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医生颂三首
小序
六十载光阴流转,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每当行至乡野,望见标准化村卫生室里闪烁的数字化诊疗设备,总会忆起1965年毛主席“六二六”指示掀起的医疗奇迹。彼时乡间疫病横行,血吸虫、疟疾肆虐,百姓困于缺医少药之境。一声“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如惊雷破晓,催生“半农半医”的赤脚医生制度——田间青壮放下锄头,走进集训课堂;白天挥汗耕耘,夜晚挑灯学医;晴天攀山采药,雨夜踏泥问诊。
全国150万赤脚医生与390万卫生员,以竹篓盛载百草,用银针疏通脉络,在灶台熬煮的药香里守护万家灯火。五分钱挂号、一元年费的合作医疗,让“小病不出村”从愿景变为现实,三级医疗网如毛细血管般遍布乡野,更被联合国誉为“发展中国家的卫生革命典范”。
如今,昔日的赤脚医生鬓染霜雪,退居幕后,而他们播撒的医者火种,正由子女后代赓续传承。新一代村医手持智能诊疗仪,脚踏父辈走过的田埂,在现代化的卫生室里,用先进技术续写守护乡土的篇章。作为一名普通作者,深知笔力微薄,难书这段历史的磅礴与温情。谨以三首拙作,致敬伟人高瞻远瞩的决策,礼赞赤脚医生群体代代相传的赤子仁心,愿这份跨越时空的医者情怀,永驻山河。
其一·圣令绽新花
圣令振穹苍,乡畴绽瑞光。
选贤出垄亩,集训育岐黄。
竹篓收仙草,银针祛疠殃。
合疗除痼疾,妙术护安康。
灶火煎良药,油灯映典章。
赤足织春网,丹心耀八荒。
伟谋昭日月,勋业永流芳。
其二·赤足践初心
赤足踏苍茫,药箱伴晓霜。
晨攀千仞岭,暮入百家房。
艾草熬成剂,银针渡作阳。
汗融三伏暑,霜染九冬凉。
半作田间叟,常为病榻旁。
五文消疾苦,一担抵膏粱。
风雨磨铮骨,声名刻石墙。
星火燎原处,仁风世代扬。
其三·薪火永照乡
卸甲鬓如霜,传薪志愈刚。
携儿研典籍,教女习新方。
旧箧藏慈训,荧屏助诊详。
彩超探隐疾,数据记安康。
巡巷承先路,悬壶焕彩章。
仁心融古意,妙术护邻乡。
设备添新貌,初心守故常。
基层功不朽,史册永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