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有个段子,说某国通过卫星侦察,发现我国福建西南部有一些古怪的建筑,前所未见,怀疑是军事方面的设施,引起了该国军队高层的紧张和重视。后经情报部门多方探秘,才得以揭开古怪建筑物的神秘面纱,原来,那些并非军事设施,而是中国人古老的民居——土楼。
福建土楼主要分布于龙岩市、漳州市和泉州市境内,这些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清和民国时期。土楼规格大小不一,造型或方或圆,宛如珍珠般洒落于闽南、闽西的绿水青山间,或夹杂在比肩而建的普通民宅中。不管建在那里,都能鹤立鸡群,独领风骚数百年。土楼的建造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选址时依山就势或沿溪循流,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状优美奇特,功能齐全实用,与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相得益彰,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完美景观。
泉州也有土楼,且数量不少,共有300多座,分布在洛江、泉港、石狮、南安、安溪、永春和德化,其中安溪最多,占了将近一半。可以说,每一座土楼都是一个家族发展的历史,也是兴衰起落的见证。讲起祖上建造土楼的荣耀,每一座土楼的后人都津津乐道,无比自豪。 这些土楼曾经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是繁华与安全的代名词。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安定,土楼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喧嚣过后,人去楼控,日渐荒废。许多土楼常年无人管理和维护,处于自然衰败的状态。在泉州300多座土楼中,目前保持完好的仅存63座。
洛江区马甲镇历史上建有三座土楼,由南而北分别是莲田土楼、谢氏土楼和曾氏土楼。三座土楼分布在毗邻的溪北、就南和后坂三个村中,且几乎在一条经线上,每两座土楼之间的距离都不足3里地。其中谢氏土楼和曾氏土楼至今基本保持外观完整,被列入泉州土楼名录,受到市级保护。莲田土楼因只剩残垣断壁而未被列入保护名单,继而消失在岁月的更迭和时代的变迁中。
由于建筑年代久远,土楼破损严重且难于维修,加上人口增长迅速,人们居住条件改善等原因,即使有完好的土楼,也很难留住当代的人们。现在的村民已完全失去对土楼的居住依赖,当年标志性建筑变成了年代符号,往往只在回忆家族历史时才会成为话题被提起。其实,围绕一座土楼的建造与兴衰,往往就有一个传奇的故事,让后人口口相传,流行于世。
先看看谢氏土楼。谢氏土楼坐落于就南村,北靠玉叶山,土楼背后房屋密集、鳞次栉比。南望仙公山,前面无所遮挡、视野开阔。整座建筑看上去古朴大气、厚重坚实。
相传就南谢氏的先人谢黼德,在自己的老屋前挖井时,一直出不了泉水,只好继续往下挖。挖到更深处,出现了一个瓷瓮,打开一看,突现金光四射、耀眼夺目,里面装的全是金条,挖井人一时暴富,成了远近有名的富翁。捧出金瓮以后,泉水便哗哗流了出来,这口井随即被叫作“金井”。有了金条,谢黼德决定翻建井边的老屋。基于手头有重金在握,出于富豪的安全考虑,鉴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参考周边地区的实际做法,谢黼德决定建造一座土楼。于是走访、察看了包括仙游园庄和莲田新建的土楼,最后拿定主意,敲定方案。清朝乾隆元年,即公元1736年春季,土楼动工开建。前后历经数年,建成了远近闻名的谢氏土楼。细算起来,这土楼至今已有279岁。
谢氏土楼成方形建筑,高两层,单层建筑面积约870多平方米。土楼的墙体宽2米多,墙基用5层花岗岩条石砌成,有4尺高。墙基以上土墙用糖水灰三合土夯实筑成,墙上留有瞭望窗和枪眼,显然是作防卫之用的。正面的大门上方,“宝树传芳”四个大字赫然醒目,这是就南谢氏人家的丁号,亘古不变。在造型方正的屋顶上,两边添加了向上翘起的燕尾脊,作为装饰性的点缀,意图显然要增加整座建筑的气派。楼内建筑格局为四合院户型,楼高约8米,除去前后厅不算,上下两层各有12间用房。在楼墙和用房之间还留有回廊,可以环墙四周走动。同时,在天井中开挖水井,便于土楼内取水,用于饮用或灭火等,这些都为防匪防盗防火做好相应的配备。谢黼德把土楼建好后,随即采取了多项举措,比如,花钱办私塾,让村里的孩子免费上学,培养人才,提高文化水平;把金井对外公开,让全体族人同饮一井水,形成一条心;另外,村里如遇什么不测,村民都可躲进土楼,确保安全。为此,谢黼德深得人心,赢得族人拥戴。他的土楼也深受村民喜欢,人人爱护有加。真可谓明理之人自有明智之举。
在沧桑的岁月中,谢氏土楼也为中国革命立下汗马功劳,为新中国建设贡献力量。1949年,中共晋江地区地下党人倪章玙、吴瑞玉等人,曾以土楼为据点,组织发动群众、开展地下斗争,营救革命同志、筹措军粮物品。1950年至1952年,晋江地区公安局曾借用土楼,用以关押犯人,成了古楼新用的典型。这些经历,无不让古老的土楼生辉,让漫长的岁月闪光。
上世纪80年代,最后一户谢家人搬出土楼,人去楼空,荒废至今。远远望去,整座土楼造型依旧,气势不减,只是容颜衰老,风光不再。灰色墙壁上的瞭望窗和枪眼,似乎仍在述说着过去那段长长的历史。
再看看曾氏土楼。曾氏土楼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至今有300年了。据记载,建造土楼的主人叫曾贞锦,是马甲后坂曾氏的先祖。低调的曾贞锦并没有留下多少神奇的传说或生动的故事,只留下一座实实在在的土楼。土楼坐南朝北,双层夯土石木结构,歇山式屋顶,平面呈“回”字形,中间为方形天井。建筑占地面积约34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658平方米,整座土楼有8米多高。土楼分上下两层,一层外墙为砌石脚,二层外墙为夯土墙,墙体厚实坚固,易守难攻。2001年,曾氏土楼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经常性维护加固,至今安然屹立。
不复存在的莲田土楼,其建造的时间更早、规模更大,所流传的民间故事更广泛,影响更深远,趣味性和说教力都很强。建造土楼的主人林会惜,其传奇身世和经历起落,更是吸引了无数乡人的好奇心。
林会惜是莲田一个秀才,因家庭变故,父亲早逝,只好放弃仕途追逐,转为生计奔波。不过,艰难之中也有幸运之时。在前往城里的路上,五更时分,林会惜挑着担子翻过了新庵岭,竟有一匹小白马在他前面带路,继而为林会惜带来暴富的机遇。那天凌晨,小白马拐进路边茂密的树林里去。突然间,那匹小白马就地消失,不见踪影。林会惜停下担子,快步走过去一看,地面并不见异常。聪明的林会惜站立片刻,稍作思考,就近捡了三块石头,堆放在一起,以作记号,然后不动声色挑起担子继续往前走,照常把当天的果蔬卖完才回家。谁曾想,这一天竟结束了他的挑担生意,人生从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当天夜里,林会惜挑着空蓝,带着开挖工具,悄悄来到树林里。此时的林会惜,心跳随着手锹的挥动不断加快,隐约预感到自己的想象马上就要变成现实了。天啊!白花花的银子,晃得他睁不开眼。他屏住呼吸,眨了眨眼,定了定神,确定自己不是在做梦,才小心翼翼地把银子一锭一锭往箩筐里装,然后挑起银子疾走,连夜回到家中。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可能都猜到了,林会惜在莲田溪的北岸买得一块宝地,凭借手头雄厚的资金,精心设计施工方案,挑选能工巧匠,临溪建起了一座全村独一无二的土楼。土楼坐北朝南,占尽风光,成了远近最显眼的标志建筑。泉州知府得知,亲题“蓝玉呈辉”四个大字,镌刻于土楼大门之上,顿使门楣生辉,光耀一时。
接着,他又把土楼周边的大片田地买下来,然后租给农户耕种,收取租粮租金。没几年,钱生钱,利滚利,财源不断,家产万贯,富甲一方。
林会惜结婚生子,带着一家人住在土楼里,安享富足的日子。不过,一座土楼,让他与邻居的距离不断拉大,连当年的同伴、乡亲甚至自己的亲戚要见他一面都不容易。慢慢地,林会惜觉得日子过得并不舒坦。
有天夜里,林会惜做了个梦,梦中有人提醒他,说上天发怒,某日某时要发火烧他那座土楼,叫他和家人立即搬离,以免伤及生命。林会惜从恶梦中惊醒过来,吓出一身冷汗,定睛一看,眼前并无何人。但细一思量,还是小心为好,于是把全家老小撤出土楼,并带走银票和值钱的所有细软,避灾躲命。
是日,林会惜把土楼四周小门全部关上,只把大门开着。自己搬了个交椅,放在上厅前坐上,心中忐忑却故作镇静,手拿长柄烟杆,一边抽烟,一边朝天井上望着,看看天火是怎么来的。正看着,一只瘦不拉几的老公狗从大门漫不经心地走进来,径直往上厅走去。林会惜正想看看那狗要干什么。没想到它侧着身子翘起一只后脚,往上厅前的圆柱石鼓上撒尿。要在平时,这只老公狗连大门都别想进来一步,今天竟敢在这撒尿,真是可恶!林会惜气不打一处来,操起手中的烟杆,往老公狗狠狠摔打过去。老公狗顺势一躲,没打着,却打在石鼓上,烟杆上的铜头烟斗和花岗岩石鼓撞击的那刹,迸出一串火花,瞬间燃烧起来。林会惜见势不妙,速速从大门逃出。熊熊的大火一连烧了三天,楼顶烧毁塌落,楼内化为灰烬,连楼墙上的三合土也被烤得糖汁直渗,宛如泪流不止。
林会惜急急携带家眷,匆匆逃离莲田,远走他乡,不知去向。至今,莲田林氏的族谱里,已找不到林会惜或其后人的任何记载和信息。
一座坚固又壮观的土楼,无端葬送火海,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费神的猜测和无解的悬念。直至今天,关于土楼被烧的原因,仍有多种传说版本。有人说,林会惜发财后忘了本,挥霍钱财,暴殄天物。建筑土楼时,搅拌三合土用的红糖水随意泼洒,淌进了莲田溪,和着溪水流出几里开外。平时家里对粮食也不爱惜,恣意浪费;有人说,林会惜暴富后,高高在上,疏远村民,更瞧不起穷人。乞丐到他家乞讨时,常被家人举着扫把驱赶;也有人说,土楼挡了屋后道士人家的风水,被道士作法诅咒所致。道士法术颇高,曾应召为泉府大地作法祈雨,惠及万千民众。自土楼建成后,挡住了他家的面堂,致使道士法力衰减。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总之,事情发生了,土楼被烧了,人们总会找找原因,且总往负面的方向去找,结论便是林会惜德不配位,难承其冠。
马甲三座土楼建造的时间,相隔不远,大体在雍正乾隆时期,至今都在300年上下。其中,莲田土楼较早一些,曾氏土楼次之,谢氏土楼较晚一点。马甲土楼出现的时间,都在福建其他土楼(包括闽西南和泉州其他地方)要晚很多,这说明由南迁的客家人建造土楼到福建本土居民仿建土楼,有一段较长的传递过程。福建土楼最早由宋元时期南迁的客家人发明建造,至明清有所发展和提高。本土居民学习和仿造的,大多是明清时期。泉州出现的土楼会更晚一些,都在清朝早期。马甲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消息滞后,三座土楼的建造时间,符合上述的传递顺序和时间规律。
土楼建造的功能,都是防御性的民居。早年的客家土楼,一开始就把防御功能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来考虑,后来本土居民仿建的土楼,也都明显地带有这样的目的。马甲山区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封建社会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前,匪患长期存在,土匪恣意抢劫,官府鞭长莫及,曾氏土楼和谢氏土楼都曾经历过土匪攻打抢劫的事件。据说,1928年,谢氏土楼就曾遭土匪围攻,前后一个月,乡人依凭土楼奋力抵抗,始终没有被攻破,保住了族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1945年,曾氏土楼遭受土匪攻击,在土楼外围泼油点火,意在攻破土楼,抢劫财物。村民们在土楼内智慧抵挡攻击,成功击退土匪,保护土楼安然无恙和人身财产不受损失。建造土楼的初衷,在现实中得到充分的验证。
土楼建造的资金,对于现代人来说,都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建造土楼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在农耕社会的马甲地区,何来一笔巨大的资金确实令人费解。于是,人们便用最省心的想象,以挖取金银一夜暴富作为故事的核心,世代传说,以虚代实,结果把真实的经济来源放弃了。其实,建造土楼的资金,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从大的社会背景看,三座土楼建造的时间,都在“康乾盛世”时期,社会相对稳定,农民安居乐业,经济有所发展,农民也有一些积蓄,才能动起建造士楼的念头。从具体的村落情况来说,建造土楼毕竟是极其稀少,除了村里腰缠万贯的财主独资修建,也有可能是家族集资共建共用。同时,修建一座土楼,耗费的时间较长,这就让资金筹集有一个较长的周期。
1963年7月,我跨过莲田土楼东侧的小门,进入土楼里面,与土楼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土楼虽被大火烧毁,只剩下四堵残垣败墙,情景萧煞,但还是引起了我对土楼的好奇,并由此产生了萌萌猜想。后来,我又先后身临谢氏土楼和曾氏土楼,进行实地察看,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岁月易逝,人生匆匆。2025年5月,我再次详细察看了曾氏土楼和谢氏土楼,这两座土楼经过保护修缮,外观保持固有形状,内里也基本维持原有格局。当我来到莲田土楼遗址时,离初次涉足相距已有62年之久。时光荏苒,世事变迁,当年原就破落的土楼,现在已经难觅踪迹,心中难免有些感慨。写下这篇马甲土楼的文字,记录点滴相关资料,敷陈坊间传说故事,聊发一些粗浅想法,意在与读者分享,并非为土楼纪实。

作者简介
杜稚水,福建泉州人。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常年与书为伴,乐于阅读写作。多年来陆续在各级各类报纸、刊物、网络发表散文、诗歌、论文等。已出版散文集《错位欣赏》《秋日逐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