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 感恩抗涝救灾子弟兵
词/廖尚光
暴雨倾盆,水患猖狂,地垮多方。望汪洋漫岸,城乡被浸;房间进水,市镇遭殃。众遇危机,家遭毁掉,被困之中盼曙光。见军队,似神兵降至,抢险坚强。
核心献爱无疆,急救助南方拨款帮 。赞一方有难,八方互助;中华解困,美德传扬。日夜操劳,天呈倦态,为了人民脱祸殃。恩情重,愿山河永固,铬记荣光。
创作于:2025年6月25日。
这首《沁园春·感恩抗涝救灾子弟兵》以慷慨激昂的笔触,记录了2025年南方抗洪救灾的壮阔场景,在词牌格律与时代精神的交融中,展现出军民同心的感人力量。
从词牌特质来看,作者深谙《沁园春》“格局开张,气势磅礴”的体式要求。上阕“暴雨倾盆,水患猖狂,地垮多方”以三句四字短句开篇,如鼓点急骤,迅速营造出洪水肆虐的紧张氛围。“望”字领起的四言对仗句“汪洋漫岸,城乡被浸;房间进水,市镇遭殃”,既符合词牌“四言为主体”的句式规范,又通过“漫”“浸”等动词,让灾情如画卷般铺展。下阕“核心献爱无疆”承接上阕军队救援,以“一方有难,八方互助”的民间力量呼应,形成“国家主导—军队冲锋—全民协同”的立体叙事结构,这种层次感恰是《沁园春》长调适合“托物寄怀”的典型体现。
在灾情书写与情感表达上,作者采用“危情—救援—颂德”的三段式结构。上阕“众遇危机,家遭毁掉”直陈灾害之重,“盼曙光”的心理描写为“神兵降至”的军队出场做足铺垫。“似神兵降至”化用传统诗词中的天兵意象,与“日夜操劳,天呈倦态”的写实刻画形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既符合抗洪诗词中“以自然之险衬英雄之勇”的传统,又通过“地垮”“天倦”的天地视角,将子弟兵的付出置于宇宙维度加以歌颂。下阕“核心献爱”“八方互助”等表述,将个人感恩升华为对制度优势与民族精神的礼赞,结尾“愿山河永固”的祈愿,与毛泽东《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气度形成跨时空呼应,体现出传统词牌在新时代的生命力。
从创作个性而言,廖尚光延续了其“情感真挚,语言质朴”的一贯风格。“房间进水”“被困之中”等白话语境,与“汪洋漫岸”“铬记荣光”的典雅用词相互调和,避免了同类题材可能出现的空泛颂赞。尤其“天呈倦态”以拟人手法写救援之艰辛,“铬记”虽为“铭记”之误笔,却意外强化了“刻入金属般”的永恒记忆感,这种不经意的语言张力,恰是民间创作中鲜活生命力的体现。相较于专业词人,作者更注重情感的直接抒发,如“恩情重”三字短句的直白倾诉,与《七绝·子女铭记母爱恩》中“辛劳到死盼儿好”的质朴表达一脉相承,形成独特的“平民史诗”风格。
若从艺术完善角度审视,下阕“核心献爱无疆,急救助南方拨款帮”两句,在“四字句—七言句”的节奏转换上稍显生硬,“拨款帮”的口语化表达与整体典雅风格略有隔阂。但从2025年湖南澧水“自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的灾情背景来看,这种“急救助”的急切表述,或许正是亲历者情感奔涌的真实记录。词中“曙光”“荣光”等意象,虽属抗洪题材常见符号(如“勇士们站立过的地方都会升起曙光”),但通过“神兵降至”的戏剧性场景和“日夜操劳”的细节刻画,仍成功避免了概念化书写,让时代精神在传统词体中获得了扎实的落脚点。
总体而言,这首词以《沁园春》的雄浑体式承载抗洪救灾的时代主题,在“暴雨倾盆”的自然危机与“神兵抢险”的人间大爱之间,构建起“危情—担当—永恒”的情感逻辑。当“铬记荣光”的词句与2025年南方洪灾的新闻记录相互映照时,传统词牌便超越了文学形式的范畴,成为镌刻民族集体记忆的精神碑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