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文章
流动的智慧:医师“多点执业”如何重塑
医疗生态
池朝兴
2025年6月26日
2025年6月26日,暨南大学穗华口腔医院迎来建院十周年。作为中国首家医疗改革创新示范医院,穗华口腔十年间服务超过300万人次,其成功实践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的实施。这一政策打破了传统医疗人才流动的壁垒,不仅为穗华口腔这样的新兴医疗机构注入了活力,更在深层次上推动着中国医疗体系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割裂走向协同的历史性转变。
医师多点执业政策最直接的影响是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市场化流动。在传统体制下,医师往往被束缚在单一医疗机构,成为“单位人”,其价值实现渠道极为有限。穗华口腔通过吸纳多点执业医师,迅速汇聚了一批来自不同医疗机构的专业人才,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技术优势。这些医师带来的不仅是个人技术,还有原单位的先进经验和管理理念,使穗华口腔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技术积累和品牌建设。数据显示,实施多点执业后,穗华口腔的疑难病例处理能力提升了40%,患者满意度达到98%,充分证明了人才流动带来的价值提升。 更深层次上,多点执业重构了医疗行业的协作网络。在穗华口腔的实践中,来自不同医院的医师形成了跨机构的技术交流圈,自发组织病例讨论、学术沙龙和联合攻关。这种非正式的协作网络突破了传统医院的围墙,使知识和技术得以在更广范围内传播和应用。一位同时在三家机构执业的种植牙专家表示:“多点执业让我能够将A医院的研究成果应用到B医院的临床实践,再通过穗华口腔的病例反馈优化技术方案,这种循环是单一执业无法实现的。”这种协同效应不仅提升了医疗效率,也加速了技术创新。
多点执业还推动了医疗服务的分层与互补。穗华口腔通过与公立医院医师的合作,形成了“公立医院看疑难重症—民营机构做特色专科—基层单位负责基础医疗”的合理分工。例如,某三甲医院的正畸专家每周两天在穗华口腔坐诊,将复杂病例留在公立医院,将中等难度病例分流到民营机构,既缓解了公立医院压力,又提升了民营机构技术水平,最终受益的是广大患者。这种分工协作模式代表着医疗资源配置的理想方向。
然而,多点执业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最突出的是医师精力分配问题。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当一位医师同时在多家机构执业时,如何保证其在不同场所都能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穗华口腔为了防止医师因过度疲劳导致医疗质量下降的情况,通过建立执业时间上限制度(每周不超过60小时)和强制休息机制加以解决。另一个挑战是医疗责任界定难题。当一位医师在多家机构执业时,一旦发生医疗纠纷,责任如何划分?穗华口腔的做法是与合作医师签订详细的责任协议,并为每位多点执业医师购买足额医疗责任险,同时建立完整的病历共享系统。
医疗机构间的利益冲突也不容忽视。有些公立医院担心核心人才流失,对医师多点执业设置隐性障碍;有些民营机构则担忧成为“培训基地”,医师积累经验后另谋高就。破解这一困局需要制度创新。穗华口腔探索的“人才共享池”模式值得借鉴——多家医疗机构共同建立医师资源库,按需调配使用,收益按贡献分配,形成互利共赢的生态系统。
为充分发挥多点执业政策的积极效应,首先需要完善顶层设计。建议出台《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医师在不同执业点的工作时长上限、医疗责任认定标准、利益分配机制等核心问题。其次,应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医师电子执业档案系统,实现医师执业信息、继续教育、奖惩记录等数据的互联互通,降低管理成本。第三,推动医疗机构间建立更加紧密的协作关系,如在区域内形成医疗联合体,通过协议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从长远看,多点执业政策将推动中国医师从“单位人”向“行业人”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仅是执业地点的增加,更是医疗人才价值实现方式的根本性变革。穗华口腔的实践证明,当医师能够自由流动,医疗资源能够优化配置时,整个医疗系统的效率和活力都将得到显著提升。未来,随着政策环境的不断完善和医疗机构的持续创新,多点执业有望成为我国医疗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引擎,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在这个意义上,穗华口腔十年的成功不仅是一家医院的成长史,更是中国医疗人才解放的缩影。当越来越多的医师能够跨越机构藩篱,自由施展才华时,中国医疗事业的春天必将更加绚丽多彩。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