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床旁交接班时,我看到武大爷蜷缩在病床上,胸腔闭式引流瓶里的水柱随着呼吸起伏,胃管顺着鼻腔垂落床边。交完班,我端着治疗盘走近时,他别过脸去,声音里带着烦躁:“又来换药?我这胸口勒得慌,胃里也堵得难受,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跟个怪物样!”
我放下治疗盘,轻轻调整床头高度让他半坐起来,注意到他颈肩因长期保持同一姿势已经僵硬。我用棉签蘸温水湿润他起皮的嘴唇,“武大爷,您愿意和我说说,哪里最不舒服吗?”这句话像打开闸门的钥匙,武大爷突然红了眼眶:“儿子在外地打工,还没娶媳妇。老伴前几年心脏做了大手术,我现在这个样子,以后谁来撑起这个家?”
原来,这位曾经的家庭顶梁柱,正被疾病带来的无力感深深折磨。我拉过椅子,握住他因为长期输液有些冰凉的手:“您知道吗?胸腔引流管就像给受伤的肺开了扇窗,把阻碍呼吸的气体和液体放出去,您的肺才能重新‘喘口气’;胃管虽然暂时让您不能正常吃饭,但营养物质通过它直达肠胃,能让伤口更快愈合。”说着,我拿起引流瓶轻轻晃动,“您看,今天水柱波动比昨天小了,说明胸腔里的情况在好转呢。”
为了缓解他的焦虑,每次护理时我都会带着“科普小课堂”。更换胸腔引流瓶时,我放慢动作并讲解:“这个水封瓶就像个安全卫士,保证气体只出不进,现在我们给它换上新‘装备’。”固定胃管前,我笑着说:“调整到这个角度,既能防止管子压到鼻子,又能让营养液顺利到达‘目的地’,咱们的胃也会舒服些。”
得知武大爷叔喜欢看二人转,我每天将电视调到戏曲频道,午休时用小音箱播放。渐渐的,病房里开始传出他久违的笑声。两周后的清晨,当医生宣布可以拔管时,武大爷小心翼翼地摸着空荡的胸口,眼眶再次湿润:“以前觉得这些管子是累赘,现在倒像是陪我闯关的战友。更要谢谢你们,让我知道生病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晨光中,我看着他挺直的脊梁,对叙事护理有了更深的理解,通过叙事护理,能够让患者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感受到我们的优质护理,有更好的就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