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青藏高原(二)
一一高原自驾游21日游记
周天增
一一2025年3月30日 游历第5天
一一~四川阿坝~阿依拉山~壤塘~瑟谷九湾~色达(9339平方公里 6.4万人 ) 480公里 最高海拔4000米
一一"熊猫脸"牦牛及其他
今天始终在路上。车行于红原大草原,一路向西。查真梁子到了,它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垭口海拔达4345米。俯瞰两个水系分野的奇观——一侧草原平阔,一侧群山嶙峋。打开车窗想看得更真切一些,一股寒气钻了进来,立刻打了个寒战。从红原到这里海拔高度突然提升了一千多米,温度也随之降了七八度。阿依拉山渐近,裸露的岩壁刻满藏文图腾,山腰海子如翡翠嵌在苔原,"朝霞西照"观景台挤满了游客。登顶后,道路立刻坠入深谷,劈开原始森林,在冷杉林中行进。
行至一个村寨,几头牦牛迎面而来,封工赶紧减速让路,老孙"唉"了一声,快看,还有头熊猫脸的牦牛呢。果不其然,还真是呢,一路看到的牦牛从头到脚全身都是黑色的,唯独这头牦牛的脸黑白相间,很像熊猫脸,也像熊猫一样憨态可掬。老孙把它买下来,赠给北京动物园,让更多人观赏。哈哈,我买你出钱。想把它照下来时,牛群已经拜拜了。随后我还想,这个熊猫脸是基因变异的个体,还是培育的新种群?封工已经开了二百多公里,该歇会了。老孙一开始就介绍封工开车上瘾,逮住方向盘就不撒手,但也得歇歇啊,在一个叫无忧村的街上我们下车轮换。看到几位路边闲聊的藏民,我便与其谈起刚遇到熊猫脸牦牛的情况。其中一人一拍巴掌,那可是吉祥物啊,黑白脸的牦牛太少了,谁遇见就是遇到了祥瑞!对,其他人也都随声附和。这是牦牛的一个品种吗?我问。他们说不是,是个体差异,科学上叫基因突变。就像有胎记的人很少一样,家养的麦洼牦牛偶尔有脸上出现白斑的。谁家的牦牛要是生下这样的黑白脸,那就像养宠物一样精心养护。噢,明白了,今天的偶遇是高原赠予我们的惊喜,但愿能给我们带来祥瑞,保证旅途安全、顺遂。

换上我开车,我专注于方向盘,两边的景色都是一闪而过。穿过阿坝县城,继续向壤塘行进,穿行于山区与河谷地带,途中经过的村落宁静而祥和,寺顶的金碧辉煌特别醒目。瑟谷九弯的景色令人叹为观止,每一道弯都有着独特的韵味,使人忘掉了险峻。更能引起人们兴致的是最高的九弯上的巨型广告牌:"今天走过了所有弯路,从此人生尽是坦途",充满了哲理和温馨。随着车子的前行,终于抵达色达。漫山遍野的红色僧舍,如众星捧月般簇拥着金碧辉煌的佛殿,构成震撼心灵的画面。在这里,信仰的力量无处不在,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庄严与神圣的气息,让人的心灵得到前所未有的洗礼。
刚才提到,从红原到色达一路几乎村村有寺,而且寺寺辉煌,这与内地乡村最好的建筑是学校,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一带当然是藏区,但宗教的力量为何如此之大?我与封孙二人交流,与其他旅友探讨,与历史对话,与网络结友,逐渐认识到这是藏传佛教文化、社会功能与民族价值观共同作用的结果。藏传佛教自公元7世纪传入后,寺庙即成为一个村落的精神与文化中枢,兼具学校、医院、文化传承、社会治理等职能,最聪慧或品德最佳的孩子常被送入寺院修行,寺庙的辉煌外观是对信仰神圣性的物化表达。信众自愿布施寺庙,视为积累福报的修行。它已成为高寒生态与脆弱经济环境中维系社会韧性的核心机制。随着现代化的延伸,寺庙的功能或许会演变,但其作为文化基因与精神家园的角色,仍将长久烙印于藏地村落的肌理之中。
今天之所以行色匆匆,全程没看一个景点,就是要在6点前赶到色达,既使途中遇到大雪,也未敢耽误片刻。为何?网上要求游览色达佛学院者,必须于前一天下午6点前,到“色达县金马草原旅游集散中心”大厅,先行登记、排号,支付48元交通费,次日按规定时间到大厅前集合,统一乘车前往佛学院。嘿!这种集散中心是不是全国独此一家我不清楚,反正是第一次遇到;这种规定与通行的自由择时、自主前往、景点购票的做法大相径庭;而且这个规定势必让游客在这个近四千米海拔的县城留宿,违背了高海拔之地宜过不宜宿的常识。虽然增加了旅游收入,但也增加了游客高原反应的机会和时长。对此游客只有无奈,只好按时、按要求赶往大厅办理。
大厅里人来人往,都在匆忙排队、登记、付款、安排游览时间,一系列流程下来,耗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而且把我们的流览安排到明天下午,又耽误了半天,真是无语。我不禁思考,这样带有“垄断”性质的集散中心,究竟是出于怎样的考量设立的?第二天下午的游览还算顺利,但关于集散中心的疑惑始终萦绕在心头,不知道它是官办机构,旨在规范旅游秩序、保障游客安全;还是民办组织,存在商业利益。作为几名近七十岁的游客,走过不少地方,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真心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关注游客的体验和诉求,对集散中心的设立和运营进行论证,给予游客更多的便利与自由,让每一位来到色达的游客,都能拥有一段美好的旅程和回忆。

一一3月31日 游历第6天
一一东嘎寺~格萨尔中心~色达佛学院~甘孜县(7303平方公里 7.4万人) 443公里 最高海拔4580米
一一高海拔之地"宜过不宜宿"
早晨起来,窗外的雪纷纷扬扬,室内的我昏昏沉沉,真的是高反了。昨晚从集散大厅出来就有点心慌气短,食欲不振,赶紧到药店买了丹参滴丸服下,这是曾在西藏卫生厅挂职副厅长的老朋友蔡顺利介绍防治高原反应的有效药物。睡前感觉尚好,早晨有所加重,我意识到“高海拔之地宜过不宜宿”这一说法应验了。多年的卫生经历使我略知其中的机理:在四千左右的海拔地区短期停留,可通过身体的应急代偿机制缓冲缺氧,比如通过垭口、景点拍照、短时间游览,一般只是气促,下到三千多米地带即可恢复正常;长时间停留会使人体氧分压降低、血氧饱和度下降,加重心脏负担,增加血栓和微循环障碍风险;留宿会放大以上症状,加重组织缺氧,导致碎片化睡眠,发生高原肺水种的风险增加。当然年老体弱者更是高反的主要群体。哈,对"宜过不宜宿"、"爬高睡低"作了一个医学解读,这些朴素的经验之谈趋利避害,应该汲取。我大致了解了一下,这一带的县城、包括要去的城市林芝、西藏、玉树等,除了色达、理塘在四千米左右,其余都建在3500米左右的山谷里。如果没有那个存疑的集散中心和硬性的时间规定,我们会即来即看即走,奔向舒缓的下榻之地。
还有一上午的时间怎么安排,还是李书记说,去东嘎寺吧,红军长征曾在此宿营过。赶紧服上十几粒丹参滴丸,冒雪前往。途中我们探讨起了寺与庙的区别:拉卜楞寺叫寺,这个东嘎寺也叫寺,北京还有古老的潭柘寺;而孔庙孟庙叫庙,有的村庄有张家庙`李家庙。由此看来最基本的区别在于区位,寺远庙近,我这样认为。老孙说寺大庙小,封工说寺少庙多,还有什么山神庙、土地庙。都有道理,最根本的是功能上的区别。还是搜搜吧:寺是弘扬佛法、僧人修行与讲经的场所,庙是祭祀祖先、神明和圣贤的场地。多么简明,这种探讨还真有收获。这个东嘎寺曾经接纳红军宿营,我管它叫溢出性功能。

由于来得早,僧人们还没上班,我们冒雪先看外景,整个寺院场景宏大,所有殿宇均为新建,我想肯定有红色背景的资助。"红军长征精神教育基地"的标牌证实了这一点,大殿开门后与一中年僧人交流,他说已纳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你们当年接纳的红军是谁的部队?我问。谈及这个话题他两眼放光,是朱德红二方面军的一支部队,在这住了半个月,我们提供粮食、马匹、伤病员医护。临走时红军赠送了"蕃汉是一家"的锦旗,留下了朱总司令盖印的粮食借条,我们现在还保存着呢。朱德的外孙两口前年来参观,还专门看了这个借条,并拍了照。你们当年的领导叫主持吧,真是深明大义!是的是的,我们到现在还纪念他,叫堪布班玛多吉。看来"红色寺庙"的溢出效应和传承效应大得很呢!
下午一时,我们准时到大厅门口乘车前往色达佛学院,雪后初晴,阳光泼洒在海拔四千米的喇荣沟,举目四望,群峰合围的山谷中,数万间绛红色木屋蜂巢般从沟底漫向山脊,又在山脊处化为流霞,这便是1980年由晋美彭措法王在一片荒谷中缔造的奇迹。四十年间,它已崛起为全球最大的藏传佛学院,三万余僧众在此修行。
沿陡峭山径攀至佛学院制高点,金顶闪耀的坛城巍然矗立,三层鎏金经轮正流转着神圣的光泽。立于坛城边缘俯瞰,大经堂犹如红海中的航标,金色屋顶在赭红浪潮中劈开一道佛光之路。此刻恰逢经课初散,喇嘛与觉姆(尼姑)如细流汇川,从经堂涌向密布山坡的木质巢居。那些仅容一身的陋室,是六年乃至十几年清修的茧房,万千红房形成了“色达山河一片红”的奇观。恍惚间,那层层叠叠的红屋似乎有了生命——它们本是土木所筑,却因居住者的定力而获得灵性。一位年轻觉姆正沿石阶疾行,僧袍被风鼓成赤帆,她每日需数次往返于讲堂与山巅居所,步履却始终轻捷如鹿。在这氧气稀薄之地,精神的高度早已超越了海拔的刻度。这片远离尘嚣的乌托邦,以“世界第一”的规模成为藏传佛教的终极道场,吸引着全球朝圣者。当物质主义席卷人间,色达的山谷里,三万灵魂正以最简朴的形式,践行着最丰饶的精神远征。那满山的红屋,正是修行者用血肉筑成的信仰长城。
一一4月1日 游历第7天
一一格萨尔王城~甘孜古城~朱德故居~十八军纪念馆~雀尔山隧道~德格县(1.1平方公里 8.8万人) 200公里 最高海拔4235米
一一驱驰莫问艰何似


四川甘孜的景观众多,首属格萨尔王城, 探秘这个王城也就成为我们今天的首选。格萨尔王是藏族史诗中的传奇英雄,1038年生于德格阿须草原。在吐蕃王朝瓦解、部落割据的战乱时代,他统一了藏区150多个部落,建立岭国,终结了百姓的苦难。他的故事被传唱千年,形成了世界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王传》,与《荷马史诗》《吉尔伽美什》并称“世界三大史诗”。
格萨尔王城坐落在史诗中“霍岭大战”的古战场遗址之上。这座总投资超6亿元、占地1455亩的文化地标,于2017年6月动工,2019年9月正式开放,现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更是康北地区最大的文旅扶贫基地。步入王城核心区,森珠达孜王宫巍然矗立,环绕王宫的三十员大将寨子纵横成巷,藏碉林立,每一座藏寨都以史诗将领命名,建筑风格各异,形成一幅立体的“岭国群英图”。王城纪念馆堪称史诗的“物化殿堂”。一位名叫甘青的女讲解员边引边讲,馆内珍藏的明代朱棣御赐的锦缎金光依旧,印证了中央王朝与藏地的历史纽带。格萨尔王亲用的金刚杵与战旗虽历千年,仍透着凛然英气。最令人驻足的是格萨尔王家族遗留的唐卡与、佛像与《格萨尔征战图》,将史诗场景浓缩于方寸之间。而一组15世纪的鎏金佛像,则无声诉说着藏传佛教与英雄崇拜的交融。展厅内还陈列着岭国兵器复刻品及王妃珠牡的华服,白玉噶拖寺捐赠的战将铠甲,阿须草原出土的箭镞,从而勾勒出冷兵器时代的壮阔。馆内布局暗合史诗脉络:从格萨尔诞生的神迹微缩场景,到霍岭大战的动态投影;从珠牡圣湖的碧波幻影,到重现古代藏民生活的雕塑群——“五步一品,十步一景”的设计,让游客宛若穿行于史诗长卷。甘青说,若在节庆日到访,还能邂逅格萨尔王家族独有的祈福舞蹈,鼓声铿锵中,千年史诗再度苏醒。甘青说,今日王城,既是史诗的载体,也是文化的活泉。你们在这里可啜饮圣水祈福,挽弓体验骑射,夜宿藏寨客栈,沐浴温泉之中,或在篝火晚会上与康巴汉子共舞。可与康巴女子跳舞吗?一位游客提问。巴青回答,不叫康巴女子,可叫藏族女子。欢迎啊,可惜你开始跟不上,藏族舞你十天学不完,基本步5分钟就学会,我来教你吧!巴青很爽朗,那游客却拔腿就跑了。
那位游客跑了,我们也驱车来到甘孜古城。古城位于县城西北,拥有600多年历史,是康巴藏区珍贵的文化遗产。古城内随处可见千年土墙、百年木屋和藏式建筑,洋红瓦片、土黄墙体与茶马古道的青石板路,透着浓浓的历史感,唯有立在街口的几尊红军长征和朱德雕像,才使古城有了几分现代的气息。朱德故居是一座典型的藏式民居,1936年红军长征期间,朱德在此居住半月,并九次会晤五世格达活佛,结下深厚情谊。故居二层保留着朱德简朴的居室,底层还存有红军宣传壁画及当年用过的工具。尤为感人的是,屋主骞大一家三代人历经白色恐怖与"文革"动荡,始终守护这个文物。现在故居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核心展区,发挥着还原历史场景、传承红色记忆的作用。朱德的功绩与宽厚,使我们这代人无比崇敬这位领袖,只要是见到他的遗像、故居我都必看,并深深地鞠上几躬,去井冈山、西柏坡如此,今天来到这里也是如此!

抓紧赶路,出城不久遇有一寺,他们非要看上一眼,我就坐在车子里缓气养神。今天这里好像搞什么集会,僧侣特别多,男女都有,三三两两地在聊天、交流。其中一男一女在车前栏杆边交谈甚欢,甚是亲昵,偶尔回头张望一下,男帅女靓,像是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刚刚入寺。我并非刻意观视,他们就在五六米的正前方,不看都不行。这时从大殿出来一众戴着金黄色船型头饰的僧人,像是领导层,从车后向右前方簇拥而去,在外逗留的众僧也快速跟进,唯有这俩僧尼仍趴在栏杆上交谈,直到封、孙返车我们离寺,他们也没移步。对这种情况我并不奇怪,也知道寺院早已市俗化了,奇怪的是宗教严苛的清规戒律也松动了?尤其是老孙说刚才开的是换届会、新方丈上任会,我就惊讶了: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召开换届会,哪允许那么多职工在外闲聊,奉若神明的佛教领地召开这么重要的会议如此轻松,真的是没想到。
说是看上一眼,一进一出又是半个多小时,这时天空暗了下来,像是有雨雪,我们赶紧加速。行至317国德格县境内,海拔4千米左右,突遇暴雪,比"燕山雪花大如席"有过之而无不及。两边的草原、牦牛、山峰都被茫茫雪雾掩盖,国道能见度很低,但我们并没有迟疑、畏难,仍迎雪而行。大雪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仍豪迈地在雪中行进。此时我触景生情,以七律言志:
《京华七老川西暴雪行车记》
京华远客双车驾,七老行川气自奢;
燕山雪片输磅礴,鹫岭云途陷渺遐;
白掩丘原牦没影,寒封磴道石披纱;
驱驰莫问艰何似,辗过琼瑶一路花。
诗以“京华七老”川西行车遇暴雪为背景,通过“燕山雪片输磅礴”等句,极言雪势之盛,突显环境之险。后两联以“白掩丘原”“寒封磴道”描绘雪景奇观,末句“辗过琼瑶”将车轮压雪喻为碾玉生花,既暗合行车轨迹,又寄寓征服险境的豪情,展现了我们几位银发行者笑对风雪的达观气度。
一一4月2日 游历第8天
一一德格印经院~入藏~十八军军营~江达县~昌都市(11万平方公里 76万人 )325公里 最高海拔5050米
一一我看到了藏雪鸡

德格的印经院不能不看,因为它举世闻名。再闻名不就是个印刷厂吗,我任报刊社主编、社长的十几年间,没少给印刷厂打交道,从铅字印刷、激光照排到什么海德堡自动印刷不能说精通,但对从原料、技术、排版、印刷、装订、运营等整个流程都门儿清。这个已有三百年历史的印经院有什么独门绝技吗?对此我还是很好奇的。
我们依序观看了印刷工坊、晒经楼、经版库等,并通过文字介绍和问询,对整个印经概况有了大致了解,还真有其独特之处。如印版制作选用海拔3000米以上的红桦木,经熏烤、沤制、雕刻等12道工序制成,最大印版达110×70厘米,最小仅33×6厘米。印刷用纸是瑞香狼毒草根制成,防蛀耐存。印墨是朱砂和烟墨,分别用来印经文、普通印刷品。为保护印版,院内禁止通电,仅靠自然光作业,并定期以酥油养护经版。除了印经,这里还是一个规模宏大的文献博物馆,被誉为“藏文化大百科全书”“雪山下的文化宝库”及“刻版印刷的活化石”,现已珍藏木刻印版33万块,典籍830余部,涵盖藏传佛教五大教派和史、医、天、艺等多个学科,占藏文化典籍总量的70%以上,位列藏区三大印经院(拉萨、拉卜楞、德格)之首,2009年“雕版印刷技艺”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看到这里,我感慨万分,这座印经院将300年的文化命脉凝于木版与油墨之间,真是藏文明的一座基因库啊,亦是雪域高原的一座精神灯塔。我不禁为自己一开始的揣度而汗颜。
在德格县城的一晚与多半天的时光里,我始终对两山夹一城一河的地理环境有一种视觉压迫和心理逼仄感,真不知当年建城和印经院选址出于什么考虑。县城深陷于南北两山的夹缝中,两侧山体如刀锋般陡峭对峙,相对高差超千米。谷地宽度也就是一华里,有"一线天"的感觉。山体基岩完全裸露,真担心落石、滑落的出现。穿城而过的河是金沙江的一条支流,宽窄不等,我住的宾馆楼下就是河的北岸,十多米宽,河水湍急,刚进房间时的感觉还不错,河水叮咚,拥河而眠,岂不美哉。随着夜色的深沉,河水的叮咚声变成了哗哗声,最后变成了轰鸣声,小夜曲升成了"大夜曲",直到后半夜才昏昏沉沉地睡去,早上不太想去印经院的原因就是想补补觉。两山夹击,一河锁喉,造成了空间逼仄,建筑只能挂壁般贴山而建,有的民居推窗即见山岩,政府机构多悬于半山,建筑密度远高于北京。当然,我认为对这种环境的感受仅仅是外地游客才有的,德格人已经在生存空间与精神信仰的交融中产生了一种韧性,也是他们将印经院奉为“心灵天窗”的地理注脚。
跨过金沙江,我们就驶入了西藏江达县。
车子在深谷间穿行,两边重峦叠嶂,太阳也照不进来,给人一种阴沉沉的感觉。行至十八军军营旧址纪念馆附近山脚时,我的眼睛无意间扫向窗外,忽然瞥见不远处的山坡上有一群从未见过的野鸡,白身黑尾,一二十只,正安闲地踱步觅食。它们通体雪色,唯有那尾羽划出的墨色弧线,在苍青的林间背景中格外鲜明。我连忙拿出手机捕捉这意外之喜,可刚刚按了两下快门,这群精灵却仿佛有所感应,倏忽之间,便如雪片融化于春水,迅捷地隐入了密林深处,只留下镜头里空余的苍翠一片。查阅得知,此乃藏雪鸡,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由于生性机警,又生存在海拔三千至六千雪线附近,一般很难看到。我们能惊鸿一瞥,真是西藏给而我们的一份惊喜。山势如铁,白鸟如电,刹那交会之后,我作为一个幸运的过客继续前行,但藏雪鸡会永远栖落在我的记忆里。
(未完待续)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