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聚茶山寺补记
作者:璩向东
2006年夏末的一天,老班长蓝祖才冒着酷暑,风尘仆仆地从上饶来到黄金埠,通知我们余干的同学参加在饶城举办的同学盛会。
阔别了五十载的上饶一中高三(3)班的五十位同学,除了二、三位有特殊情况未出席的,其余的终于首聚茶山寺。
上饶一中(前身为信江书院)创办于1902年,在茶山寺办学长达百年。2003年,因上饶市启动老城区改造及文化遗址保护计划,决定在茶山寺建设陆羽泉公园,甪于恢复陆羽泉及茶文化遗址。于是,上饶一中于2008年从茶山寺旧址迁出,已搬至信州区茶圣路新校区。
茶山寺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据传,寺庙周边曾遍布茶树,且唐代“茶圣”陆羽曾在此隐居,研究茶道,凿泉煮茶,著述部分《茶经》故得名“茶山寺”。茶山寺有茶有庙是实,讲它是“山”言过其实,它不过是一块面积甚大的高地而已。
学校办公大楼东边的花园,内有一座四角翘起,斗拱飞檐的茶亭。栩栩如生的高大的“茶圣”陆羽的全身大理石雕像立于其中。置于雕像前的矩形碑刻,记载了陆羽艰辛著述部分《茶经》的动人事迹。独具一格的花园茶亭,彰显了校址的非同一般。尤其是借助根植于沃土的茶文化,传递着母校教育自信的信息。
学校办公大楼的前面矗立着一座巍峨的大礼堂,那是召开盛会,举办文艺汇演或放电影的埸所。大礼堂前面是一片荷塘,无论是荷叶青碧,还是荷花艳红,都让人产生一种文人骚客的雅兴。今夏得首聚,君吟唐诗宋词,余谈古文汉语。即使晚霞映照西山红,莫叹已是白头翁。
我们在工字楼前合影,合影中只有唯一的韩老师,他已经是头发花白、年逾古稀的老人了,看起来精神还算饱满。除了熟识未任过我们课的韩老师,我们见到的其他老师都是新面孔。五十年的岁月沧桑,已经物是人非了。我们的恩师有的已经作古,据说还健在的也早已离开了学校,不知在何地颐养天年了。现在,我们再也见不到他们了。他们的音容笑貌只能在我们的脑海中忆起,或在梦中出现。
合影之后,我独自在校园的林荫道中漫步。一种难以释怀的惆怅,令我立足教工楼前,脑海中翻腾着痛惜的浪头。当年为莘莘学子呕心沥血传道授业解惑的恩师们,在使人胆寒的文攻武卫的岁月里,被迫重演了窦娥六月雪的悲剧。有的横卧铁轨自杀,有的割断大腿动脉血管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相别久、重逢迟, 谁解子 衿心?五十载魂牵梦绕,往事如泉涌溢满了心胸。我们66届这代人,生命在茶山寺实现了裂变,人生在茶山寺获得了涅槃,灵魂在茶山寺得到了洗礼,梦想在茶山寺遭到了破灭,我们的思念在这里挥之不去。
回首往事,我们既有当年青春年少不谙世事的狂热,又留下了十年伤痛而磨平了棱角的疤痕。十年间在茶山寺所经历的那些感伤与不快,不过是一时的阴晴圆缺,不过是阳光下随风而逝的尘埃。尤其是,我们经历了改革开放这个时代的剧烈变革,既能成为重要的参与者,又能成为有力的推动者,值得骄傲和自豪。今天我们相聚一起畅谈人生,更是我们同船共渡的缘分此乃人生之一大幸事矣。
重返茶山寺母校,终久难免曲终人散挥手而别,自此天各一方。已是满头华发、步入老年阶段的我们,但想起王羲之与诸友兰亭聚会,古今同乐,不禁莞尔
往事难却,今特以此文补记之。
(2025.06.30)
作者简介
璩向东,汉族,江西省余干人,中学教师。2006年退休后赋闲在家,乐于读书和爬格子,寄人生喜怒哀乐于笔端。曾在璩氏家族西安网和“黄金埠之窗” “赣东乡村”等公众平台发表作品多篇。
(图文供稿:璩向东)
《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请加微信:874376261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