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阳县,隶属陕西省咸阳市,位于陕西省中部,泾河之北,“八百里秦川”的腹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所在地,东与三原县、高陵区交界,南与咸阳市渭城区接壤,西隔泾河与礼泉县相望,北依北仲山、嵯峨山与淳化县、三原县毗邻。泾阳位于泾河之北,古以水之北为阳,泾阳由此得名,其名最早见于《诗经》。
泾阳县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柳毅传书》的发生地,先后走出了吴宓、雷抒雁、李若冰、白描等许多学者、作家和诗人。是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的战略重地,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的全部,秦汉新城、空港新城的部分在县境内,属“西安半小时交通圈”。
泾阳也是一片具有光荣传统的红色热土,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曾是中国工农红军总部和八路军改编所在地,中共陕西省委也曾设立于此。也可能与热土有关,热播的《那年花好月正圆》电视剧也炒红了泾阳。同时把古道热肠也融进了这位先生身上。
缘于一份茯茶礼物,还有真挚的沉甸甸的问候,两年来坚定的坚持,那颗与众不同的淳朴初心,厚重声音里的憨实,我眼里的真诚,心里的“纯粹”,那是久违和稀有的良善,于是决定与爱人请李哥开车前往泾阳,去赴一场长达两年的邀约和等待。
前一天晚上联系好时间,第二天我们还没出发,他就已经到办公室泡上茶,做好充足准备接待工作,通过他发的位置,导航判断只有1小时的路程,60公里的距离 ,他力主我们早一点赶到,好多转几个景点,总想给你更多,同时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文学交流。
待我们抵达指定位置时,把车停到大院。因为是周末,从他的门口路过时,恍如一梦,第六感判断那间房子应该是他办公所在地,果然,一进门的琥珀汤色茯茶已经在等待我们的品尝,里面好大一个书桌,是他用来挥毫泼墨的动感地带,我们品茗的后背墙壁上挂着的隶书书法格外醒目,字体漂亮,惹人欢喜。
他说他们《泾阳乡村文化振兴研究会》每月一次采风,每周写篇文章,每年必须出本书。谈笑之间,他的第三部乡土散文集已经又出版了,而且就在两周前召开发布会,那一天也是他69岁的生日。只不过是我粗心没有对号入座,错过了那一天的盛况,深表歉意。
此时定睛细瞧他,海拔不高,但声音洪亮,中气十足,目光炯炯有神,语气掷地有声,带着洪荒之力的肯定,有一种秤砣虽小压千金的气势,让人一读再读他,开在尘世里的一股清流,向阳花木早逢春的系列。
他就是宋彦毅,乾县人,西农大毕业,长期在泾阳县从事农业和农技推广工作。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咸新区作协会员,泾阳县乡村文化振兴研究会会长。认识他是从常老师的前跋里比喻他的敦厚开始的,鉴于这种实在后生的地基才萌发了我要去见他的意念。
见到真人,就证实了常老师笔下所言不虚。嬉笑之间,宋老师已安排了接风宴,驱车前往,杜家葫芦头酒店。泾阳乡村文化振兴历史研究会理事邢群娥老师以及《鼎州文化》编辑张西平老师,书画家宋小艳老师都来捧场,重量级的常新民笔名常郎老师压轴,宋老师点了泾阳名吃,穰饸、甑糕、一份微辣一份不辣的辣子炒葫芦头夹半月形烧饼馍,香椿豆腐,凉拌笋尖。
年轻的饭店老板第一时间亲自送了水果招待、助兴以示对贵宾的尊重。当珍藏多年的幽光蓝瓶如意平安美人造型的陈酿酒一出场,酒杯举起来之际,暖暖的泾阳时光就洒满了杜家葫芦头的包间,酒香、菜香、文化香,一大桌子八大仙已经被宋老师这尊萌神宠化了!
觥杯交错之后,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因为要去周莹的娘家和婆家,还想追个水利局博物馆的景点,就匆匆与宋总的四位知己依依道别。宋老师说泾阳有五大类看点,先看秦商代表,当地的属女主周莹。
周莹的原型是清末陕西女首富,出生于陕西省三原县,18岁守寡后独自振兴吴家商业帝国,成为秦商传奇人物,其事迹被改编为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
周莹(1869-1910)是清末陕西三原县人,出身于没落的红顶商人家庭,16岁由兄嫂做主嫁入泾阳安吴堡吴家,为病重的丈夫吴聘“冲喜”。婚后不久丈夫与公公相继去世,她以寡妇身份接管吴家商业,通过诚信经营、创新管理(如推行伙计参股、退休金制度)及拓展盐务、布匹等业务,使吴家成为富可敌国的商业帝国。
周家大院坐落于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西北方向的鲁桥镇孟店村,始建于清乾隆末年至嘉庆初年(1787—1797年),是清朝刑部员外郎周梅村的私人宅邸,也是清末陕西女首富周莹的娘家。
建成时共有17个院落,总建筑面积超三万平方米,形成“孟店周”建筑群,以富丽堂皇著称。清同治年间因战火损毁16院,现仅存一院,(后面的16院花费了42年的时间补建)为五进砖木结构建筑,融合南北风格,被誉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的璀璨明珠”。
以砖雕、木雕、石雕工艺精湛闻名,有“五福临门”“喜鹊登梅”等浮雕。布局上中轴对称,含“谦受堂”等牌匾,兼具实用性与文化内涵。1992年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周家大院民俗博物馆。
周莹的婆家吴家大院位于泾阳县城以北约16公里处的安吴堡,北依嵯峨山,南邻冶峪河。
这座大院建于清代中叶,处于安吴堡的中心位置,坐北朝南,现存部分原是吴家东院庄园,为砖木结构。吴家祖籍江苏,唐代迁至泾阳,清初靠盐业发达起来,在周莹的经营下,吴家发展至鼎盛。
吴家大院曾占地240亩,有东、西、南、北、中五大院,后仅保留吴家东院和迎祥宫两处古建,共17亩。一进院地势逐步升高,排水便捷,有“步步高升”之意。
民间称其建筑风格仿照北京紫禁城,有“小紫禁城”之称;二进院是当时的金银窖;三进院保留着大量精美的砖雕和细腻的石刻。大院还有戏楼、望月楼、迎祥宫、吴家陵园牌楼等建筑,诉说着昔日的显赫与奢华。
此外,抗日战争初期,周莹养子吴怀先将吴家大院捐给安吴青年训练班。如今,安吴青年训练班纪念馆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被命名为多个教育基地。
遗憾的是赶到水利博物馆时,已经过了下班时间,宋总还一直为此而自责不已,要求下一次秋季游郑国渠一定要早点来,他指着远处的嵯峨山说那山顶有悟空塔,是纪念悟空禅师——车奉朝的。
塔为5层砖石结构,高13米,是陕西省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大中十四年(公元860年),大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重修。我们面对着嵯峨山只能在心里对着悟空禅师惋惜地说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同时也有一种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如释重负感。
回程的路上,宋总提及他的奶妈,他人生节点的贵人,他说他是农民的儿子。与他聊天,知他是性情中人,读他的文章《卖瓜少年》让我落泪,看他写的《家乡的龙卷风》,朋友在灾难面前显露人性的光芒。再瞧他的《酒海沉浮》为了工作,不得不会的饮酒技能……
每一篇文稿的字里行间不是结着汗珠子就是凝着血滴子,让我震撼的是他引用的俄罗斯伟大的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名言:“我只担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每个人,生来就要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如果我们吃过的苦和受过的罪,不能转化为帮助我们成长的精神力量,那我们真的配不上我们所受的苦难。
泾阳行,让我和我爱人、同事李哥、师妹丽丽同时记住一个人,评价他可以称为泾阳一哥,我们从此有亲戚在这了。送我们回去的路上,还不忘拐到隐世福熙茶楼,给我们每个人再带上一份泾阳的茯茶。其实哪里是茶?那是他的心!
当我看不到他的背影时,才重温他的简历我的泾阳大哥宋彦毅——中共党员,曾任大队党支委、革委会副主任、大队会计、在泾阳县科委、雪河乡、姚坊乡、扫宋乡、燕王乡、多经办、白王镇工作,任副乡长,乡长,党委书记、在泾阳县委农工部、 农林局工作,先后任农工部长、局长、党委书记直到2016年5月退休。
我理解他的快意江湖:“谁说宋君无乡愁?偏把鼎州做乾州。本是梁山田舍郎,却爱泾水做农桑。”我也读得懂他的一腔深情,两处乡愁,因为他出生在乾州:“西北学子聚乾州,金樽邀月话春秋。青春伴读同窗意,白首相约歌舞秀。半世功名皆浮云,一生纷争何所求?疏狂落拓砺身心,阅尽山河竟风流。”
祖国的大好河山,除了西藏没去踩过,其余都有他的足迹。重要的是,从此以后他走进了我们的心里。让我们望得见泾阳的山,望得见泾阳的水,忘不了泾阳的乡愁。也许所有的故事都会成为过往,伴随着风,吹向天边,但泾阳的时光却成了铭刻于心的永远。
楚丰华
2024.6.29
23:33
作者楚凤琴笔名楚丰华,祖籍河南许昌,67年出生于铜川焦坪,大学学历,供职于市铝箔厂,现已退休居住在老区。作者自幼喜欢耕读于文字,曾有文稿在多家报刊、网络平台发表。希望在更多的文苑结识更多的文友,以便相互交流、提高,把更好的作品分享给更多的读者。
联系方式:15353213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