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酒俗(一)
文/秃山情
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长河中,酒文化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几乎渗透到政治、教育、婚姻、祭祀等各个社会生活方面。它同样具有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特征。无论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古往今来,酒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道德、思想、文化的综合载体。
自古以来,名震千古的文豪大家无不与酒结下终身之奇缘,成为创作灵感的催化剂和情感表达的渲泻物。如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豪迈,苏轼“把酒问青天”的哲思,陶潜“采菊东篱下”的隐逸,范仲淹“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之忧思,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无奈……,无不与酒为媒介,表达深沉的家国情怀。同样美酒标配英雄,酒壮行色,借酒成就千秋伟业和千古佳话的例子也数不胜数。如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神勇,曹操酒酣后“横槊赋诗”的慨叹,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奇谋,侠客荆轲酒后“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凛然正气……。还有民间传诵不已的武松“醉酒打虎”,鲁智深酒后“倒拔垂杨柳”,孙悟空酒酣“大闹天宫”等等。每一处都弥漫着美酒的芬芳,每一刻都彰显着英雄的豪迈胸怀。
酒做为“天赐美禄”和“琼浆玉液”在婚丧嫁娶、踏青赏花、春(秋)社敬天、祭祖拜先、出征壮行、接风洗尘、宴宾飨客中是必不可少的味蕾美肴,被誉为“百礼之首”。在宴宾时“宁缺佳肴,不缺美酒”的意识已深入到青海人的骨髓了,尤其是多元文化荟萃的河湟地区。
做为酒龄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笔者来讲,在中原文明与西域文明深度交融的河湟地区对民间酒俗有着独特的感悟和体验。回首过去,一路走来,曾结交过三教九流的许多酒朋友,参与过形形色色的喝酒场所,亲身“扮演”过不同酒场高低贵贱的各种角色,耳闻目睹了酒场上的各种礼仪、规程和约定俗成。
一、全民爱喝青稞酒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青藏高原的原住居民们都非常喜欢喝青稞美酒。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我的故乡在完成收割打碾、粮食归仓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到脑山地区串换青稞,家家户户自酿“尕酩馏”。少者一、二升(容量单位,一升为15斤),多者四、五升,准备用来过年、射箭比赛和宴请宾客用。那时有些相对殷实的有老人或后生的家庭,提前几年把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酒装坛埋到地下或马圈里,以备婚丧急用。那时的婚丧嫁娶、逢年过节、人情礼仪都是“尕酩馏”唱主角。改革开放后不久,河湟地区的每个县几乎都办起了以青稞为原料的酒厂,而且都冠以各地的县名,如“尖扎大曲”、“乐都大曲”等。而“化隆大曲”、“化隆特曲”因质量上乘、清香醇厚、绵甜甘冽而风糜一时,成为当时一瓶难求的紧俏商品。
进入新世纪后,由于外地各类白酒的大量涌入,加上传统酿造工艺的滞后,青稞酒的市场受到了很大冲击。但喜喝青稞美酒的习俗一直非常浓郁,从未间断,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在主宴上仍然以青稞酒的魁首——互助青稞系列酒为主。故乡的父老乡亲同样对青稞酒的代名词——“互助酒”情有独钟,痴心不改,始终坚守着心仪已久的一方天地。
二、庄重的敬酒规矩
故乡一直传诵着“无酒不成宴”、“敬人如敬神”的一句俗语,可见喝酒是增进彼此感情、沟通交流、达到心灵高度契合的重要媒介。敬酒是每一个酒场开始之前的“重头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许多酒规礼仪基本和全国各地一样,但也有不同于众的独特习俗,真可谓“大礼通天下,小礼随地方”。
记得年轻时村里不管谁家结婚办喜事,大家都自觉去贺喜帮忙,一家之婚事成为全村人的大事。在大喜宴宾的日子里,女方的每桌席上一般安排四个人当值客,职责是端菜、添水、让饭、点烟、敬酒、猜拳、服务,总之千访百计侍候客人吃好喝好。当完成规定的各项婚事议程后,客人随便入座吃便餐,然后由女方的主事者调整座位、安排坐序,马上就进入正席了。这时东家的值客就互相介绍,敬酒认客,席上对客人的称呼是新媳妇与客人的关系来代称,如客人是新媳妇的大舅就用大舅来称呼;若是三哥就用三哥来代称。
一般两个值客为一组,提前正衣帽、扣好排纽、抖落尘土、洁面净手后向客人敬酒。一人执酒壶,一人用双手端着大红盘子中间放着带枣皮红的四个或六个酒杯,举案齐眉庄重地从主席的年长者起逐一敬酒。无论客人喝与不喝都要殷勤劝说,再三相让,尽量使客人多喝一点。一般规程敬四杯酒,寓示着当事双方喜宴和一对新人今后的生活红红火火、快快乐乐。敬完后,两个值客互换角色,再逐一从头敬起。然后主客双方商议酒规,达成共识后进入猜拳阶段。划拳时其中一值客执酒壶,另一值客将左手搭在右腕下面,伸双手与客人开拳。赢拳后就双手掌心立即向上展开,用客人的身份道一声“某某(如大爷、二哥、三舅等)请酒”,以示尊重。绝对禁止值客在客人面前裸袖揎拳、歪戴帽子、斜扣纽扣、口无遮拦,否则会受到老人们不分场合的大声斥责。
一般场合敬酒按辈份和年龄大小甚至官界的高低来依次敬酒。双手高端酒碟,双目虔诚温和地注视着尊者,口吐“吉祥莲花”,透露出诚恳和敬意之态。给年长者敬酒一般为八杯,寓意“八福长寿”;给领导和客人敬酒一般是六杯,寓意“六连高升”或“六六大顺”;在婚宴、寿宴等喜宴上敬酒一般是象征性的十杯,寓意“满堂大喜”或“十全十美”;大多数场合敬酒一般是四杯,寓意“四季发财”、“四季平安”,“四红四喜”;还有的场合唱着充满吉祥、祝福词语的酒曲来敬酒。总之敬酒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和智慧的较量,千方百计给客人敬酒越多越好,如果“一枪不响”(还未划拳)的直接“放翻”(喝醉)那就最好不过了。
三、猜拳中的禁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坊间曾盛传“全球白酒销量最大的城市是俄罗斯莫斯科,位列第二的就是青海西宁”。可见青海人有多喜欢这杯中之物了,也体现了当地人的豪放、大气和善饮。但这并不是不讲规矩、不分场合、不知辈分高低和年龄大小,毫无顾忌的随意对阵、猛吃海喝,尤其是在猜拳方面有许多规定和禁忌。如在任何酒场合中绝对禁止父子、翁婿之间猜拳对仗,还有叔侄、舅甥等大小辈之间也是一律不开拳的,否则认为这是最大的不敬,成为笑料。但隔一辈的爷孙之间是可以划拳,俗称“爷爷孙子一辈人”。还有服丧期间的孝子们也一般不饮酒,即使饮酒也把量控制到最小,也不会开拳图热闹、争高低。
在出指猜拳过程中也有一些禁忌。如不能同时出大拇指和食指,因为这像手枪的形状,出拳如开枪毙人,因此任何人之间都是绝对不允许的。也不能同时出大拇指和小拇指的,这是暗指酒场中无烟可抽,有可能亵渎主人的意思。
还有猜拳中禁止出“五”这个数。据此有两种说法,一是“五”是划拳共十一个数中的中心数,取掉它更能考验对阵双方的智慧和应变能力。二是猜拳时喊“五”时多用“五子夺魁”、“五尽魁首”的指代词“魁”,而“魁”同谐音“亏”,与主人的盛情款待不相符,故不能要。这种习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故乡是没有的,后不知从何时传入。而湟水谷地划拳不要“五”的同时也不要“宝”(指零)数。
任何酒场合中不管认识不认识两人开拳时的第一声要带“好”字,如“我俩人好”或“领导(客人)好”,然后正式进入比赛。如果爷孙之间则喊“爷爷(孙孙)好”。还有些地区开拳时要带“满堂大喜”。
四、妙趣横生的猜拳词
双方对垒猜拳一共有零至十共十一个数字,而这十一个数字的指代词都妙趣横生,变化多端,多以吉祥四言为主。有些引经据典,寓意深刻;有些暗含如意吉祥,寄语美好;有些顺口流畅,音律和美……二人对阵时语调急缓有致、气势不凡。
“宝”的叫法有(字数从少到多排列,下同):宝、宝儿、元宝、尕宝(双宝)一对、元宝滚进来等,用“宝”指代“零”,喊上述带“宝”的词时必须出拳头表示零,而且只有这一个表示法。
“一”的叫法有:点、点子(元)、一心敬、点点元、元点点、一点尕心、一心敬您、一个老寿星等,带有“一”或带“点”字来指代“一”,出拳头或一个大拇指,手指有两种出法。“二”的叫法有:
二梅、梅儿、二朵梅、俩人好、好到老、两相好、双双有喜、梅开二度、好就是好、弟兄两个好、双喜临门到等,都有“二”或带“两”、“双”、“梅”和“好”等字来指代“二”,出两根手指头时一般出大拇指和中指,手指有三种出法。
“三”的叫法有:三、桃园、三桃园、桃园三、三三元、元三三、桃园结义、三星高照、三就是三、三三子元等,都有“三”或带“元”、“桃园”来指代“三”,出三根手指时出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手指有四种出法。
“四”的叫法有:财、发财、快发、你发财、财你发、四季财、四季发财、财发万金等,都带有“财”和“发”字来指代“四”,一般忌讳直接喊“四”。出四根手指时屈起食指伸出其余四指即可,手指有五种出法。
“五”的叫法有:魁、魁首、魁五首、五尽魁、五子夺魁、五尽魁首、五子夺魁等,主要用“魁”字来指代“五”,出手时伸开五指即可,共有六种出法,是猜拳当中手指出法最多的一个数字。
“六”的叫法有:六、莲花、莲花开、开莲花、六六连、连六六、六六顺、你高升、六六大顺、六连高升、六六莲花开等,都带有“六”或“顺”、“升”和“莲”等字指代“六”,手指有五种出发。
“七”的叫法有:七、七雀、雀七、雀探梅、七雀探梅、雀儿树上落、叫着家里坐等,都带有“七”或“雀”、“叫”字来指代“七”,手指有四种出法。
“八”的叫法有:八、八仙、醉八仙、八福长寿、八仙庆寿、八抬您坐、八匹马儿跑等,都带“八”字,手指有三种出法。
“九”的叫法有:九、九常、九儿、九兴常、常兴九、九子连灯、九九归一、九九常兴九等,都带“九”字,手指有两种出法。
“十”的叫法有:满堂、满堂喜(红)、红满堂、十全福、满堂大喜、十全老人、全福全寿、满满敬你等,都带“十”或“满”和“全”来指代“十”,手指只有一种出法。
五、五花八门的猜拳方式
青海人喝酒助兴的方式主要是划(猜)拳游戏,而划拳的形式五花八门,名目繁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官拳:俗称“大拳”,这是各种酒场合中普遍运用的最主要方式。对阵的两人同时出拳伸指并喊一个数或指代数的吉祥词,所喊之数刚好是两人伸出指头之和,和者一方为赢,另一方判为负,负者喝酒。据说这种猜拳游戏初创于唐代,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从未间断,流传至今。
小拳:俗称“大压小”,其实是不喊数字的一种哑拳。对阵双方各出一个手指,按顺时针方向前面的手指胜紧连的下面手指,小拇指胜大拇指,负者喝酒。
走马拳也叫跑马拳,用划大拳来判定负赢。所不同的就是喝酒的几个人中选出一人划拳,即“跑马”,按顺时针方向和每个人只划一拳。若不认真观拳,一拳已定胜负了,下面的人接着划拳,就负者以下划了几人就几人喝酒。若观者停止不出手,就负者一人喝酒,然后再去挑战全场。
打通关,一般是主人一方的人出面,按坐序向每一位客人划拳。拳数一般为六次胜负为一局,也有定为十二次胜负为一局的,每个人只比一局。划完最后一个人,意为着通关打周了。如果打关之人赢了在座的所有客人,则要求重新打一轮,叫打赢关。
拳打赢家也叫拳打胜家。由一人依次和每一位在座的人划拳,而且只划一拳,如果胜了,对方喝完酒后紧接着跟下一人划拳,如果负了喝完酒后,赢拳的人接着往下打关,形如走马灯。
打擂台。最正统的要数流行于乐都地区了,一般在喜宴上男方与女方之客分为两大阵营,提前排好以中间最大酒杯(一般是碗)为对称的两边相对的从小到大之酒杯,如果一方输了,则该队从最小杯起依次喝酒,喝到最大的酒杯时就负擂了。一般酒场合的擂台赛,大致分主客人数相等的两队,主队先挑战客队,双方划拳若其中一人负了再上一人接着“撕杀”,若最终负了全队每人喝提前商定的酒杯数。若其中一人战胜对方的全部人马叫“一马平川”,则要对方加倍喝酒。
酒里藏着无数的故事,杯中映照着人生百态。在故乡闲暇时三五知己相聚,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为的是增进友谊、漫品人生,喝的是交心酒;在婚嫁寿宴等喜事上喝酒,为的是倾心相助、分享快乐,喝的是喜庆酒;在丧事悲宴上饮酒,为的是为当事者分担一份忧伤,洒下一掬同情的泪水,喝的是哀伤酒;在团聚时划拳喝酒,图的是热闹和心灵的交融,增强亲情纽带,喝的是温馨酒;在忌日、上坟祭祖时抿酒,为的是阴阳相聚、缅怀先人、传承家风,喝的是寄思酒;在敬天敬神时,不断用柏树枝抛洒酒水,表达的是对神灵的敬畏和虔诚之心态,敬的是期望酒;拿上酒瓶、带着酒杯上门,为的是真诚地陪罪、求得谅解和消除误会,喝的是和睦酒……。故乡的酒俗真应了那句“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的古话,变化多端,千姿百态,蕴藏深意。 2025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