的重量。
四、未尽的隐喻:奔跑的双重指向
全诗以 “奔跑在滚烫的路面” 为题,“奔跑” 既是动作,也是精神姿态:是在现实灼热中逃离的冲动,还是向记忆深处回溯的追寻?当 “同样的夏日 / 同样的知了” 在现实与回忆中重叠,奔跑的方向便成为谜团 —— 或许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滚烫的现实与清凉的记忆之间往返,试图用记忆的 “风歌” 冷却现实的灼伤,却又在 “望穿” 的凝视中,发现理想早已在 “豢养” 中变形。这种矛盾性,恰是诗歌留给读者的精神留白。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灼热的意象为锚点,在现实与记忆的裂隙中打捞情绪的碎片,语言充满实验性,隐喻系统层层嵌套,虽偶有逻辑跳跃,但恰是这种断裂感,让 “滚烫” 的生存体验获得了诗性的痛感与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