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语的重量与历史的回响
安徽/王瑞东
郑升家先生的《收获》碎念,以“收获”一词为入口,撬动起个人成长史与当代文学史的双重记忆。这首作品不满足于词语在辞典中的“寻常释义”,而是让“收获”在时代变迁中显影,成为精神成长的刻度尺。当那本厚重的同名刊物“偶然进入青少年的视野”,它开启的不仅是个体感知的“意象世界”,更是一次灵魂被文学启蒙的深刻烙印。
诗歌以精妙的并置,将辞典的冰冷定义与个人鲜活的阅读经验置于对照之中。辞典里“两个简单的笔画组合”,在诗人的生命里却“隐藏着一段成长的故事”——这成长既是知识“积累与创造”的过程,更是心灵被时代精神不断叩击、塑形的历程。当诗人回望八十年代,列举《芙蓉镇》《钟鼓楼》《绿化树》等一串如雷贯耳的名字,它们不仅是刊物荣耀的勋章,更是时代风潮在文学场域激起的璀璨浪花。诗人敏锐捕捉到那个特殊时期文学期刊与思想解放的同频共振,“特色文化蓬勃发展”中,“大家手笔,轮番操练”,共同构建了一个令人“目不暇接,精彩纷呈”的精神盛宴。
可贵的是,诗人并未沉溺于怀旧。他以冷静的目光审视“繁荣与萧条”、“热闹与冷静”的流转,道出“大牌国刊的命运/犹如个体与时代的关系”这般深刻洞察。刊物的兴衰与个体的沉浮,皆需在时代洪流中不断淬炼“实力”,方能“健步前行”。这既是对《收获》命运的关切,也是对一切精神创造者坚韧前行的勉励。
最终,诗人将对《收获》的“钟爱”定位为“留存于独特的历史和记忆的深处”。这份爱早已超越了单纯对一本杂志的偏好,升华为对特定历史氛围中文学生命力的珍藏,对词语如何在时间中承载并传递精神重量的深切体悟。郑升家此诗,正是以个体心灵的透镜,折射出一段文化记忆的华彩光谱——在词语的重量中,我们得以称量一个时代的灵魂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