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沣河碌碡桥
王满院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渭河南岸河南街村农民画家王雲的画室里,看到了一幅《沣水碌碡桥》的烙画,我深深地被触动了。
烙画,也叫火笔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珍品,有一种古朴典雅、古色古香的特殊魅力,艺术感染力很强。
画上的桥雄伟壮观,桥墩是用碌碡垒起来的,桥头的牌坊上有两个大字“沣桥”,两边有一幅对联“东去函谷无二路 西出阳关第一桥”,桥上有骑马的、坐轿的、推车的、挑担的,一派繁忙的景象。
王雲老师给我们介绍说,这座桥是古代从长安城出来,西去的唯一的一座桥。始建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明弘治五年(1492)重修,宽两丈余。至光绪八年(1882)改为石柱桥。民国二十四年(1935)西兰公路初通时,沣河桥是西兰公路陕西段上最大的桥梁。该桥为石台木梁桥,俗称碌碡桥,也叫三里桥。全长129米,桥面宽4.5米。听老年人说,这座碌碡桥是清末文家村举人吴步瀛先生倡导和修建的。开始吴举人差人到处张贴布告,宣传大量收购碌碡,一斤一两银子。有人认为这是个发财的好机会,就把周围各县,甚至把甘肃、宁夏的碌碡都搜集运来了。可碌碡这么重,哪有这么大的秤称呀?文举人就叫人做了一杆大秤,用一个碌碡做秤砣,大檩做秤杆,用锯在秤杆上拉几下就是秤星星,试想如此一来,你的碌碡能称几斤?算盘一响,连吃饭、住店的钱都不够,可不卖咋办?运回去还得花更多的钱,只好贱卖了。这样,没花多少钱,就筹集到了足够的碌碡。
我们听了哈哈大笑,文举人真是太聪明了。
碌碡桥是石木结构的,大桥东西共27个桥墩,每个墩子18一24个碌碡,一个碌碡径长0.6米,高0.63米左右。有人说,光露出水面,人能看见的碌碡就数了456个。桥面是木头的,两个桥墩之间顺长密密麻麻铺着很粗的松木担子,横着又铺一层松木檩条子,构成一个坚固的桥面。桥面上又铺了一层又一层石子、沙子、白灰混合成的三合土,平坦、结实、耐用。
从画上看,桥西头不远处,有一座庙,名叫桥头寺,也叫丰胜寺、晾经寺。相传唐僧西天取经回长安时,途经渭河涉水,不慎弄湿了经书,在此晾过经卷,故而得名。
碌碡桥和丰胜寺这么有名,那碌碡桥后来发生了什么?什么时候被拆除的?那些碌碡都去了哪里?丰胜寺还在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约王雲老师一起去沣河碌碡桥遗址实地考察一下。
一个雨过天晴、阳光明媚的上午,我们和王雲老师一起来到了遗址现场。
沣河碌碡桥遗址离现在的世纪大道沣河大桥并不远,我们下了世纪大道,沿沣河西岸向北走了50多米,王老师说:“沣河碌碡桥遗址就在这里。”我们一看,现在遗址上已经看不到什么东西了,我们的脚下是草地,河面并不很宽,河水蓝蓝的,对面是沣河森林公园,在沣河河堤加固和绿化工程施工时,原遗址已经被毁了。我从董学武写的一本《老咸阳》的书中,看到了一张沣河碌碡桥的遗址照片和相关资料,感到很珍贵。
幸运的是丰胜寺还在,寺院的工作人员对我们说,丰胜寺始建于唐代,原来面积比较大,寺外有50多亩,寺内有10多亩。前些年寺周围搞开发建小区,占用了一部分场地,在原址的西边重建了一个丰胜寺。如今的丰胜寺,殿宇轩昂,环境幽雅,千年古刹,古风依旧。寺内有4、5亩地大,有10多间房子,院子正中有一座大雄宝殿,殿内供奉着佛租释迦牟尼、东方圣佛药师佛、西方圣佛阿弥陀佛,庄严肃穆,慈善祥和。每年农历二月初四的古会规模很大,周围村的群众都来这里逛热闹,在群众的心目中,丰胜寺是一个很神圣的地方。
出了寺院,我们又来到了沣河岸边。王老师说:“沣河上的碌碡桥不止这一个,在其上游还有几座,只是规模稍小一些,知名度也没有三里桥这一座大。多年来因为采沙、发大水等原因,那些碌碡桥也都倒的倒,塌的塌,都没有了。”
“那三里桥这一座碌碡桥是哪一年拆除的?那么多的碌碡都到哪里去了?”我问。
王老师说:“312国道沣河大桥是1953年修建的,这是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该桥建成后,东西来往的车辆和行人就都从那里走了,碌碡桥便成了历史遗迹。”王老师叹息了一声,继续说道:
“沣河碌碡桥是上世纪70年代拆除的,拆下来的碌碡后来都用来砌了渭河南岸河堤。”
听了王老师的话,望着沣河两岸杨柳依依、沣水碧波,心里很是感慨。如今,沣河碌碡桥已经不存在了,我们再也看不到它了,可它在历史上的贡献,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