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青岛胶河马铃薯专业合作社以创新为笔,以实干为墨,书写出一篇产业富民的精彩答卷。理事长刘国栋带领社员深耕马铃薯产业,通过标准化种植、技术创新、利益共享机制,将小土豆做成大产业,不仅让土地生金,更让农民致富。他们的实践,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生动范本。2025年6月24日,本栏编者来到位于六汪镇柏乡三村的青岛胶河马铃薯专业合作社,拜访了理事长刘国栋。】

本栏编者专访刘国栋(左),2025年6月24日摄
采访人:您好,刘理事长。我是六汪镇志编辑、“都市头条·乡村记忆”编者,首先想请您介绍一下自己以及青岛胶河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的基本情况。
刘国栋:好的。我叫刘国栋,1987 年 11 月出生,是六汪镇胶河村人,毕业于济南铁道学院,曾在青岛浦项不锈钢公司工作,现担任青岛胶河马铃薯专业任合作社的理事长。我们合作社成立于 2008 年 4 月,注册地在黄岛区原胶河经济区驻地,现在这里是六汪镇柏乡村。目前合作社有社员158人,其中核心成员 14 人。在带动农户种植方面,我们带动了六汪、宝山、铁山、诸城的林家村等镇街的 5400 多农户,种植面积达到 1.2万 亩,年生产商品薯 2.4万吨。2024年,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 4400多万元,利润300万元,助农增收2600 多万元,社员人均分配1.5万元。
采访人:您是如何与马铃薯产业结缘,又是怎样开启合作社的发展之路的呢?
刘国栋:我们从 1998 年就引进了大西洋马铃薯品种,当时正处于这个品种发展的起步阶段。周边的老百姓对种植菜用马铃薯有一定经验,但对大西洋马铃薯不太认可。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合作社的骨干成员带头试种了 180亩新品大西洋马铃薯,还与合作社签订了种植、管理、收购合同。那段时间,技术人员经常到田间地头提供专业服务,帮助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当年试种就获得了丰收,平均亩产超过 1000 公斤。

刘国栋(站立者左起三)与农技人员查看马铃薯长势
采访人:合作社是如何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又是怎样与龙头企业建立合作的呢?
刘国栋:2008 年,为了扩大种植规模和稳定销路,我带领合作社成员四处奔波,寻找合作伙伴。美国百事食品(中国)有限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前来实地检测,证实这一带的环境、土壤等生产条件优越,马铃薯的品质独具特色。于是,我们最终与美国百事食品(中国)有限公司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为了最大限度降低社员和种植户的风险,合作社实行 “统一标准供种,统一时间播种,统一使用肥药,统一除草管理,统一收购标准” 的种植模式,以 “订单” 形式与种植户签订种植收购合同。我们走的是 “产业基地化、农业社会化、管理标准化” 的发展路子,这种模式为广大种植户增产增收提供了保障。
采访人:在具体的科学种植上,有什么好的做法?
刘国栋:我们推行“4U”标准种植法。合作社统一引进优质大西洋土豆种,按照每亩200斤种、150斤化肥、60元农药的标准统一配发农资,全程使用机械统一耕种,合作社40台机械实现起垅、播种、覆膜、铺设滴管一体成型,日均种植1000亩;土豆生长期统一标准管理,追肥打药,源头把控,按无公害栽培新标准种植,实现零投资种植与土豆品质保障的“双赢”。

马铃薯机播
采访人:在技术创新方面,合作社有哪些成果?这些技术创新对产业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刘国栋:我们一直很注重推广应用新技术。2017 年,我和徐洪海、李红、王维等人发明的复合肥物料搅拌乳化设备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23 年,“炸片专用马铃薯高产栽培关键技术集成与推广” 项目获得了山东省农业科技转化促进会科技兴农一等奖。2012 年,为提高马铃薯植株的发芽率,我们与美国百事食品有限公司合作研发菌肥拌种剂,让植株的发芽率从 85% 提高到 95% 以上。为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我们推广使用 “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全程智能化监测” 技术,实现了马铃薯种植的精准化、智能化。这些技术创新有效提高了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降低了种植成本。
采访人:合作社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哪些投入?这些设施对产业发展有什么帮助?
刘国栋:为确保马铃薯质量,在黄岛区农业农村局和六汪镇党委政府的帮扶下,到2022 年,我和政府先后共投入 960 万元,建成了占地 6000 平方米、库存量超 5000 吨的恒温库。此外,合作社现拥有 200 平方米的农业投入品仓库,配套有加工厂、容纳 2000 吨的马铃薯和其他蔬菜收购大棚等。这些设施实现了产品增值,降低了产业风险,提高了合作社的产品消化能力,年节约人工成本 96 万元,提高生产效率 40%。
采访人:合作社在带动农户增收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刘国栋:我们通过多种方式带动农户增收。一是实行订单收购,合作社与成员签订收购协议,确保成员种植马铃薯亩均收入达到 2700 元左右。二是实行“0”投入种植,合作社对所有成员统一提供药肥等生产资料,确保种植马铃薯高效益、零风险。三是实行利益共享,每年召开成员代表大会,通报合作社交易量、交易额、年产量及盈余等情况。在提取规定的风险金、公积公益金后,将 60% 的盈余分配给成员。从刚开始 180亩的大西洋马铃薯种植面积扩种到现在的 1.2万亩,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现已成为六汪镇的重要产业。
采访人:据说您的合作社,种植和收获马铃薯机械化程度很高,给我们介绍一下吧?
刘国栋:科技是农业发展的关键。现在,我们运用北斗导航系统服务马铃薯种植,“耕、种、管、收”全环节实现了机械化,用科技为传统农业赋能,使马铃薯产业向科技化、标准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此外,我们还考虑到了经营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去年,我们上了一套农药瓶回收设施,安装在了合作社的大门外,扫码投瓶自动获取补贴,每个药瓶根据规格不同0.1—0.3元钱。这一措施,既助力环保,又让种植户有点收益。

马铃薯种植基地
采访人:有没有种植户的经典案例?
刘国栋:这太多了。合作社成员刘敬锡2023年种了60亩大西洋马铃薯,亩产达到4500斤,2024年他又扩大种植面积10亩。他说:“有合作社收购保底,种植马铃薯肯定赚钱。”柏乡三村社员李功明,2008年加入合作社,发展大西洋马铃薯种植,在合作社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支持下,收入稳步增长,他通过土地流转,现在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2700亩,年收入100多万元。
采访人:据了解,合作社建立了党支部。合作社党员多少名?
刘国栋:是的,我们建立了党的组织。党支部由3人组成,我担任党支部书记,还有2名委员。党员共有15名。
采访人:合作社和您个人获得了许多荣誉,能介绍一下这些荣誉吗?您认为这些荣誉意味着什么?
刘国栋:合作社获得的荣誉有很多。2009 年获得胶南市文明单位、胶南市 “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2010 年获得青岛市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农业科技园创业基地;2012 年获得青岛市优秀农业合作社;2013 年获得青岛农商银行杯 “青岛市农民创业示范企业”;2014 年先后获得省级、国家级合作社;2015 年获得青岛 “明星合作社” 等荣誉称号。我个人先后被授予 “山东省乡村好青年”“齐鲁乡村之星”“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等荣誉称号,还当选为黄岛区第二次党代会代表、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这些荣誉是对我们过去工作的肯定,也意味着我们肩负着更大的责任,要继续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贡献力量。
采访人:对于合作社未来的发展,您有什么规划和愿景?
刘国栋:随着合作社的发展,马铃薯种植面积越来越大,青岛市和黄岛区已经把土豆产业化、开展马铃薯加工和主食产品开发作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方向。因此,合作社在开展与百事食品 (中国) 有限公司订单生产炸片马铃薯、农超对接生产鲜销马铃薯的基础上,下一步计划开展马铃薯深加工,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马铃薯机收


(本栏目编者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人,退休干部。曾任诸城市枳沟镇党委副书记、诸城市水利水产局副局长等职。参与编纂《诸城县教育志》,主持编纂《诸城市水利志》。著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实《传承之路》、史料性著作《六汪村庄》,参与编纂《六汪人物》。现任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六汪镇志》编辑、六汪乡村记忆丛书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