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胡东泰,字泰然,1959年出生,甘肃省秦安县人。中共党员,一九八三年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汉语言文学学士;兰州大学区域经济在职研究生毕业。被西南政法大学中国仲裁学院聘任为兼职研究员。工作期间曾在市级党政办从事文秘工作,并长期在多个市政府部门部门担任领导工作。先后发表有关区域经济、政府法制、李白与杜甫研究的论文多篇,亦发表人文地理方面的诗文数篇。现居西安市。

秦安花山子印台
□泰 然
花山子,乃秦安县城四大主山之一,南长山(蛇山)余脉之分支小山。其山不高不低,不大不小,无大石亦有小石,无大树亦有小木。其祖山长山为六盘山之支脉,花山子形如长山之孙枝,突兀临于葫芦河畔,故世人冠以“子”字,此花山子之名由来也。

明代正德年间,秦安县学训导黄绪描述秦安诸山时曾言:秦安诸山环绕,东有龙山(即九龙山)拱护,西有夕(西)山揖让,南有长山环卫,北有神仙山(包括青龙山、黑龙山)倚,因而前人称秦安为“万山之中”。长山位于县城南近二里地,东西绵延百余里,与三阳川相连。其名最早见于《武经总要》,明嘉靖邑人胡缵宗所著《秦安志》中记载:长山,东起陇城南山,延亘百余里,至礼树平而逦迤西行,至县东南翩然而集,与三阳山相连,其山势如龙,横卧于秦州之三阳川。
秦安的主水为陇水,即葫芦河,其发源于六盘山支脉月亮山,俗名烂泥滩。葫芦河全长约301公里,主要流经宁夏西吉、甘肃庄浪、静宁、秦安等地,最终在天水麦积区石佛镇南注入渭河。葫芦河自北而南流经县城,绕过花山子后,一路奔腾,经郑家川、吴家川、下王家峡、佛耳峡,最终汇入渭河。其入佛耳峡之处,东临长山余脉诸峰,苍翠秀丽,令人叹为观止。胡缵宗在《印台云锁》中写道:地理称水秀,陇水绕县至佛耳峡,屈曲而入,不见其去,又被印台所束,水口如鉴,秀发可鉴。清康熙《巩昌府志》将“印台呈瑞”列为秦安八景之一,明代胡缵宗咏秦安“八景十二观”中,“印台云锁”亦位列其中。胡缵宗在《阳崖五出》中描述:“崖有玉峰,虽不及巫山,然水声山色,潺潺苍碧,人不亦足将称峰邪。”

在花山子上筑有土堡,此堡中筑有黄土大垒印台,这在诸地诸山中极为罕见。相传,此印台乃是为镇县衙街之风水、保县城之平安、祈县民之福祉而筑,历经岁月,巍然屹立;长山、花山子、印台已生长为“三位一体”,成为秦安县城人文历史地理的独特奇观。花山子见证了秦安地区的历史变迁。从明代正德年间黄绪对秦安诸山的描述,到胡缵宗在《秦安县志》中的记载,花山子一直是秦安地理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花山子及其周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印台堡、佛耳峡等,构成并承载了秦安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这些景观不仅是自然之美、山水之美、更是文化之魂。
花山子在秦安人民心中具有重要的精神象征意义。成为秦安人民的精神寄托。它不仅是一座小山,更是秦安人民的守护者和精神家园。秦安历来有乡谚传曰:“秦安有座花山子,把天爷顶了个圈帘子”,这种生动形象的描述夸赞,体现了秦安人民对花山子的敬畏和喜爱。
花山子是镌刻在秦安人血脉中的共同记忆,更是维系故土深情的精神纽带。它以静默之姿见证秦安的沧桑过往,以盎然生机陪伴当下的蓬勃发展,更将以永恒之态守望未来的无限可能。这份跨越时空的历史延续性,如同一条无形的丝线,串联起代代秦安人的文化基因,让归属感与自豪感在血脉中自然流淌。

伏羲,作为中华民族共同敬仰的人文始祖,位居三皇之首,其创世功绩泽被后世。据典籍记载,伏羲与女娲诞生于古成纪之地,这里不仅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曙光,更留存着诸多印证先祖传奇的文化印记。秦安花山子印台上那座海内独有的黄土大印,以雄浑古朴之姿彰显着至高无上的威严,它历经千百年风雨屹立不倒,恰似为人文始祖伏羲、女娲量身打造的文明徽记——唯有创八卦、结网罟的始祖,方能承载这份跨越时空的神圣与庄严;唯有从成纪沃土中生长出的文明火种,才能赋予这座印台超越物质形态的精神图腾意义。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花山子与印台堡历经数千年岁月久存于人世间,与秦安人民共命运,这不正是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高度契合吗?它见证了过往秦安的变迁,目睹了当今秦安的巨变,也必将见证未来秦安的兴盛。前不见古人,后必有来者。登临花山子,眺望远方,思古怀今,忘却尘世烦恼,满目皆是春色,宠辱皆忘矣。兹谨有望于贤能宰邑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国,处重任之位则忧其民;以先忧后乐之襟怀,大展宏图,大显身手,此亦何愁民之不富、邑之不强哉!
编辑:刘蕾
责任编辑:胡晓宜 闫海军
编审:胡江
稿件来源:天水市融媒体中心文化文艺中心
(附)花山子印台好了歌
陇川游子
秦安的长山(蛇山)余脉小山之巅有花山子印台堡,己生结为三位一体,海内独一无二,天下奇观矣!乡谚有传曰:“ 秦安有座花山子,把天爷顶了个圈帘子。”因赋《印台好了歌》而记之。歌曰:
世人都称印台好,
只有学子忘不了!
发愤苦读年年考,
唯求功名远行了!
世人都夸印台好,
只有清官忘不了,
为国为民不辞劳,
功德圆满归田了!
世人都夸印台好,
唯有贪官忘不了,
保职保位多多捞,
及到多时进监了!
诗人都观印台好,
俱怀逸兴情未了!
连篇累牍诗不少,
传世之作太少了!
游人都赏印台好,
流连忘返舍不了!
徘徊留影四周绕,
美景长留梦里了!
黎庶常怀印台好,
祈愿神灵长佑了!
瓜果菜黍多丰产,
风调雨顺安康了!
羲娲永伴印台好,
黄壤大印毁不了!
至高至伟实天造,
千秋万代倒不了!

胡东泰先生(字泰然)这篇《秦安花山子印台》呈现出神话叙事与学术考据交织的独特美学特征,其语言表达兼具史诗般的恢弘气韵与方志文献的严谨著述。
创世符号的诗性转化:将八卦、龙图腾等抽象符号转化为"黄土断崖上的甲骨文""浮动的卦象"等具象意象,通过"陶窑彩陶纹样""葫芦河水纹密码"等隐喻,实现史前文明与自然景观的互文。以"八千年的月光""第四纪黄土里的记忆"等时空压缩表达,打破历史线性叙事,形成神话时代与当代的蒙太奇式手法。
实现了方志文体的文学升维:一、地理志的美学提纯:对花山子"孙枝"地貌、葫芦河"水口如鉴"的描写,既保留《水经注》式的实证精神,又注入"山体蜷伏文明胎动"的文学想象。二、考古现场的叙事张力:通过"洛阳铲惊醒陶片""碳粒篝火余烬"等细节,将学术考察转化为富有戏剧性的场景叙事,在物质遗存与精神象征间建立情感联结。
完成了古典语体的现代转译:一、化用《岳阳楼记》"先忧后乐"典故,改造《山海经》"其山如..."的句式结构,形成文白相生的语言节奏。二、民间话语的雅化处理:将"顶了个圈帘子"等乡谚融入"创世神话遗落彩石"的学术阐释,实现口头传统与书面文学的有机融合。三、学术术语的意象化:"地质褶皱与文化年轮重合""基因里的记忆密码"等表述,使文化人类学概念获得诗学质感。
这种文学风格的本质,是通过考古学的想象力将黄土高原的地质层理转化为文明记忆的书写载体,在学术考证与文学想象之间构建起具有当代意义的"文化诗学"。
文后附《花山子印台好了歌》也颇有况味:以秦安长山余脉的花山子印台堡为背景,通过多组对比展现了这一独特景观的文化内涵与精神象征。诗中“印台”既是地理奇观,更被赋予道德与人文寓意。
“学子忘不了”与“清官归田”形成对照,既暗喻寒窗苦读的执着,又赞颂清廉官员功成身退的淡泊,折射出儒家入世与出世的平衡智慧。“贪官进监”的讽喻与“黄壤大印毁不了”的宣言形成强烈反差,凸显印台作为自然造物的不朽,反衬人性贪欲的虚妄。“三位一体"、”天爷顶圈帘子”等描述,将印台堡的独特地貌升华为天地共铸的象征,呼应了乡谚对其“海内独一无二”的礼赞。
全歌以“好了”为韵眼,暗合《红楼梦》跛足道人的超脱视角,却又扎根陇右风土,使印台成为集自然伟力、人文反思与地域认同于一体的文化地标。

↑发布人尹玉峰系都市头条编辑委员会主任

都市头条 北京头条 天津头条
上海头条 重庆头条 雄安头条
深圳头条 广州头条 东莞头条
佛山头条 湛江头条 茂名头条
惠州头条 江门头条 沈阳头条
抚顺头条 大连头条 锦州头条
鞍山头条 本溪头条 辽阳头条
海城头条 盘锦头条 福州头条
厦门头条 圃田头条 三明头条
泉州头条 漳州头条 南平头条
龙岩头条 成都头条 绵阳头条
杭州头条 宁波头条 温州头条
廊坊头条 嘉兴头条 台州头条
金华头条 丽水头条 舟山头条
济南头条 青岛头条 枣庄头条
合肥头条 长沙头条 株州头条
湘潭头条 岳阳头条 衡阳头条
邵阳头条 常德头条 益阳头条
娄底头条 永州头条 武汉头条
南昌头条 九江头条 赣州头条
吉安头条 上饶头条 萍乡头条
新余头条 鹰潭头条 宜春头条
抚州头条 南宁头条 昆明头条
太原头条 大同头条 长治头条
阳泉头条 晋中头条 晋城头条
成都头条 雅安头条 乐山头条
资阳头条 绵阳头条 南充头条
临汾头条 运城头条 吕梁头条
朔州头条 呼市头条 包头头条
京港澳台世界头条总社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