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对艺术家生命轨迹的追溯,一次关于中国水墨精神传承与对话的深层叩问]
6月28日,“杨明义——一个艺术家的手和眼”特别展览在吴文化博物馆举行开幕式。
特展自6月25日起,在吴文化博物馆吴颂展厅及公共区域展出,以文献与作品交织的方式,分为“笔胎墨骨 水墨初萌”、“烟火手卷 木韵江南”、“云汉飞梁 水墨钢铁”、“星翰因缘 文心相照”、“水经灵痕 江南诗笺”、“游观寰宇 水墨行旅”六个单元,展出艺术品93件/套,呈现杨明义与二十世纪中国艺术星群的对话。
那些泛黄的信笺与互赠之作,构成一张超越时空的艺术星图,见证着一代艺术家如何在守望与突破间寻找平衡。
杨明义的艺术之路始于苏州水巷的倒影与石桥的苔痕。在江南的烟雨里,一双手执笔凝墨,一双眼观照天地。少年临摹的稚拙笔触、青年园林写生的墨色氤氲,直至中年水墨风格为代表的成熟作品,艺术家通过“手”镌刻着个体的艺术史诗,并透过“眼”丈量着时代的文化经纬。以其独到的眼和手,开创了吴门绘画的现代新生面,在真正的传统绘画基础上,不断探究用水墨语言来表现江南水乡的时代感。第一单元“笔胎墨骨 水墨初萌”记录着艺术家的童年及求学历程。第二单元“烟火手卷 木韵江南”,呈现了艺术家早期的水彩、木刻。 “云汉飞梁 水墨钢铁”讲述了1969年冬,杨明义的投稿画作中标南京长江大桥桥面栏杆设计方案,并参加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栏杆设计和桥头堡内大型中国画《韶山》的创作的过程。
年轻的杨明义向前辈艺术家唐云、林凤眠、沈从文、李可染等汲取艺术给养,陪同吴冠中、黄永玉前往司徒庙写生,带领陈逸飞、吴冠中、华君武等乘船深入周庄探幽;与陈丹青莫逆之交始自上世纪 70 年代的通信,至今往来不绝。“星翰因缘 文心相照”单元陈列的信札与赠画,是一代艺术家以笔墨相濡以沫的精神图谱。八十年代与吴冠中同游周庄,杨明义于双桥石阶上顿悟:“水墨之魂不在形,在呼吸的间隙。” “水经灵痕 江南诗笺”单元中展示的杨明义创作的水乡长卷,这并非对风景的摹写,而是一个游子与故土的永恒对答。
展览最后一个单元“游观寰宇 水墨行旅”展现了杨明义赴世界各地采风的作品,观众将跟随杨明义穿行于世界的褶皱里,看一个水墨信徒与异质文明的深度对话。
他的手,从临摹吴门画派的少年到挥洒寰宇的游子,始终握着江南文脉的根系;他的眼,从苏州园林的曲径通幽到异国殿堂的万千气象,在丈量世界间化炼成自出手眼,自铸大美的气韵。
笔底山河终有尽,吴门明月照无疆。当所有探索归于对江南的眷恋,手与眼的旅程,从未结束。
艺术家介绍
杨明义,1943年生于江苏苏州。1962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1981年就读中央美术学院,1971年参加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面栏杆造型和画面设计,1987年赴美留学,毕业于纽约青年学生艺术同盟学院。1999年回国,现居北京。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78年因创作《水乡的节日》一画在写生中发现周庄,被称誉为"发现周庄第一人"。杨明义擅山水,多以江南水乡风光入画,所作笔墨淋漓,格调清新典雅,富有浓郁的抒情意味和乡土气息。他首创新一代风格的水墨水乡中国画,创造性地表现江南水乡的浓郁韵味,形成了鲜明、独特的个人画风,深得国内外艺术界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誉,影响巨大。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杨明义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和国际重要展览,并在亚、美、欧各地举办个人画展近40次,出版各类画册、文集40余种。1982年作品入选中国首次赴法国春季沙龙画展。1988年起,他的作品进入世界知名的纽约佳士德、苏富比国际拍卖行,成为国内少数几位最早进入国际知名拍卖行的画家。
附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2025.06.25-2025.10.12(每周一闭馆),9:00-17:00(16:30停止入场)
展览地点:吴文化博物馆吴颂展厅及公共区域展出(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澹台街9号)
展览参观:免预约,参观免费,关注“吴文化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