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暴雨猖狂淹没榕江县
词/廖尚光
雨似倾盆淹古县,榕江满是洪涝。城乡百姓不能逃。遭殃心痛苦,渴盼救兵捞。
世晓村超将比赛,何时暴雨停消。急时救命上山高。军民齐解救,部队显英豪。
临江仙 . 华夏南方洪水多
词/廖尚光
雨变洪涝淹市镇,仁人救护即时。转移百姓不能迟。神州民感动,天下赞声持。
滚滚惊涛冲向岸,汪洋一遍天知。军民紧聚互相支。南方今遇难,部队急援之。
临江仙. 南方水患使人忧
词/廖尚光
暴雨袭来遭水患,南方市镇遭灾。军民急救满情怀。洪涝难阻挡,舍命往前排。
抢险冲前民感动,众人被困惊呆。突然得救上高台。苍生全感动,叩拜谢英才。
临江仙. 一方有难八方援
词/廖尚光
华夏历来崇互肋,精神感动苍天。一方有难九州援。艰难无所惧,抢险勇争先。
战胜洪涝民感动,赞扬勇士群欢。世人见了赞奇观。神州真伟大,遇险共排难。
即时担忧创作于:2025年6月25号日。
灾情纪实与诗心共振:廖尚光《临江仙》抗洪词四首评析
一、词史互证:暴雨中的现实镜像
廖尚光这四首《临江仙》作于2025年6月25日,正值贵州榕江遭遇超30年一遇特大洪灾之际。据新闻纪实,榕江县城6月24日凌晨因持续强降雨导致水位暴涨,平永河、寨蒿河等河段超历史警戒,“村超”球场积水深达1米,新城区十余个小区被淹,防汛应急响应紧急提升至Ⅱ级。词人以“雨似倾盆淹古县”破题,恰与洪水倒灌商场、城乡断行的灾情形成互文——“城乡百姓不能逃”是《临江仙·暴雨猖狂淹没榕江县》中直击人心的写实,而“军民齐解救”则暗合了当地政府组织的245名群众转移、消防皮划艇护考等救援行动。
二、词牌声情与主题表达的张力
作为唐教坊曲演变而来的词牌,《临江仙》本具“流丽谐婉,声情掩抑”的特质,却被词人用于承载抗洪救灾的沉重主题。这种声情与内容的反差,恰形成独特的艺术张力:
- 上片铺陈灾情的急促节奏:如“雨变洪涝淹市镇”“暴雨袭来遭水患”等句,以七言短句密集推进,模拟暴雨倾盆的急迫感;“汪洋一遍天知”则化用《诗经》“天视自我民视”的传统,将自然灾难的浩渺与民生之重并置。
- 下片转写救援的疏朗韵律:“军民紧聚互相支”“抢险冲前民感动”等句,通过“平起仄收”的句式转折,配合“齐解救”“勇争先”等铿锵词汇,在声律上完成从压抑到昂扬的情绪过渡,暗合临江仙调“换头处尤见精神”的创作规律。
三、传统意象的现代转译
词人深谙“以诗证史”的传统,却未停留在古典咏叹:
1. 灾情叙事的平民视角:“遭殃心痛苦,渴盼救兵捞”以白话语境直抒百姓困境,较杜甫“穷年忧黎元”更显当代性;“突然得救上高台”中的“高台”,既指物理避险处,亦暗含《诗经·小雅》“周爱咨询”的民本思想。
2. “村超”符号的在地性书写:“世晓村超将比赛”一句,将风靡全国的榕江乡村足球赛事嵌入词中,使“洪水围困球场”的场景兼具新闻性与文化象征——当体育狂欢被天灾中断,“何时暴雨停消”的叩问便超越了个体焦虑,成为地域精神受挫的隐喻。
3. 军民主题的集体记忆重构:从“部队显英豪”到“八方援”的升华,延续了《诗经·秦风·无衣》的互助传统,又以“战胜洪涝民感动”的直白表述,将古典诗词中隐晦的颂赞转化为现代集体主义的宣言。
四、纪实性与诗性的平衡
作为基层公务员与党校教员,廖尚光的创作兼具“史笔”与“诗心”:他以“超30年一遇洪水”的精确表述(见摘要1)入词,又通过“叩拜谢英才”的浪漫想象完成情感升华。这种特质在《临江仙·一方有难八方援》中尤为明显:“华夏历来崇互助”是历史定论,“抢险勇争先”则化用抗洪一线“党员突击队”的现实场景,使传统词牌成为记录时代的“诗性档案”。
结语:作为精神堤坝的词章
当榕江洪水在现实中退去,这四首《临江仙》以词牌特有的韵律,为2025年南方洪灾留下了双重见证——既是“水位超警戒1.9米”的灾情实录,也是“军民齐解救”的精神铭碑。词人以传统形式承载当代经验的尝试证明:在短视频与新闻直播之外,古典诗词仍能以其“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特质,为灾难记忆提供更具韧性的艺术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