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着令人无法替换的爱
文/古广祥

多情说岐黄已成了我习惯之本真。今天是香港回归祖国廿八年的日子,我将政治话题转换成本草对联语言,并借此彰其制度之优长。语曰:百姓之所以繁盛,乃因政府治之得宜。观夫香江之治,破陈规、立宏范、创佳绩,有本草对联为证:
朋/朋/熟地/开金锁;
组/组/重楼/打米花。
上联:朋/朋/熟地/开金锁。
“朋朋”,暗喻众众之群体;“熟地”,喻指香港地;“开金锁”,象征百业兴旺。
下联:组/组/重楼/打米花。
“组组”,借指处处;“重楼”,喻指重叠之琼楼;“打米花”,譬民生之丰获。
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从本质来看,先进性制度当以“欲筑室者,先置其基”为特征,当以“公平正义”为内核,当以构建民众认同的价值坐标,而非以“形而上学”的抽象概念为预期。香港近年的社会发展情况,全然是在“制度之鼎→环境之鼎→人才之鼎→物质之鼎”催生出来的产物。此联构建了港人回流“熟地”兴业之景,本草对联记录了“君迁/熟地”之目的性和“土哺/前仁”过程,联曰:
君迁/熟地/生甘遂;
土哺/前仁/拔萃团。
上联:
“君迁”在联中赋予了双重含义:一方面指香港人离开外地返回故乡的行为;另一方面,“君”字又暗含对回归者的尊称,体现了对香港人才回流的肯定与尊重。这种双关处理,既保留了本草的原始含义,又赋予其全新的诗意解读。
“熟地”在联中转化为"熟悉的土地",暗示香港是滋养回归者的故土。这种转化不仅保留了“熟地”的药用特性,更赋予其文化与情感内涵,体现了香港作为"熟地"对回归者的滋养作用。
“生甘遂”在联中赋予了新的含义。“生”表示产生、带来,“甘”指好景;“遂”,来也,动词。此联形成了香港人由行动→环境→结果的完整叙事结构。
下联:
“土哺”在联中指香港土地对回归者的物质滋养和精神哺育。
“前仁”在联中指之前的移民者;“拔萃团”在联中在联中赋予了新的含义。“拔”指奋斗;“萃”指良好业绩;“团”指系列收获,动词。此联最终形成了由基础→传承→成果的完整逻辑结构。

港之制,合天道、顺民心、显新貌。香港行使“小政府、大市场”政策,其“零关税、无外汇管制,货物、资金、人才自由流动”原则促就了兴百业之局面。近年来,香港政府推出的“优才引进计划”吸引了全球高端人才,形成国际化社群。有本草对联为证:
薏仁/金不换;
年健/绿当归。
上联:“薏仁”,借指政府之“优才”计划;“金不换”,借指珍贵。
下联:“年健”,喻指香港时运;“绿当归”,喻指志士移居香港。
语曰:智者造机多于遇机。港人虽遇时艰,然“狮子山”精神不堕,犹良方愈疴,使社会安宁。港人深知:“命运如同手中的掌纹,虽然曲曲折折,却始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无可否认,在世界动荡的今天,“一国两制”可以说是香港人不折腾,一心谋发展的路标。
善政非虚幻之蓝图,必以民心为衡,以践行为验。香港廿八历程揭示:制度的先进性不在理论之高妙,而在其能否让民众“生甘遂”“拔萃团”;民心的凝聚不在口号之响亮,而在制度是否以“土哺”之诚滋养众生。此乃《盐铁论》和邓公“猫论”唯物史观的当代实践。
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此世局纷扰,香港的制度优势不仅体现在独特的历史定位和法律体系上,更在于其能够灵活适应全球变化,同时保持社会稳定与发展。这正是对“仓廪实而知礼节”这一辩证关系的体现。
仁圣之本,在乎制度而已。亦如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所说:“人民的福利是根本的法律。”百姓幸福乎,惟以民之“甘遂”“拔萃”与否为标准。香港廿八历程眀矣:制度如药,非炫虚理,贵在对症;治国如医,志在调和制度与民心。
本人曾任海南政协港澳委员20年之久,关心政治或许是自己本能的一种反应,所以写下了这篇关时政的文章。愿香港“组组”“开金锁”,“朋朋”“打米花”成为永续之盛景。
写于2025年6月2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