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文人吴敬梓的《沁园春·寄怀同年俞秋浦》中,“三人承明,四至九卿。问书生、何辱何荣”短短数语,以凝练笔触勾勒出封建官场生态,更折射出文人对功名价值的深刻反思。这一跨越时空的诘问,至今仍具有穿透历史的思想锐度与现实启示意义。
诗句以“三人承明,四至九卿”构建起鲜明的权力图景。“承明殿”作为朝廷中枢的象征,与“九卿”所代表的高位显爵形成呼应,却以“三人”“四”等虚数暗示权力阶层的封闭性。在封建官僚体系下,晋升通道被少数既得利益者垄断,寒窗苦读的读书人即便满腹经纶,也难以突破阶层壁垒。这种现象背后,暴露出封建官场的任人唯亲、论资排辈等痼疾,揭示出科举制度看似公平外衣下的深层不公。吴敬梓以白描手法撕开权力的华美面纱,对封建官僚体系的腐朽性进行了尖锐批判。
“问书生、何辱何荣”的诘问,则将批判锋芒转向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世界。在“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价值导向下,功名几乎成为读书人的唯一人生坐标。但当这条道路充满荆棘与不公时,所谓的“荣”究竟是个体价值的实现,还是对不合理秩序的妥协?吴敬梓的追问,直指古代文人精神困境的核心——在理想与现实、尊严与功利之间,该如何抉择?这种反思不仅是对个体命运的叩问,更是对整个知识分子阶层价值取向的深刻审视。
更深层地看,诗句中蕴含着对功利主义价值观的超越。吴敬梓以“何辱何荣”消解了功名的绝对权威性,传递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在他看来,真正的价值不应系于庙堂之高的权力角逐,而在于对真理的追求、对良知的坚守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索。这种价值转向,在当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氛围中,无异于一声振聋发聩的呐喊,展现出文人难能可贵的精神觉醒。
回望当下,吴敬梓的思考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现代社会,尽管科举制度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成功学”思维、功利化价值取向依然盛行。学历崇拜、职场内卷、“唯结果论”等现象,本质上仍是对“功名”的异化追求。当我们在追求事业成就、社会地位时,是否也应停下脚步,思考“何辱何荣”的价值命题?或许正如吴敬梓所启示的,真正的人生价值,在于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在功利主义的浪潮中守住精神的净土。
从封建庙堂到现代职场,“何辱何荣”的叩问始终回响。吴敬梓的诗句不仅是对历史的批判,更是对未来的警醒:唯有超越功利主义的桎梏,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真正的荣耀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