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云变幻的世界格局中,如何正确认识中国、把握中国发展的脉搏,是关乎民族命运、国家前途的重要命题。站在中国立场,从十四亿中国人民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利益出发,方能看清中国发展的全貌,谋划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 。
一、坚守生存发展立场,确立价值坐标
生存与发展,是中国一切价值判断的根基。生存权和发展权作为最根本的“普世价值”,深刻诠释着中国对人权与道义的理解。离开这一核心基础,空谈人权、道义,不过是脱离实际的虚幻构想。回望历史,中国从曾经“一穷二白”的困境起步,一路拼搏奋斗,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伟大跨越,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数百年的工业化进程。这一伟大成就的取得,正是因为始终将“国家强盛”与“人民幸福”作为至高无上的价值坐标。“义者,利之和也”,道义并非源自空洞的概念游戏或狭隘的局部诉求,而是深深扎根于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之中。任何理论,一旦背离经济发展、社会安宁、国土保全的核心目标,无论其表述多么华丽动听,都只是舍本逐末的“不义”之论。
二、秉持全局视野,把握发展主流
观察中国,需要具备“大历史观”与“全局视野”。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创造的辉煌成就,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六亿人口成功脱贫,书写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人均寿命显著提升,见证人民生活质量的飞跃;高铁里程位居世界首位,展现基础设施建设的强大实力;社会保障体系从无到有、不断完善,织就人民幸福生活的安全网……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共同勾勒出中国发展的“森林”图景。诚然,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个别负面现象,如同森林中的“树木”,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正视并积极改进。但绝不能因这些局部的“树木”,而否定中国发展的整体“森林”。现实中,有人过度聚焦拆迁矛盾,却对数亿人住房条件的历史性改善视而不见;揪住执法个案不放,却忽视中国整体法治建设的巨大进步。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方式,本质上是用局部来扭曲整体,用细节来模糊主流。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疫情防控的卓越成效,无不以铁的事实证明:基于整体利益作出的制度选择,是最契合中国国情的“客观方法论” 。
三、珍视制度优势,抵御话语侵蚀
中国奇迹的背后,是制度优势的持续发力与释放。土地公有制度为国家发展奠定坚实根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机制有效破解发展道路上的重重难题,强大的国家执行力确保各项战略部署落地生根。从南水北调、航天工程等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到抗震救灾、应对金融危机时的高效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彰显出“全国一盘棋”的独特效能和强大凝聚力。然而,却有部分人一边享受着制度带来的红利,一边鼓吹“全盘否定”。他们没有意识到,一旦脱离制度保障,高铁建设可能因个别“钉子户”而停滞不前,社会保障体系也会因“碎片化博弈”难以维系。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西方势力抛出的话语陷阱,打着“普世价值”的幌子,妄图瓦解中国发展的根基。看看叙利亚因动荡陷入长期混乱,乌克兰因分裂导致经济衰退,任何国家一旦陷入“颜色革命”的泥沼,等待人民的只有国土分裂、经济崩溃的惨痛结局。中国绝不能成为他国博弈的“试验场”,更不能用十四亿人民的命运去为错误理论的“伪正义”买单 。
四、凝聚共识力量,护航复兴之路
当前,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在这一关键节点,“人心思安、人心思定”反映了人民群众最朴素的愿望,“不折腾、不内耗”成为全社会最深刻的共识。我们承认社会发展中存在矛盾,也尊重不同的声音,但改革必须在稳定的框架内稳步推进,绝不容许任何挑战国家根本利益的极端主张肆意妄为。民族复兴犹如一列承载着十四亿人的列车,个别企图“拆铁轨”“毁路基”的行为,必须予以坚决抵制。只有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前途紧密相连,在共识中汇聚力量,在奋斗中攻克难题,才能确保这趟列车不偏离轨道,驶向“国强民富”的光明未来 。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的发展已然进入“船到中流、人到半山”的关键阶段。以“义利之辨”明晰前行方向,以“全局之眼”洞察发展大势,以“务实之举”推动国家建设,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无数建设者用汗水浇筑起高铁网络,科研人员以智慧突破技术瓶颈,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民族复兴“动车组”上不可或缺的力量。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承载着十四亿人民梦想的“中国号”列车,必将穿越风雨、稳健前行,最终抵达民族复兴的彼岸,兑现对子孙后代的庄严承诺 。
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