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骆驼载伎乐俑一对
王德埙
一天, 长安大街上传来了清脆的琵琶乐声,犹如大珠小珠洒落在玉盘之上,“冬、冬冬”这是毛员鼓的声音。接着鼓乐、小镲、排箫、捧笙、唢喇齐鸣,女高音歌声如夜莺出谷,分外嘹亮。
“骆驼乐队来了!”
“金嗓门许和子来了!”人们纷纷奔走相告。很快,长安大街万人空巷,人们都汇集到大街的广场上去,欢迎美丽的歌唱家许和子。大骆驼喜欢热闹,看到人潮涌动,还以为大家是来欣赏自己——沙海中的帆船,骆驼中的美男子!“嘛——嘛——”大骆驼气宇轩昂地引颈扬首大叫。洋洋得意。
大家忍俊不住,都开心地笑了起来。
一、一对唐三彩骆驼载伎乐俑基本情况
一对唐三彩骆驼载伎乐的区别,乐器演奏家位置排列小有不同,尺寸小有不同,小者琵琶为绿色,大者琵琶为白色。
前者简称为“绿琵琶”,
后者简称为“白琵琶”。
绿琵琶;通高67.5公分,长45公分,底板宽15.5公分;重10.36公斤。
白琵琶:通高68公分,长47公分,底板宽15.5公分;重10公斤。
来源:遵义收藏家王先生所有

二、唐朝两种编制的骆驼乐伎
唐朝有两种琵琶,一种是四弦曲项琵琶,一种是五弦直项琵琶①。五弦直项琵琶来源于龟兹(qiu ci),通过印度的佛教活动传入中国。如本器即为五弦直项琵琶伎乐,其乐队编成如下:


唐朝五弦直项琵琶伎乐完全是中国化的乐队了,领唱的歌唱家也是一位典型的大唐朝宫廷丰腴美女。她演唱的也是《止息》一类的佛乐。
其中的唢呐,在木制的锥形管上开孔,管的上端装有细铜管,铜管上端套有双簧的苇哨,木管上端有一铜质的碗状扩音器。
CCTV最近一马未都参加的文物“博物馆之夜”节目,一“专家”将云岗石窟音乐雕塑的五弦直项琵琶否定,认为唐朝没有五弦直项琵琶,只有这个“五弦”,这一说法是错误的。三国时期的确有所谓“五弦”,如嵇康有“手挥五弦”之句。但嵇康的这个“五弦”,跟唐朝来自于龟兹的五弦直项琵琶不是同一件乐器。云岗音乐窟的乐器同样是五弦直项琵琶,不是什么“五弦”。
唐朝另外一种琵琶是四弦曲项琵琶,即“弯脖子”的琵琶,“非华夏旧器”,它起源于西亚,融合了波斯和犍陀罗文化,经天山传入中国。如下图所示②:
上图为国家博物馆藏品,其表现的唐朝四弦曲项琵琶乐队人人高鼻深目,演奏的也都是西域音乐。站立者为舞蹈家。
三、唐三彩骆驼载伎乐俑的鉴定和细部图片


1、鉴定
唐三彩骆驼载伎乐俑为大开门的真品。
其鉴定方法主要有四点。一是骆驼下面的足部不施釉,作假者一般都在马或者骆驼的足部施
釉。

第二是唐三彩真品釉面存在返铅现象,即人们常说的“银斑”,是唐三彩后天生成的典型物质。返铅现象的出现除了需要一定的环境,还需要上千年的时间,是时间留在唐三彩器物上的特殊的印记。这是因为彩釉含铅,入土以后,铅离子逐渐析出,越积越多,形成了牢固的“银斑”。再高明的仿造者也无法伪造返铅现象。


第三,是开片均匀,这个不需要放大镜,肉眼可见。
第四,是土沁深重。假唐三彩土沁浅浮,一入水就会被洗得干干净净。本器人俑身体上的黄色土沁深重,是一两千年的漫长岁月中逐渐堆积起来,慢慢形成的。因此,非常牢固,不但用刷子刷不掉,甚至用小刀也难于刮掉。
2、各细部照片欣赏




四、唐三彩骆驼载伎乐俑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这一对唐三彩骆驼载伎乐俑的艺术价值很高。第一、造型准确,雕塑艺术形象生动,不乏古代艺术家的幽默感。第二、由于采用手工塑制,柴火低温烧成,故两座唐三彩大同小异,为出土唐三彩中罕见的艺术双璧,是唐朝艺术家手工雕塑的艺术珍品。第三,提供了中国音乐史上一个完整的民俗骆驼乐队的可靠资料,可补充中国音乐史的不足。尤其是其中唢喇乐器的入编,未见于典籍,故至为重要。第四、通过比较研究,让人们知道唐朝客观上存在四弦曲项琵琶西域骆驼乐队,以及汉民族五弦直项琵琶中原骆驼乐队。不但让我们知道了乐队的编制,而且知道这是一个由歌唱家主导的乐队。这些,都是典籍失载的新知识。第五,对于后人来说,文物的原生性,决定了它所携带的历史信息异常丰富。骆驼伎乐的中心人物,那位宫廷乐府打扮的女歌人为什么会被允许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中呢?这是否是唐王朝与民同乐的一种安排呢?这些,典籍上都毫无记载,只留给人们无尽的思索。


注:
① 陈应时、陈聆群《中国音乐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页136。
② 三彩骆驼载乐俑,唐代陶俑,1957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鲜于庭诲墓,现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骆驼引颈昂首而立,驼背上有四位异域乐手盘坐演奏,正中一位站立挥袖而舞。这件三彩陪葬俑,为三彩技乐俑,题材新颖,塑造形象鲜明,体现了我国盛唐时期艺术的繁荣景象和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此外,陶瓷技术在唐代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除了“南青北白”瓷业之外,三彩陶器在唐代烧造达到鼎峰时期,创造了浓艳瑰丽的唐代艺术风格。唐三彩技术除器物外,广泛运用到偶人禽兽雕塑的装饰上。
作者介绍
王德埙:1950-汉族,贵州民族大学研究员,世界智慧科学院院士、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前所长,西南师范大学毕业,双专业。贵州省社会科学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奖获得者,贵州文史研究馆特聘专家、中国名山名寺名观文化研究委员会高级顾问、厦门上古文明研究室委员、《上古文明研究丛书》编委、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贵州省易学与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特聘专家,贵州省收藏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桐梓县夜郎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贵州镇宁竹王文化研究会顾问、重庆巴渝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僚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