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大地的脊骨与文明的沉思》(外五首)
王群壹
秦岭,不仅仅是山。
它是天地之间的一条沉静的线,
将中国的地图轻轻分开,
像古人书写时不小心落下的墨,
却成为千年来风雨交汇的边界。
它立于大地的中央,安然,从容,
以一种不言不语的方式,
分出南北的风,草木的品类,田陇的形状,
甚至,人心的方向。
冬日,北来的风到了这里,就轻轻的一下,
仿佛走累了,歇在这山脚。
因此南方得以夏天温润,万物不惊,
南来的雨到了,便慢慢收住脚步,
留下北地苍凉的黄土,生出刚健的庄稼与性情,
这里山不说话,却一直在护念。
秦岭脚下,是八百里秦川,
仿佛是渭河浸着山泉与阳光,
在大地上写出了一幅丝绸画。
金色的麦浪,碧绿的阡陌,
曾映照过烽火与旌旗,
也见证过铁甲退去后,农夫来到田野,
一手扶犁,一手握剑,把江山耕入安宁。
太白山,巍峨在云雾之间,
常年积雪,如天地的一只静观之眼,
眺望人间的悲欢与起伏。
你若有缘登临,
在风中静看它的故,产生“龙脉”,并非传说,
而是亿万年看来的宁静与信仰,
那是文明落脚的地方,是灵魂栖居的高处。
从大禹划九州的时代,到周秦建国的开端,
这片土地不是尽头,而是开端,
是古代礼乐第一次回响的地方,
是秩序、伦理与梦想,一次被重新书写的起点。
再走进秦岭,
山路幽深,苔草掩着旧日的栈道,
风吹石碑,古字已斑驳今日,
但岩石深处,依然跳动着文明的心跳。
山林间的风,不再如战鼓铿锵,
而像一位白衣老者,
在山间低语中,缓慢阳光、清明,
字字皆藏沉思。
这就是秦岭,
它既不喧嚣,也不冷漠;
它以静谧的姿态,渡过千年的千年;
它以重重的身躯,守护轻盈的人间诗意。
我愿在它的荫下坐一会儿,
不言世事,不问沉浮,
听一条大河从岩缝里流淌而过,
像一段古老的回响,
温柔地唤醒我心中久违的平静,
仿佛那黄河,静静地低声叮咛:
只你要记得来处,要温柔走向未来。
《秦岭行》
岭上寒云卷画屏,千年脊骨卧中庭。
分南隔北风雨,接地通天接古今。
渭水如绸漂浮八百,太白含雪立孤岑。
欲问兴亡何处起,一声暮鼓落山深。
《过秦岭》
云生千嶂外,路转万山深。
落日穿松径,长风入石林。
旧游余梦在,远志与云沉。
笑指秦川外,人间有古今。
《秦岭感怀》
万壑千峰昼不开,长风卷石古秦台。
苍茫地脉通南北,浩荡云山锁往来。
渭水平分春草冷,太白高耸夕阳哀。
谁怜世道频移变,突显苍松老不摧。
《秦岭·断章》
你站在山的影子里,
就像站在一首未完成的古诗中,
风从远处来,
翻动岩石的角角,
仿佛要寻找被遗忘的脚脚。
这里,北风止步,
南雨终点。
一条界线,在沉默中使命完成,
不靠硝烟,不靠边防,
只靠岁月雕像出与岩层的信仰。
当我低头看完脚下的土地时,
仿佛也在看自己,
那条未曾说过的来路。
《你走过秦岭的时候》
你走过秦岭的时候,
是否听见石头在轻声诉说?
它们说的是大禹的水脉,秦人的信号旗,
还有千年前牧童吹的响亮的短笛。
你抬头望见太白山,
云像素白的诗笺铺展开来。
每一道山纹,都是时代的掌纹,
写着兴亡,也写着不动声色的守望。
如果你停下脚步,
山不会说话,风也不会催你,
但心里有一条渭水在流,
它缓缓带走尘世喧哗,
只留下石头,
在黄昏中,就像那样的记忆安静。
作者简介:王群壹,1988年6月,女,山东省郓城县,汉族,博士研究生,青岛电影学院文学与导演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文化传播、电影艺术、短视频等。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