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理智交织的时代恋歌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陶玉山

“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这是简·奥斯丁长篇小说《傲慢与偏见》的开头,瞬间撕开了时代虚伪的面纱,照见真实的灵魂。饶有趣味、曲折的故事由此展开。这句著名开头白随着情节深入,逐渐显示出其背后的含义:优秀的小姐总要嫁给一位有钱的单身汉。
这部1796年,即作者21岁时创作的小说,历经17年修改,于1813年出版。“傲慢让别人无法来爱我,偏见让我无法爱别人。”这部小说浅显而不浅薄,流畅而不流俗,充分体现出作者深厚扎实的文字功底和驾驭这种题材的超凡能力。读完了,你可以肯定的是,这不是一部言情小说。表面上看似是一部谈情说爱的小说,骨子里却是一部有关认识论的、以道德规劝为目的、因果报应为特征、主题深刻的小说,更是一部常读常新的好书。书中的好多观点认识,即使已经过了二百年,却仍有现实意义。“没有爱情的婚姻,是灵魂的牢笼。 ”争取世俗生活的幸福,是作者所处的启蒙运动时代的中心思想。也就是说,一部《傲慢与偏见》,它真正的主旨不是傲慢,而是偏见。严格地说,是消除偏见;是一个人如何从偏见中走出来,获得符合实际的认知。真正的爱情是需要放下傲慢,理解则需要打破偏见。唯有跨过超越表面的傲慢与偏见,才能看见灵魂深处的光芒。正如书中所说,“婚姻生活是否幸福,完全是一个机会问题。”相爱的两个人从天造地设到互相折磨,个中滋味只有当事者才知道。而相爱的意义,是两个灵魂从陌生到相识、相知、相惜,厮守一生。
什么是传世经典?首先是让人喜欢阅读,其次是百读不厌,再次是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启发和收获。初次阅读《傲慢与偏见》这部书,最突出的印象就是人物对白占据相当大的比例。起初甚至会有一种错乱的感觉,弄不明白到底是谁在说话。随着阅读的深入,作者精心塑造的鲜活多样的人物形象以其独有的性格跃然纸上,对话者的身份逐渐明朗,清晰可辨,阅读欣赏的兴趣更加浓厚。
傲慢与偏见有什么区别?达西觉得伊丽莎白出身低微,不自觉地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俯视审视她和她的家庭。这是掩饰不住、发自内心的傲慢。达西的傲慢使得他难以向他人敞开心扉,让别人真正了解他;就像伊丽莎白的偏见蒙蔽了她的双眼,让她不能看到达西内心深处的善良与真诚。作为女主公伊丽莎白一直抵触讨厌他这种高傲自大样子,从而轻信别人对达西的污蔑,更是不愿意听达西的解释。这是由于她对达西的第一印象非常糟糕而引起的先入之见。从而说明了“傲慢是戴上王冠自诩神明,偏见是闭目塞听审判众生。”尽管两位主角存在矛盾、分歧,甚至误会,但我们阅读起来并没有窒息或无力感。因为他们都会自我反思,也会相互审视,在互相反驳辩论中越来越深入地了解对方。“傲慢让别人无法来爱我,偏见让我无法爱别人。”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放下傲慢,我们才能看清对方,消除偏见,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归途。
“当婚姻变成资本的游戏,连真心都会沾染铜臭。”那些名言警句常常是在女主人公和他人闲聊时自然地说出来,自然贴切又有针对性,易于记住,让小说的内容更加深刻且有启发性。让我们在阅读中不仅读出了婚姻,更读出了人性、阶级、人际关系等。“我们都在他人的傲慢里照见自卑,在反击偏见时获得重生。”于幽默讽刺中纵观世间百态,在啼笑情缘里领略浪漫人生。简·奥斯丁这位随着时间流逝,影响越来越大的语言大师用最温柔的笔触,戳破了婚恋中最残酷的真相。这是这部小说吸引力和可读性极强的显著特点。
“我选择你并非出于个人情感,而是为了拯救你贫困的家庭。”开始这样荒唐求婚的达西,得到的是伊丽莎白的果断拒绝。她在雨中昂起头说出“即使天下男人都死光了,我也不会嫁给你”这样斩钉截铁的话。这可以说是全书最痛快淋漓的回击 。为什么他最终能赢得伊丽莎白的芳心?这是喜欢阅读这部书的读者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作为书的女主角,伊丽莎白的一言一行都是为人特别关注的,也是作者倾力书写的。因为这关系到作品最终是否成功。我们可以看到,伊丽莎白有着和那个时代格格不入的自我,打破了时代的限制。“一个聪明的女人,永远不会让自己的感情压倒她的理智。”她首先拒绝了表哥柯林斯的求婚,后来又坚决拒绝了每年有一万英镑收入的达西先生的求婚。而在当时的英国社会,一个女子如果一年有六十英镑的收入,都能过得很不错了。可是,因为对达西的第一印象是傲慢,高高在上,伊丽莎白对他没有好感,那不是她想要的爱情婚姻。她坚决认为,在爱情婚姻关系里,两个人的位置是平等的,这种平等与金钱财富以及地位等毫无关系。“我不会为迎合世俗标准而贬低灵魂,哪怕终身不嫁也要保持思想的独立。”
达西求婚失败后,如同当头棒喝,深刻反省,重新认知自己的情感。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明白了爱是放下优越感的平等凝视;真正的觉醒,是找回自己。他给伊丽莎白写了一封长信。他对伊丽莎白真挚的爱,让他重塑自我。“你的批评刺伤了我,但也改变了我。”奥斯丁太会写了,把伊丽莎白读信过程的心理轨迹勾勒得细腻且真实,又特别生动感人。“不要用第一印象定义一个人的一生。”这是伊丽莎白阅读了信后的感受。“不要对他人轻易下判断,因为我们常常容易被自己的偏见所蒙蔽。”这封真挚的信,让两个人消除了偏见误会,惺惺相惜,最终走到了一起。
《傲慢与偏见》无疑是爱情故事,作者别有用心或有针对性地在书中铺陈了好几种婚姻模式。或从利益出发,或从爱情出发;或者一见钟情却没有自己的主见,或者经受住考验,达成自己寻找的爱情……但它又不是局限在爱情中。每个人都是在社会上生存,在与他人的关系中生存。自我、他人与社会,这三者之间,无时不在相互影响,相互制衡。由此而言,自我在社会中,难免被时代的社会所局限。可是,严酷的现实告诉人们,真相往往藏在偏见的裂缝里。你越是讨好世俗的标准,就越容易失去被爱的资格。结果往往会是像米兰·昆德拉说得那样:“人间最大的悲哀,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却是我自找的生活。”而伊丽莎白和达西用他们的行动,给出了突破这种社会局限的可能。说明了真正的爱情,不是一方妥协,而是两颗灵魂在互相碰撞中学会自省与成全。“幸福可能很简单,但它是受一定条件限制的。”这正是小说的内涵高人一等之处。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独立的人格思想,从而有自己的特质。故此,伊丽莎白说:“我不想讨好每一个人,对那些我不敬重的人,我宁愿他们讨厌我。”傲慢是愚人自高,偏见是愚人自闭。深入探讨这部书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对于我们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克服傲慢与偏见,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简·奥斯丁的创作题材多是平凡人物的日常琐事。《傲慢与偏见》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19世纪英国乡村的社会百态与人性的幽微之处。小说读起来氛围非常轻松,没有过多的跌宕起伏,更多的是每个人物的心理描写,很少有社会、环境和阶层的描写。而社会背景又在不同人物言谈、看法以及对待社会尖锐问题态度上表现出来。显得非常自然而然,易于让人接受。简·奥斯丁用优雅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既真实又充满反讽意味的社会图景。故事虽然发生在遥远的过去,却依然对我们的当下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别的不说,书中人物的成长过程会给我们许多启示。男主人公的傲慢与女主人公的偏见,都带有明显的阶级属性,他们在爱情中遭遇的种种挫折,并非出于彼此偶然的误会,而是由于处在不同阶级地位的双方之间横亘着一条难以回避的鸿沟。
通过阅读整部书,我们可以知道,真正的爱,是让彼此成为更好的人。什么事都可以随便,没有爱情可千万不要结婚。伊丽莎白勇于追求爱情本身,听从内心的声音,而非唯财富、地位是图。伊丽莎白最耀眼的特质不是反抗,而是“清醒的自我校对能力”。最终接受达西时又能承认自己的误判。她是用理性而非直觉判断人性。她对达西的情感变化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她是在和达西交流多次后,在潜移默化中爱上他,而且是那么真挚赤诚。这非常符合她的性格气质。破除认知的傲慢与情感的偏见,才能抵达真实的关系与自由的人生。真的是该相逢的人会再相逢。从恋爱婚姻的角度写世态人情,写表现为世态人情的人物的内心。对她所挖苦取笑的人物没有恨,没有怒,也不是鄙夷不屑。她的笑不是针砭,不是鞭挞,也不是含泪同情,而是乖觉的顿悟。“唯有放下傲慢的自我与轻率的偏见,才能看清真相,获得真爱与自由。”破除认知的傲慢与情感的偏见,才能抵达真实的关系与自由的人生。毛姆认为这部书是“完美艺术品。”而《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将其称之为“现代爱情故事母本。”
阅读《傲慢与偏见》,仿佛经历了一场情感的盛宴,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美好。在谈到优秀作品所必备的要素时,简·奥斯丁这样说:“有些作品,其中展示了才智最大的力量,其中作者以最精心选择的语言向世人传达了对人性最透彻的了解、对这种丰富多彩的人性恰到好处的描绘,以及对机智幽默最生动活泼的抒发。”可以这样说,这段话用在《傲慢与偏见》这部书上是再合适不过了。“精心选择的语言”和“机智幽默”代表了《傲慢与偏见》这部书的艺术形式方面的本质。遣词造句的精炼考究,让我们得到了愉悦的精神享受的同时,更领略到了作者的才华横溢和创作态度。“机智幽默”则无疑是作者本人才智的自然流露。这不仅表现在他对人物性格的把握上,更突出体现在喜剧风格和对话上。而属于简·奥斯丁她自己的幽默与讽刺,不动声色,微言大义,反话正说,令人常感余痛难消。
简·奥斯丁的文字充满讽刺与趣味,耐咀嚼回味。也许正因于此,她被美国文学评论家誉为“女版莎士比亚”。而英国史学界泰斗托马斯·麦考莱更是称赞道:“英国作家当中创作手法最接近莎士比亚这位大师的,无疑要属简·奥斯丁了,这位女性堪称英国的骄傲。”作为读者,我非常喜欢书中大量的对话,它们有着莎士比亚戏剧台词一般的优美与深刻。伊丽莎白内心细腻的思想活动,十分巧妙地填补了人与人之间当面对话的“不足”(或者说“不便”),从而将各个人物形象烘托得饱满且有真实感,让人一不小心就进入了作者精心构造的情感世界——这里不仅有爱情,也有亲情和友情。为此,杨绛先生由衷赞叹道:“用对话写出人物,奥斯丁是大师。”“她写出来的人,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一个’。”
生活的趣味,要在静谧中体味。小说之所以美好,令我们沉醉不知归路,更是无限向往,就在于现实生活留下的缺憾,在小说中会补上一个圆满的结局。《傲慢与偏见》就是最好的例子。凡人的生活,用不着大道理;时间,被记住了就有了意义。我们阅读并非要忘记日常生活,恰恰相反,阅读是为了让我们活得更明白、更成熟,为了把握好自己的生活。如果觉得生活无趣,就读读经典名著。
今年是简·奥斯丁诞辰250周年。此时阅读她的小说代表作《傲慢与偏见》显得格外有意义。

作者简介:陶玉山,济南人,作家,藏书家,山东省作协会员。1981年2月在《济南日报》副刊发表文学处女作。迄今已在国内一百多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等二百多万字,作品多次在市级以上文学征文中获奖,有多篇文章收入到文学作品集。荣获2023年度竹庐文艺奖“十大散文家”。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