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石州41坊都(里)初探
经笔者查看明代石州相关碑刻、志书等,现初步考证出山西太原府石州明朝隆庆年前41坊都(里)中的33坊都(里),略记如下:
1.4坊:来远坊、安业坊、宣化坊、阜民坊。
2.22都:信义都、青阳都、归化都、相王都、白霜都、长林都、津良都、相里都、霜雾都、三交都、小城都、义居都、青龙东都、青龙西都、神林东都、神林西都、赵李上都、赵李下都、孟门北都、孟门南都、文安北都、文安南都。
3.7里:孔子里、太平里、保安里、修仁里、楼桥里、孝文北里、孝文南里。
(二)简述明石州清永宁州坊都(里)演变过程
据顺治版《永宁州志》、光绪版《永宁州志》、《离石县志》记载,明初至清初石州、永宁州的都甲户口,由41坊都(里),缩减合并为25坊都,明末又合并为16坊都,直至清顺治10坊都。但是,书上都只记数而未记载坊都(里)名称。只有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刻本《永宁州志》,记载永宁州都甲户口为十坊都,即二坊八都。在城为坊:宣阜、来安。在乡为都:东相、仁城、太孝、勤忠、青门、泽远、文北、同南。各都(坊)均下设一至十甲。
明初石州划分都甲时,清初永宁州划分都甲时,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叫坊的都甲户口,在州城居住,即使后代移居到乡村,仍然叫坊。譬如明朝山西太原府石州下水西村李氏,明末家族墓碑记载的都甲户口为:来远坊,未记载几甲。清朝山西汾州府永宁州下水西村李氏,都甲户口为来安坊七甲。再比如,明嘉靖初年石州南梁贺氏的都甲户口,未考证出来。清永宁州南梁贺氏的都甲户口在族人的嘉庆至光绪年间的地契上,赫然记载着:来安坊八甲贺氏。由此看出,下水西村李氏、南梁贺氏,明清时都是在城户坊,即使后代移居到城周边的下水西村和高崖湾村,都甲户口仍然叫:来安坊。叫都的都甲户口,划分都甲时在乡村居住;即使后代移居到州城,仍然叫都。譬如永宁州于成龙家族,祖居地在永宁州来堡村,于成龙之孙于准移居到州城内“于家大院”,都甲户口仍然是:同南都九甲、十甲。
明初石州都坊由41都坊(里),到清初永宁州缩减合并演变成10坊都。缩减合并都坊的规律是:坊与坊合并,都与都合并。譬如:明石州4坊:来远、安业、宣化、阜民,到清永宁州合并成2坊:来安、宣阜。都与都的合并情况,笔者只举两例探讨一下。譬如青门都,可能是由明石州的青龙东都、青龙西都、孟门北都、孟门南都,合并成清永宁州的青门都。比如太孝都,可能是由明石州的太平里、孝文北里、孝文南里,合并成清永宁州的太孝都。 以上两都举例的初探,笔者真诚地欢迎资深明清石州永宁州都甲户口研究者,提出批评指导意见。
因《永宁州志》并未记载缩减合并十坊都的具体过程,笔者只能斗胆浅析一下清永宁州十坊都的命名方法。
当今时逢盛世,原属清永宁州所辖范围的离石方山全境,柳林、中阳、临县部分区域的各姓氏居民,纷纷兴起撰修家谱、族谱的热潮。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认定各家族姓氏的都甲户口名称。由于有世传家谱的姓氏寥寥无几,因此不知自家都坊甲户口名称的姓氏有许多,有的家族姓氏凭世代口传都坊甲,也找到了一个始祖一脉传承的一家亲人;有的家族姓氏,却茫然无知都甲户口是个啥东西,撰修家谱族谱面临很大困惑。
笔者探讨研究明石州清永宁州都坊(里)的时间有8年多了,愿意就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与有志于研究探索明石州清永宁州都坊的同仁们,切磋交流,以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效果。下面是十坊都命名方法浅析:
一是以州境地理方位命名的坊都:仁城都、东相都、文北都、同南都。
二是缩减合并明石州都坊,并从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都坊名称中,抽取两个关键字组合而成的清永宁州都坊:来安坊、宣阜坊、太孝都、青门都。
三是缩减合并都坊时,以永宁州州署寓意命名的都坊:勤忠都、泽远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