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网媒锐评
调研,本应是党与群众紧密相连的纽带,是攻克基层难题的关键利器。然而,新华社曝光的“盆景式调研”“打卡式调研”等现象,却让这一优良传统变了味、走了形。当调研沦为一场场精心编排的“基层秀”,不仅严重透支了群众对党的信任,更在无形中侵蚀着党的执政根基。
那些“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的调研方式,背后折射出的是扭曲的政绩观。部分干部将调研当作个人“镀金”的工具,只满足于在镜头前留下“痕迹”;有的把基层当作展示自己的“秀场”,沉溺于所谓的“材料政绩”;更有甚者,把群众当作“群演”,在完成一场“调研剧”后便扬长而去。这样的调研,不仅无法真正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反而给基层带来了新的负担,让村干部们苦不堪言,直言“接待流程比解决问题还费心”。这种背离初心的形式主义调研,必须连根拔起,坚决杜绝。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一些干部患上了“群众疏离症”。有的干部害怕“惹事”,对基层的矛盾和问题避之不及;有的嫌与群众打交道“麻烦”,总是与群众打官腔,说些不切实际的空话;还有的干部患上“能力贫血症”,听不懂当地的方言,接不住群众的土话,自然也就无法真正融入群众,坐不热群众的板凳。毛泽东同志曾深刻地告诫我们:“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然而,如今某些干部却不顾这一真理,不深入接触矛盾就急于拍板决策。当调研报告里充斥着“二手材料”,决策又怎能不沦为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呢?
虚假的调研行为贻害无穷。它就像一层厚厚的“滤镜”,让政策制定者无法看清基层的真实面貌;它如同一堵坚固的“隔音墙”,使真实的民意无法传递到决策层;它更似慢性毒药,逐渐麻痹干部的问题意识和责任感。某地对同一课题进行反复调研,却在十年间毫无进展,这一现象警示我们:形式主义的代价,最终还是由群众来承担。
要根治这一顽疾,必须下猛药。在思想上,要彻底破除“调研即政绩”的错误观念,将“问题解决率”作为衡量调研成效的硬性指标;在制度层面,要筑牢防火墙,对“打卡调研”等行为一经发现就严肃处理,让那些“出发一车子、成果一页纸”的干部红脸出汗,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干部能力培养方面,要补足群众工作这一课,把“土话能力”“板凳功夫”纳入干部考核体系,促使干部真正深入群众、贴近群众。近日,某省推行“四不两直”调研法,干部自付伙食费、住农家屋,带回的问题清单越来越厚,群众的笑容也越来越多,这才是调研应有的样子。
“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走进基层全是办法。”中央领导人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只有当更多的干部能够脱下西装换上农装,抛开事先准备好的脚本,去倾听群众的真实声音,我们才能迎来“调”有所得、“研”有所为的新局面,让党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为党的事业筑牢坚实的根基。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