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流浪之灵,守生命之暖
文/韩寒
于城市的罅隙与乡野的角落,有这样一群身影:它们或毛发脏乱、眼神怯懦,或瘸跛蹒跚、身形瘦骨,徘徊在生存边缘,无家可归,它们是流浪动物。每当目光触及这些脆弱生命,心便被揪紧,怜悯与责任油然而生,我们当倾尽全力,予它们庇护与关爱。
流浪动物,本是命运捉弄下的无辜者。或是主人一时兴起后遗弃,或是走失迷途难寻归巢,又或是出生即注定漂泊。曾在街头目睹一只小狗,瘦骨嶙峋,脊背凸起如刀锋,身上毛发打结,沾满尘垢泥污,尾巴低垂,夹在后腿间,怯生生地翻找垃圾桶内残羹,见有人靠近,身子瑟缩颤抖,眼中惧意与哀求交织。那一刻,鼻尖酸涩,它本该是某家宠溺的宝贝,享温暖怀抱、丰美食膳,如今却在这冷漠世间挣扎求生。还有那流浪猫,常隐匿于巷尾废墟,夜幕下眼眸幽绿,发出幼弱哀鸣,母猫带着幼崽,艰难觅食,幼崽们瘦小身躯在寒风中蜷缩,似随时会被死神掳去,它们何尝不想有个安稳窝巢,有充足乳汁哺育成长?
这些流浪毛孩,虽处境凄惨,却依旧怀揣对生的渴望。我曾见过受伤流浪狗,腿瘸行动不便,每一步都踉跄吃力,却仍执着追逐路人丢弃面包屑;遇雨天,猫咪躲屋檐下,浑身湿透发抖,却紧护怀中幼崽,以体温暖其柔弱身躯。它们没有抱怨命运不公,亦未放弃求生努力,那顽强生命力,恰似石缝里钻出嫩芽,倔强而坚韧,令人动容。这般对生命的执着坚守,不该被辜负,应值得我们伸手拉一把,助其脱离苦海。
爱护流浪动物,实则是守护人性善良底线。当目睹它们受苦,若无动于衷、漠然离去,久之,心会麻木,善会封冻。古语云:“君子远庖厨,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同理,面对流浪动物苦难,若佯装不见,慈悲之心将渐消。反之,喂食、饮水、收容之举,皆如涓涓细流,润泽干涸善田。小区里退休老人,常自制猫粮狗粮,定点投喂附近流浪猫狗,还搭建简易猫屋狗舍,虽粗陋,却为毛孩们挡风遮雨。老人笑容慈祥,轻抚动物脑袋,眼中满是疼爱,此举感染邻里,孩子们也加入帮忙队伍,玩具、旧衣送予动物嬉戏保暖。社区因这份爱心凝聚,温情脉脉,人性光辉于此闪耀。
从宏观层面论,护流浪动物关乎生态平衡与公共卫生安全。流浪猫狗大量繁衍,缺有效管控,易引发传染病传播、咬人事件频发等乱象。若合理收容、绝育、防疫,既能保障动物福利,又能消除潜在隐患。某城市成立流浪动物救助中心,联合宠物医院开展公益绝育手术,登记收养信息,为流浪毛孩寻新家。经系统治理,街头流浪动物数量递减,疫病减少,民众生活更安心,此乃双赢善策。
然而,护流浪之路道阻且长。资金匮乏常使救助机构举步维艰,场地狭小无法容纳众多毛孩;部分人观念陈旧,认为流浪动物危险脏污,驱赶打压;非法捕杀、贩卖产业链隐匿暗处……但愈是如此艰难,愈要砥砺前行。政府可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法规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共建;媒体应发挥宣传效能,科普流浪动物知识,扭转偏见认知;企业不妨投身公益,捐赠物资资金;而你我平凡之人,亦可从点滴做起——路上遇流浪动物,莫驱赶惊吓,一份食物、一捧清水,皆能续其生机;条件允许时,收养回家,以爱融其心中坚冰。
“天地之大德曰生”,流浪动物亦是生灵,有感知痛苦欢乐、渴望温暖陪伴之心。它们于尘世漂泊,宛如落叶飘零,急需温情双手托举。让我们怀悲悯之情,践善举之路,护这些流浪之灵,守生命之暖。待明日,街巷无瘦骨嶙峋之躯,四处皆毛孩安居之景,那便是爱与善良的凯旋。

作者简介:韩寒,江苏省连云港人,1990年出生,江苏海洋大学毕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公益协会会员。国企工作,多年来,在省以上报刊发表文学作品百余篇(首),诗文被选入多家文学作品选集,江苏省作协“壹丛书”入选者。著有散文集两部、诗集三部、小说集一部,现为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