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不微”:解码教育生长的多维力量
图文/雷小萍(甘肃庆阳)
在庆阳市东方红小学举办的庆阳市教育局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暨年度培养成果展示小学语文专场活动中,我有幸见证了一场教育智慧的深度碰撞。让我深刻体会到:微课虽“微”,却承载着教育变革的宏大图景。看似聚焦于短小课堂,实则承载着教育创新的宏大图景,成为观察区域教育发展的鲜活样本。
一、双轨评价,开启教育新范式
活动突破性地采用“60%人工评课 + 40%人工智能评课”的融合评分机制,彰显出庆阳教育决策者的前瞻视野。AI教研员的深度介入,恰似为教育评价体系注入智能内核:它以客观数据为标尺,彻底规避主观情绪与人际关系的干扰,确保评价结果的公正性;依托多维度数据采集技术,能够实时监测教学目标达成度、师生互动频率、知识点讲解时长等课堂细节,弥补人工评课视角的局限性;基于海量数据生成的精准分析报告,不仅能快速定位教学环节中的细微疏漏,还能根据教师个人教学风格,量身定制个性化成长方案。在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背景下,AI技术的广泛应用,让不同地域的教师得以站在同一起跑线,推动教育公平的天平向更均衡处倾斜。
二、课堂争鸣,绽放青春教育风采
课堂展示环节中,青年教师们以新课标为指引,将AI技术与学科特色深度融合,构建起充满活力的生本课堂。面对同一篇课文,他们各展奇思:有的将文本改编为情景剧,引导三年级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感悟文学魅力;有的紧扣“慢性子裁缝与急性子顾客”的戏剧冲突,带领学生解码语言智慧;更有教师创设“调解员角色挑战”情境,将分层作业转化为趣味任务,既激发学生潜能,又彰显因材施教的智慧。这些课堂不仅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展现出青年教师将课本知识转化为生活智慧的巧思,每一堂课都成为教学创新的生动注脚。
三、育人叙事,镌刻师者深情担当
说课环节清晰勾勒出教学设计的思维脉络,而育人故事分享则成为情感共鸣的温暖港湾。《一位“星星孩子”教会我的事》《耳蜗里的星光》等一个个真实故事,用细腻笔触记录着教育日常中的温暖与成长。候韦琴老师将《修补星光的男孩》制作成动画,在娓娓讲述中传递出师者最纯粹的大爱。这些入职仅三五年的年轻教师,用行动诠释着教育的真谛——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守护,是用耐心与智慧滋养每一株幼苗的神圣使命。他们如同守护山野小花的园丁,用爱与专业为祖国的未来保驾护航。
四、谆谆嘱托,擘画教育未来蓝图
活动尾声,主评张燕老师的总结发人深省。她传达了市教育局对青年教师的三重期许:要做站稳讲台的“好老师”,深耕课堂的“名师”,担当使命的“园丁”。(对新教师提出要求,一是要以做一名学生心中的好老师为追求,好好历练教书育人本领,站稳讲台站好讲台。二是要以成为一名影响学生和周围同事的名师为追求,好好钻研课堂教学,学习课标领悟其精神,研究学情教材因材施教尽可能丰富教学内容,不要追求华而不实华而取宠,要踏踏实实教好每一个学生,上好每一节课。三是要以对我们民族国家履职尽责为追求做一名庆阳的美丽园丁,实施好美好教育,让每一个孩子因为老师的修养学识因为老师的博学多识而生命绽放的更美好。)那句“总要有人开地、深耕、播种、施肥,不能眼睛只盯着鲜花与果实”的寄语,既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诠释,也彰显出庆阳教育对青年教师培养的长远布局。这不仅是对教师个人成长的要求,更是对整个教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深度思考。
这场“微课”赛事,不仅是教学技能的比拼,更是教育生态的全景展示。从AI技术的创新应用,到青年教师的蓬勃成长;从教学设计的团队智慧,到育人情怀的深情传递,处处彰显着庆阳教育厚积薄发的强大生命力。当这些教育新苗在陇东大地扎根生长,必将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增添更加绚丽的色彩,让教育的力量在细微处生长,在创新中绽放。
雷小萍,甘肃省西峰区,小学语文中级教师。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庆阳市作协会员;《作家摇篮》签约者、庆城县作协会员、大荔县作协会员。从教二十多载,平日喜欢读书写写东西,作品散见于《西部散文》《作家摇篮》《庆阳教育》等杂志及一些公众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