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春之花绽放在
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成都中医药大学高质量就业100%的“解题密码”
伍 颖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又到一年毕业季,成都中医药大学万名学子怀揣济世之志,奔赴祖国各地。近年来,该校连续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100%,秘诀何在?这场就业“攻坚战”里,藏着怎样的育人密码?
“调研式”问需:把准学生就业的“脉”
“知屋漏者在宇下。” 学校深知,就业问题不能“闭门造车”。校领导带队深入院系、学生宿舍,通过座谈、问卷等方式摸清需求:有的学生纠结“留成都还是回老家”,有的担忧“专业对口难”,有的期待“学以致用”。针对这些“急难愁盼”,学校建立“一人一档”就业台账,精准施策——想深造的推荐科研岗位,想就业的匹配行业资源,实现“供需对表、双向奔赴”。
“商量式”破局:打破信息不对称的“墙”
“众人拾柴火焰高。” 面对“岗位在哪”“如何匹配”的困惑,学校不打官腔、不搞命令,而是搭建平台“商量着办”。校领导率队赴上海、北京及江苏盐城、浙江衢州、浙江杭州、四川乐山等地,与地方政府、医院、药企“面对面”洽谈,现场签约50余人;各学院联合校友会、行业协会,挖掘岗位超1000个,较同期提升10%。一位药学专业毕业生感慨:“原本担心中小城市机会少,没想到学校带着我们去产业园,当场签了协议!”
“攻坚式”突围:啃下就业难的“硬骨头”
“千磨万击还坚劲。”对就业困难群体,学校使出“绣花功夫”。校领导挂帅“访企拓岗”,带队奔赴500余家企业,与200余家单位共建就业基地;针对家庭困难学生,直接对接校友资源——一位校友企业家主动提供50个岗位,“当年是学校培养了我,如今该回报学弟学妹”。最终,应届毕业生都有了满意的去向岗位。
“扶送式”护航:让就业“不止于签约”
“扶上马,送一程。”就业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学校为毕业生建档立卡,动态跟踪:想考研的提供复习指导,入职后遇技术难题的派出专家团队“远程会诊”。一位针灸专业毕业生赴基层医院后,因技术迭代遇瓶颈,学校立即派导师团队下乡培训,该生感动地说“成都中医药大学始终是我的‘娘家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就业答卷,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既紧扣国家“稳就业”战略,又破解民生“关键小事”;既注重“量”的完成,更追求“质”的升华。这里没有“一送了之”的敷衍,只有“全程守护”的温情;没有“唯指标论”的短视,只有“育才报国”的担当。这份答卷启示我们:唯有一心向党、热爱祖国、脚沾泥土、心贴学生、手握实招,才能让每一位学业有成的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出最绚丽之花!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联系电话:181136807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