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系英事略
赵志超
修葺一新的桂在堂(周系英故居)
“吾道南来”出自何人?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
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挂在岳麓书院文庙大门的这副楹联,很多人认为是晚清大儒王闿运所写。百多年来,其源远流长的湖湘文脉和睥睨天下的磅礴气势,曾让多少湖湘儿女热血澎湃。也难怪,从这副对联的内容来看,定非常人所作;而在湖南近现代史上,似乎又只有性格狂狷、睥睨一切、目无余子的王闿运方能写出。不是吗?当年王闿运题南京关帝庙联云:“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齐丧胆;单刀会鲁肃,江南士子尽低头。”曾道出关羽一生中最得意的两件事——斩颜良、会鲁肃,曾令河北英雄胆颤,亦让江南名士心惊。于是以讹传讹,久而久之,似乎成为了“定论”。
但是,“吾道南来”这联确实不是王闿运所撰,因为其《湘绮楼诗文集》并未收录此联;而是出自另一个湘潭人的手笔,他叫周系英。论年龄,他比王闿运早出生一个半世纪有余。
清末民初,吴恭享著《对联话》卷一云:“湘人某督学江苏,题金陵贡院联云:‘吾道南来的是濂溪正派;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除个别字有差异外,其余一模一样。据“湘人督学江苏”一句考证,周系英曾担任四川、江西、江苏三省学政,判断此联作者为周系英,似可采信。
据民国胡君复《古今联语汇选》记载:“湖南周系英学士,督学江西,年甚少,人颇轻之。校士日题出,即拟作一篇揭示署外,群惊其敏捷。尝撰一联张署首,云:‘吾道南来,本是濂溪嫡派;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由此看来,此联系湘潭人周系英所作无疑。
当然,也有人将此联作者归于何绍基,如《永州古楹联.乡贤外地题联》明确记载:何绍基《题金陵贡院》云:“吾道南来,的是濂溪正派;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但何绍基只担任过四川学政,并未担任过江西、江苏学政,似不可采信。
又,周系英任江苏学政时,意气风发,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所撰金陵贡院联流传甚广。濂溪指南宋大理学家周敦颐,湖南道州(今永州市道县)人,著有《爱莲说》。湘水发源于广西,流经湘潭、长沙、岳阳等地,注人洞庭湖,汇入长江。周系英以宋明理学正脉自居,邈视群伦,表现出恃才傲物的雄心抱负,气势豪迈,卓尔不群。
周系英其人
整修前的周系英故居——桂在堂
周系英(1765—1824),字孟才,号石芳,晚号海粟居士,湘潭县黄荆坪桂在堂(今排头乡辰山村)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五十五年贡士,因病未能参加殿试。乾隆五十八年(1793)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迁翰林院侍读学士、内阁学士。
嘉庆十年(1805),周系英督四川学政。十四年,任侍讲(即皇子老师),擢太常寺卿。寻改直上南书房,授三阿哥读。嘉庆皇帝谕曰:“不但授读讲习诗文,当教阿哥为人,居心以忠厚为本。”周系英请加授《资治通鉴》,以知古今治乱兴衰之故,洞悉民间疾苦,上韪之。历官礼部、工部、户部侍郎,会试同考官,顺天乡试同考官,福建、江南、顺天乡试副考官。转光禄寺卿,提督四川山西、江西、江苏学政。任内以选拔人才、培养后进为己任,林则徐、魏源、包世臣、李兆洛等名臣,皆出其门下。任满回京,仍直上南书房。十九年,擢兵部右侍郎。母忧,去职;服阕,补吏部侍郎。
嘉庆二十四年(1819),湘潭县民与江西商贾因看戏发生哄斗,江西客商关闭会馆大门,击杀土著数十人。县令毛梦兰夺门而入,仅救出19人,客民亦有死伤。于是“闭城罢市,械斗兼旬,人心汹汹,几激大变”。湖南巡抚吴邦庆遣兵至,仅得维持秩序。吴邦庆亦籍江西,初与周系英友善,出都时曾与周系英约,地方若有见闻,必告无隐。周系英询赍奏人(询问负责传递奏章的人),得知事情始末,于召对时面陈。岂料吴邦庆食言,偏袒客民,疏劾周系英干预地方政事。皇上乃调吴邦庆去福建,诏以狱事,畀总督察治。
周系英之子周汝桢闻讯,致书在籍的给事中石承藻(清探花),询问狱事,表示关切。书并为吴邦庆所得,先后两次致书皇上。皇上闻之大怒,斥周系英包庇乡人,交部议革职,但仍命其以编修留用京城。继而,以子周汝桢致书事,褫职回籍。吴邦庆则调福建,以李尧栋为湖南巡抚,与总督共同处理客民与士民斗杀案,案情以不了了之。
土客械斗,两败俱伤。周系英遭贬,但色和气夷。其为官清廉,回籍后家无一椽,乃租居长沙郊外,闭门不出,曾说:“此心无愧,觉俯仰皆冤。”
道光初,周系英以四品京堂召用,迁翰林院侍读学士、内阁学士。道光二年(1822),官工部侍郎,命督江西学政。县人为此喜悦,以为可报前怨。周系英却说:“吾无成心,岂有迁怒,职事有定衡,严与宽,当求其平而已。”于是,慎励训士,甄材选能,江西士子咸称得师。
不久,周系英调江苏学政,许密折言地方利弊、人才臧否。会濒江大水,周系英驻江阴,目击灾状,心急如焚,遂贻书督抚,留官吏素得民者以治赈务,假库帑3万两购米平粜,奋力赈灾,庶民感之。
道光四年(1824),调户部左侍郎。卒于任,时年不满六十。
周系英有三子:长子周诒桢,嘉庆副贡,选江华教谕,曾力主林则徐与洋人“通和互市”,遭“峻拒”,后迁广东增城主簿;次子周诒棫,署乍浦同知;三子周诒朴,流寓江南,娶两江总督陶澍之女,陶澍为之捐“盐库大使”,他不官亦不归,后为浙江候补知县,卒于战事。
“湘潭六周”之后
周系英的老家桂在堂,俗称贵子堂,位于湘潭县黄荆坪辰山(今湘潭县排头乡辰山村),居隐山东麓3公里处,占地万余平方米,为一座两竖三横的五进三门两层古民居建筑。2025年5月,桂在堂修复并对外开放。
桂在堂始建于清雍正年间,为周系英曾祖父周新彩所建,昔时叫亭子屋场,占地一万多平方米,规模宏大,设计精巧。房屋坐北朝南,背靠凤凰山,前傍护庄河。过护庄河吊桥,北面是一开阔地坪,宅院整体呈八卦图状,规整曲折,纵横交错。前栋后有一甬墀,内植两棵桂花树,相映成趣;每年八月,桂子飘香,香满全院,“桂在堂”由此得名。
周系英世系
周家源出方上周氏,历为湘中望族、书香门第。王闿运曾评价方上周氏周训一门:“东沙儒门,六子萃萃,俱乘义质,济以清勤。衰世突梯,直道不申,楷传耆旧,大阐湘闻。”“六子”即“湘潭六周”。“六周”之一的周之屏,有孙周星,号九烟,中进士,七岁善书法,工真、行、草、隶诸体,其书法称周郎帖,风行江南。明亡,流寓湖州,投浙江南浔江水以殉明。据清光绪《湘潭县志.人物列传》载:方上桥有明时望族、郧阳府学教授周之命,时为“湘潭六周”之五。其后裔周方沂,于清“康熙初始还辰山”。
周之命之子周逢儒(本为宏儒,因避讳改),有子名拱,父子二人均为秀才。周拱子周方沂,号辰山,字公浴(1639—1727),明末清初人,为方上周氏第十一代,雍正岁贡,不就官,于清康熙年间定居辰山,开辰山周氏之先河。自周方沂这一代起,方上周氏开始制定谱系歌,按辈取谱名,或称派名,以分长幼昭穆,其歌曰:“方新昭世系,诒翼大名章。祖泽于斯振,宗邦庆佑光。”
周方沂乃清永绥厅训导周系蔚、户部左侍郎周系英兄弟之高祖。周方沂之子周新彩,号井门,字焕只,乃周系英之曾祖,亦为桂在堂周家始迁祖。周新彩妻胡氏,年90而终。夫妻二人共建桂在堂。而周千岩,则是周系蔚、周系英祖父周昭俊之号。
桂在堂建成后,人脉大旺。“昭”字派有周昭代,康熙举人,广元知县;周昭仔,字道肩,乾隆举人,署奉化知县,候补建德、平湖,卒于官,民绘像祀之;周昭侃,以岁贡补蓝山训导,九十不杖而善终。
周系英祖父周千岩神道碑
周昭俊,号千岩,其神道碑原存于桂在堂旧屋,现立于桂在堂左前方之凤凰山嘴。碑为青石,碑文曰“皇清荣禄大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周公千岩府君之神道碑”。周昭俊及其妻王夫人墓,即葬于凤凰山。
周昭俊生有二子,长子世宇、次子世宙(早夭)。
周世宇,字远瞻,号桂村,早卒。遗有三子:周系蔚、周系荑、周系英。
从周昭俊到周系英诸代,辰山周家英才辈出。其中,周新彩夫妇、周昭侃、周世宅均九十而终,周昭代、周昭仔均为举人,王闿运曾因此赞曰:“辰山三寿,福履优游。四昭两举,遂名箕裘。堂堂左侍(指周系英),翔步瀛洲。美登金箭,誉满吴瓯。”
自周系英擢任兵部侍郎后,周家更是一门显贵,祖凭孙贵,周千岩被追赠户部侍郎;周系英之兄周系蔚,补县学廪生,再中副榜,不复试,晚年补永绥训导。
周系英与左宗棠
桂在堂既是周系蔚、周系英故居,也是左宗棠的岳父周系舆与岳母王慈云的故居。清道光十一年(1831),左宗棠入赘周系舆家,娶周家长女周诒端为妻,到1844年举家迁居湘阴柳庄,在这里度过了13个春秋。
如果说从周昭俊到周系英这一代,是桂在堂周氏子孙们的辉煌时期,那么,到了周系英的下一代,则是阳阴倒转,女性大展风采,并有几位女婿脱颖而出,左宗棠便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
左宗棠的岳父周系舆,为周昭仔之孙,周世宜之子,周系英之族弟,故周系英为左宗棠的岳伯。
周系舆28岁而殁,是为早卒,遗有二子二女。
周系與夫人王慈云(1789—1862),为人娴淑,知书达理,是清代湘潭著名女诗人。丈夫早逝后,子女嗷嗷待哺,王慈云精心抚育四个儿女,尽心施教,均抚育成人。长子周诒晟,号汝充,盐务提举,曾任广东盐课大使;次子周诒煜(又作昱),号同甫,举人,会试不第。道光十一年(1831),遂邀同科不第的左宗棠回辰山共读。长女周诒端,次女周诒繁,王慈云均把她们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女诗人。
王慈云以诗课女儿周诒端、周诒蘩,侄女周诒絜、周雅宜及诸孙女周翼杶、周翼枃、周翼梭,形成晚清湘潭一大女诗人群体——方上周氏女诗人群,被列入光绪刊《湘潭县志.列女传》。在桂在堂,还诞生过诗人周大烈、书法家周铭恩等名人。
王慈云著有《慈云阁诗集》,收录其诗40首。《沅湘耆旧集》《湘雅摭残》《湖南女士诗抄》等均收有其诗,且评价甚高。《湘雅摭残》称她的诗“骨格清立,质而不靡,得诗人温厚之旨”。同治十年,周诒端的长子左孝威携外祖母所著《慈云阁诗抄》稿至甘肃朝那(今甘肃灵台县西北)军中,请父亲予以刊行,左宗棠以恪靖伯身份题签作序,《慈云阁诗抄》得以刊行于世,成为晚清湖南文坛一颗耀眼的星星。《慈云阁诗抄》收入王慈云、周诒端、周诒蘩、周翼枃、左孝瑜、左孝琪、左孝琳、左孝瑸等诗作。其诗词后收入《沅湘耆旧集》。
周诒端,字筠心,著有《饰性斋遗稿》。夫君左宗棠(1812—1885),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曾任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系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道光十二年(1832),左宗棠入赘桂在堂周家,时年21岁,夫妻二人谈史论诗,十分融洽。
左宗棠出生时,周系英年已47岁;而左宗棠入赘周家时,周系英已去世整整20年。他们是两个世纪的人物,不可能有什么交集,但是左的岳家是受到过周系英余荫的,他也间接受到了这位岳伯学识和思想的影响。
两江总督左宗棠
从道光十二年(1832)到道光二十四(1844),左宗棠与周诒端一直居于桂在堂,致力于與地、军事、农桑研究。道光二十五年(1845),周诒端率子女、携丫环返回湘阴,筑“柳庄”居之,躬耕畎亩,植树养蚕,为左宗棠描摹《皇舆全图》。到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进攻长沙时,左宗棠才入湖南巡抚张亮基幕府当师爷(襄赞军务),长沙城力战,太平军未得入。
咸丰九年(1859),左宗棠被人告发,差点性命不保。是胡林翼、曾国藩、潘祖荫上奏章为之辩护,奏章中有“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评语,可见时人对左之赞誉非凡。左宗棠此后青云直上,任浙江巡抚,率湘军“征捻”“剿回”,办洋务,任陕甘总督、钦差大臣,率“老湘营”及新楚军西征、抗俄,剿灭早期的“疆独”集团阿古柏。从河西走廊到戈壁南北遍植柳树,似有怀念“柳庄”之意,人称“左公柳”。晋封恪靖侯,任闽浙总督、南洋大臣。晚年,派王德榜率军入安南抗法,其军称“恪靖定边军”;又派王诗正率军入台湾,抗阻日军,其军称“恪靖援台军”。光绪十一年(1885),左宗棠去世,赐太傅,谥“文襄”,后世称其为“左文襄公”。
周诒端在湘阴时,乐善好施,暑天向乡亲施茶,冬日施粥,极少至夫君官邸。著有《饰性斋遗稿》,收古近体诗词139首。在此期间,王慈云时携孙女周翼杶赴“柳庄”,祖孙三代切磋诗词,每夜列坐,诵声彻户外。周诒端享年59岁,育子女各四人,一生襄助左宗棠建功立业,诰封一品夫人。胡林翼在致左宗棠信中称其为“闺中圣人”,可见周诒端如何被丈夫的同僚所尊重。
桂在堂壁画
周诒蘩,字茹馨,是周系舆的遗腹女,她后来嫁给了著名戏曲家张声玠,婚后十年,夫卒子殇,回归桂在堂。寄悲痛与寂寞于诗词,苦度一生,其诗有《静一斋诗草》《静一斋诗余》,收入《慈云阁诗抄》。
周诒絮,又作周潔或周絜,字桅雪,号季华,周系蔚女,周系英亲侄女,嫁晚清经世学派著名学者罗汝怀。著有《明天启宫词》百首,周诒朴为之刊印于扬州,遂名扬吴越。年方三十而卒,有《吉劭阁诗集》传世。
周系英故居遗址桂在堂(位于今湘潭县排头乡辰山村)远眺
以文学见优长
周系英出身书香世家,自幼熟读诗书,工诗文书法,更以文学优长,著有《周系英笔记》,又著有《海粟山房集》及《北游小草》。后人辑有《周侍郎奏议》和《周侍郎赋》各一卷。其身为翰林、学政,诗文多涉官场往来、文人雅趣及学术论见等,体现出官僚与学者的双重身份。
皇清例授登仕佐郎翁公墓志铭标题(周易拓片)
前一段时间,承湘乡书法家周易先生提供周系英所撰《皇清例授登仕佐郎翁公墓志铭》,周系英文采可见一斑。兹翻录、标点如下:
公翁姓讳钧,字甄万,号调圃,行一。吾潭巨族也。系赐进士出身。诰授中宪大夫、官陕西督粮道讳耀公之嫡长孙,大母氏胡诰封恭人。敕授儒林郎、官安徽泗州分州讳世滨公之嫡长子,母氏周敕封安人。
公生而颖异,善读书,稍长,能文章,头角峥嵘,卓然具陆门鳞种,气象嘉庆。初,公父赴泗州任,宗政悉以委公,公因弃举子业。援例授官从九品,经理一切,井然有条。而又性慈仁、笃孝友,喜宾客,好施与,一时都人士咸称道之。夫席丰而善于自保,镀厚而不薄于人,则培植深而食报宜,未有艾也。
公同怀弟名镕,太学生。元配氏莽,继配氏胡,俱例封孺人。子七,崇祚卒,娶黎氏;崇喜,娶王氏;崇褆,蚤卒;崇祺,待聘;崇祐,聘李氏;女二,待字,俱胡孺人出。崇禩,侧室赵氏出,氏旋卒;公父命其侧室谭氏,鞠育之。谭氏有子,不育,公父爰命禩承继为氏孙。崇祁,侧室张氏出。孙德峻,崇禧出。
公乾隆四十三年闰六月初八日丑时生,道光二年十二月初四日己时卒,享年四十有五,于道光四年十月初五日子时下葬于本邑十二都社塘山,乙山辛向为茔。呜呼!为善无不报。积德者必昌,如公心术可谓正矣,行事可谓厚矣。伫见人文蔚起,济美前徽,诸君子驱绣虎、篆灵蛇,当有详哉。其言之者,予以世好联姻亲,既喜识公之生平,又属望于公之后起者,爰陈初略,以志诸石,而赘以铭。铭曰:
巍巍衡岳,气局穹窿。崛起楼殿,蜿蜒郁葱。
馔峰入脉,申水溶溶。乾宫辛入,大地神功。
惟公懋德,瘗玉封中。佑启后裔,福备寿隆。
赐进士出身、诰授资政大夫户部左侍郎、提督江苏学政、姻眷弟周系英撰文
勅授文林郎、四川直隶资州、仁寿县知县、内弟胡光书丹
勅授文林郎、湖北襄阳府南漳县知县、愚表姪周鸣鸾篆盖
皇清例授登仕佐郎翁公墓志铭正文(周易拓片)
这篇《皇清例授登仕佐郎翁公墓志铭》,记载了清代湘潭人翁钧的家族背景、生平经历、品德性情、家庭子嗣及丧葬信息。翁钧(1778—1822),字甄万,出身官宦望族,因父赴任弃科举,以例授官,掌宗族事务井然,秉性慈仁孝友,乐善好施。配莽氏、胡氏,育子女多人,侧室亦有子嗣。葬于湘潭社塘山。周系英翁钓姻亲,当时身份为赐进士出身、诰授资政大夫、户部左侍郎、提督江苏学政。
此文依墓志铭体例,使用“诰授”“敕封”等官制术语,符合清代墓志铭庄重风格。全文有序文述亡者生平、铭文颂亡者品德,结构完整,用典贴切。其铭曰:“巍巍衡岳,气局穹窿。崛起楼殿,蜿蜒郁葱。馔峰入脉,申水溶溶。乾宫辛入,大地神功。惟公懋德,瘗玉封中。佑启后裔,福备寿隆。”铭文颂扬墓主德行,祈佑后裔昌隆,文字简练而典雅。其中,以“陆门鳞种”喻才,以“衡岳”“申水”比德,典例贴合人物身份;且多侧重褒扬,突出孝友、善治、积德等美德,兼具纪实与颂美。
书法传王右军神韵
周系英书法功底甚深,其行书字体圆润,法度谨严,潇洒美观,颇有王羲之神韵。
兹录周系英书法四条屏内容如下:
周系英书法四条屏
其一
自离王畿,亲故阻越,每思宿曩,宁喻于心。承汝立行可摹,出言成轨,迁居要职,擢任雄台。闻之嘉声,增以羡慕。
这是周系英一封书札的片段,或为同僚间致意之辞。叙述作者离京后,亲故远隔,念及往昔。闻对方品行端方、言行合矩,迁要职、擢高位,深表赞许与羡慕。
其二
洞庭万顷秋月,君山一点晚烟。
安得幅巾无事,酒船吹笛江天。
暮雨渔村春溟,晓霜枫叶秋酣。
人世花开花落,山光湖北湖南。
这是周系英的两首六言题画诗。第一首描绘洞庭秋景。绘洞庭万顷秋月、君山晚烟,愿披巾乘舟、吹笛江天,抒超脱闲适之境。第二首抒发时序感怀。以渔村暮雨、枫叶秋霜写春秋更迭,叹人世花开花落,唯山湖景色亘古,含淡泊哲思。
其三
贾生间世才也,年岁余至太中大夫,力足以走江河而不至于海。杨震五十始应州郡,命而卒,登台阁花涧草,于是见之学者,但憾不得到关西耳。
这是一段纵论才学典故的短文,文中借贾谊年少为太中大夫(喻才高却未竟全功)、杨震五十出仕至台阁(喻大器晚成),感慨学者需厚积薄发,惜未及“关西”(指杨震,有“关西孔子”之誉)之境,寓劝学与自勉。所用贾谊、杨震典故,或暗合自己仕途经历(官至户部侍郎,曾提督江苏学政),寄寓对才学与德行的追求。
其四
右军人品甚高,故书入神品。奴隶小夫,乳臭之子,朝学执笔,暮已自夸其能,薄俗可鄙。
这段文字论及书法与人品,强调“人品即书品”,与清代帖学传统中“书如其人”理念一致。王羲之(右军)人品高洁,故书入神品。直斥时人学书急于自夸,讽浮薄世风,呼应其作为学政重视修身与艺德的观念。
清代官员书法普遍受馆阁体影响,注重结构匀称、笔法内敛。周系英作为乾隆进士、皇子师,书风契合官方文书规范,以端庄稳重见长,亦保持了个人的独特气质。其书法多见于信札,兼具清代文人书法的规范性与文人的特殊气质,体现了文人书法的实用性。其结构工整,庄重内敛,用墨丰润,收放自如,虽尽量避免锋芒外露、个性张扬,但鲜有一般官员书法的含蓄与拘紧。
作为工部侍郎兼帝师,周系英的书法服务于政治身份,强调文化底蕴。其信札多涉及清代官场交际、文人往来,符合清代文人信札“以行见雅”的书写传统,兼具流畅性与易读性,是研究清代官员社交网络的一手史料。其书法曾见诸拍卖记录。早些年的拍品中,有一封周系英手书信札:“季寿四兄大人亲家侍右:阔别数年......姻愚弟系英手泐,三月初十日。”内容为问候亲友,中有“晓亭大兄同年属系英”等语,拍卖达十几万元。
联语更出手不凡
周系英擅长对联,流传不多,仅存二副,但出手不凡。
周系英是清代官员,他一生引以为傲的就是“吾道南来”这副名联。这是他对湖湘文化的最大贡献,也足以使他名垂千古。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该联以“濂溪一脉”与“湘水余波”为意象,既追溯了儒家理学思想的传承脉络,也彰显了湖湘文化的深远影响。
周系英所撰“吾道南来”“大江东去”联语。
上联“吾道南来”,说的是宋明理学学脉的源头,这个“道”是指濂溪先生,“南来”的根就在湖南道州(今道县)。从周敦颐的弟子二程传承,到胡宏等道南学派,再到张栻等人,这条湖湘文化乃至儒家理学的脉络,都源自道州的濂溪先生;而周系英也姓周,据云乃周敦颐后人。
上联阐述哲学意义,聚焦儒家理学思想的南传与学派渊源。其中“濂溪一脉”直指周敦颐的理学体系。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其著作《太极图说》《通书》提出“无极而太极”等核心理论,构建了宇宙生成论与伦理道德合一的哲学框架。他以“濂溪”为号,既因其故居位于道县濂溪河畔,更隐喻其学说如溪水般滋养后世。程颢、程颐兄弟曾受其影响,朱熹更将其奉为理学源头,故称“吾道南来”,实为理学从湖南向江南扩散的缩影。
下联“大江东去”,说长江经由湖南一路向东入海,都是从湘江流出来的波涛,江浙人喝着湘江流过来的水,读着湖南人开创的理学圣贤书,有什么可以轻视湖南人的?湖湘文化的最大特点,是不坐而论道,方孕育了大批能文能武大有作为的人。湘水余波,长江是湘江的下游,尾水。
下联阐述地域文化,隐喻以水文地理折射文化辐射力。湘江作为长江的重要支流,在此被赋予文化的象征意义:表面写长江为湘水余波,实则暗喻湖湘文化对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自周敦颐开创理学后,湖南从“蛮荒之地”逆转为学术重镇,张栻、王夫之等湖湘学者承袭其学,至近代更涌现曾国藩、左宗棠、魏源等经世派人物。湘江余波汇入长江的意象,恰似湖湘文化从地域性学派演变为影响全国的思想洪流。
这副对联浓缩了湖南从文化边缘到学术核心的蜕变历程。周敦颐兴办濂溪书院、月岩书院等十五所教育机构,使儒家正统学问扎根三湘。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廉洁精神与“主静立人极”的修养论,塑造了湖湘士人“经世致用”的实践品格。周系英以地理空间(湘江、长江)与学术谱系(濂溪、理学)的双重对照,揭示湖湘文化如何通过吸收中原正统、融合地域特性,最终实现“道南正脉”的身份重构。因此,该联不仅是地域文化自信的表达,更暗含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逻辑——地方性知识通过思想创新与人物实践,最终融入主流文化并反哺其发展,这一过程在周敦颐与湖湘学派的互动中得到典型印证。
该联寥寥20字,尽显湖南人的气魄、信心、担当,诚为中国楹联中的上乘之作。不管是平仄对仗,还是主旨意境,均很好地表达了湖南人的情感和气概。
隐山下的栗林桥
周系英的对联并非孤立存在,还有对联流传于民间。如其任江苏学政时,曾题一联于大堂之上:
县考难,府考难,院考尤难,四十八年才入泮;
乡试易,会试易,殿试更易,二十五月已登瀛。
该联见诸《楹联续话》。联语信手拈来,用词朴实,通俗晓畅,平中见奇,对仗工整,寓含哲理,道尽了科举考试的酸甜苦辣。1998年,本人编著《联苑英华》(湘新文准<1998>第228号)时曾收入此联。
上联说科举之难。清代科举是考八股文,而考生想要脱颖而出,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有时要考几十年才能“入泮”。入泮,即考上生员,入学深造。古代县学或府学有泮池,故称入泮。新进生员要入学宫拜孔子,这种仪式称为入泮或游泮。
科举考试分为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级。其中童试要经过县、府两次考试,合格者成为童生。有些读书人一辈子都只是一个童生,所以周系英说“县考难,府考难”。而“院考”指童生考上生员。生员,也就是大家俗称的“秀才”。
上联中,周系英毫不避讳,说自己48年才考上秀才,其中之艰难与辛酸,可想而知。而之所以他如此大费周章地体现科举之难,乃是为了衬托下联的“科举之易”。
登瀛,即登上瀛台,指点榆林,清代新进士及第授官仪式。《新唐书.褚亮传》载:武德四年,唐太宗以杜如晦、房玄龄等十八人,号“十八学士”,藏之书府,以彰礼贤之重。方是时,在选中者,天下所慕向,谓之“登瀛洲”。周系英乃乾隆五十八年进士,曾如愿登瀛。他在下联中说自己仅用25个月就中了进士,可见其沾沾自喜,志得意满。
正因为考秀才那么难,考进士那么容易,整个对联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看似普通的文字,却体现了清代读书人大半辈子被束缚在八股文之中的悲惨命运。周系英写对联的心情是充满喜悦的,但后人看对联的心情则抱以一种同情。
周系英,湖湘学派中一位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值得后人铭记。
写于2025年5月15日—16日
6月26—27日修改
2025年4月14日,作者在桂在堂留影。
作者简介:赵志超,湖南湘潭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湘潭市党史联络组副组长,曾任湘潭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市委副秘书长、二级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