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学习东垣故故生(史海波)老师的一首七律
咏牛
东垣故故生
春种开犁三万垄,秋盟执耳一家期。
星寒霜角犹争早,草果枯肠岂畏迟。
今日高棚熙攘满,无非乳肉解人颐。
史老师的诗我每每留心,也曾解读过几次,时有戏言,老师的诗一如千层饼,意蕴丰富,难以诠释。今天鼓足勇气践行宿愿,试析一首。
以咏牛为题,这是传统咏物诗的命名方式,而通读全诗你便能领会到,诗人是感物寄慨,字里行间蕴藏着对传统文化意识与奉献精神的怀念,以及对现实功利性的隐忧。
从结构上看,此诗为3+1的分合模式,具体说就是前三联分述,尾联合扰升华,前三联以叙事为主,末联以抒情为主。从艺术手法上看,每联各有侧重,从物质到精神,自古而今,化典无痕平增了诗意内涵与可读性,尾联自然拔起,收束有力,发人深思。下面逐联分析。
首联“韦编易册仲尼处,血荐圆丘后土时”,“韦编易册”是化用“韦编三绝”的典故,讲的是孔子晚年研读《周易》时将编联竹简的牛皮绳磨断多次的故事,后世以此比喻勤奋治学的精神。用在这里是说明牛与文明传承的关联。“圆丘后土”,古代祭祀天地(圆丘祭天、后土祭地)时,牛常作为最高规格的祭品,体现牛在礼仪中的神圣地位。
此联从文化与宗教层面,赋予牛历史厚重感,暗示其曾承载精神与文明价值。
中间两个对仗联都是写劳动场景。颔联”春种开犁三万垄,秋盟执耳一家期”,“三万垄”用的是夸张手法,”执牛耳”是古代会盟时的重要仪式(盟主牵牛耳取血),因此“执牛耳”代指主导权、权威。此处引申牛的贡献成为秋收时一家人的期望。诗人将“执牛耳”典故反转为农耕奉献,旧典翻新堪称妙笔。上下联时空交织,聚焦牛与民生的直接关联,凸显其在生产生活中的支柱作用。颈联“星寒霜角犹争早,草果枯肠岂畏迟”,此联以细节凸显牛的坚韧与无私。牛以草料为食,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起早摸晚的劳作,体现其隐忍、奉献的品格,这种拟人化手法令牛的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形象跃然纸上。
尾联“今日高棚熙攘满,无非乳肉解人颐”是最为精彩的一联,场景从田园牧歌和历史纵深切换到现代生活。今天这热闹的高棚里,人们熙熙攘攘,不过是为了得到牛的奶和肉来满足自己的口腹之乐罢了。此联与前几联形成鲜明对比:曾经承载文明、支撑民生、象征品格的牛,如今沦为纯粹的物质资源,巨大的反差形成强烈的讽刺效果。“无非”二字充满了深深的无奈、失落与批判,暗含了对功利化时代的反思,以及对牛的价值被异化的怅惘。
全诗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前三联对牛崇高形象的塑造与尾联对其现代处境的描绘形成巨大反差,产生强烈的震撼力和批判效果。诗中蕴含着对传统农耕文明的敬意、对生命尊严的关怀以及对现代功利主义的警醒,立意深远,情感深沉,是一首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佳作。
又进入到不可或缺的挑刺环节,以笔者视角看,前三联都在古典语境中,尾联突然跳转到现代场景,多少还是缺少些铺垫。不过话说回来,这取决于评价角度,若按“温柔敦厚”的诗歌传统,尾联确实锋芒过露;但若看重现实批判性,这种反差正是力量所在。
且搁笔吧,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