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秋柳含烟”
付桂香
夏至的蝉鸣里,大明湖的碧波漾起层层光晕,将"秋柳含烟"四个字洇染得愈发朦胧。这座嵌在济南古城墙下的园林,是王世祯挥毫泼墨的砚池,是苗培兴笔尖流淌的散文诗,更是无数文人墨客精神原乡的镜像。
踏过青石板路,王世祯故居的雕花木窗棂在光影中诉说往事。这位明代文坛盟主曾在此把酒临风,看柳丝轻抚檐角,将满腹才情化作《秋柳》四章。四百年后,苗培兴循着前人足迹,用散文的笔触重构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写柳絮的飘摇,不只写春去秋来的自然轮回,更写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精神守望;他描摹湖心亭的倒影,既勾勒出山水画的留白意境,又暗含着对传统文化命脉的追寻。这种虚实相生的笔法,让"秋柳含烟"从地理坐标升华为文化符号。
文友建英的读书笔记里,密密麻麻的批注如同湖面泛起的涟漪。她捕捉到苗培兴文字间流淌的双重韵律:既有游记的明快节奏,又有哲思的深沉回响。当散文家将历史褶皱中的王世祯、现实场景中的湖心亭、精神世界里的文化神韵叠合在同一时空,文字便获得了三维的张力。这种写作手法,恰似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让读者在移步换景中完成对"秋柳含烟"的立体解读。
我们的脚步跟随文字深入园林,五感便被全方位唤醒。视觉层面,苗培兴用"古铜色的光"写秋柳街的柳叶,以"路旁植有红的梅花、黄的迎春、白的丁香……"描绘秋柳街的五彩缤纷;听觉世界里,他捕捉到"霏霏细雨洒在街面上的沙沙声"与"林木间急行慢走的脚步声";甚至全身心都被调动——"老街四面环水,像一条浮在水面上的船,古船,只是累了,在时光里,寻一处绿荫浓浓的地方泊了"。这种细腻的感官书写,让虚拟的阅读体验具有了沉浸式的质感。
站在秋柳街东头的小石桥,回眸处,文字与景致正在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逐段诵读《秋柳含烟》,你一段,我一段……此刻的"秋柳含烟",是建筑与文学的共生,是历史与当下的对话。当夏至的白昼拉长时光的刻度,我们终将明白: 真正的风景,从来不只是在眼中,还在能够安放灵魂的文字里。
步入湖心亭,立在回廊深处,看柳条垂入碧波搅碎一池云影。何谓“神韵”?没有定论,苗老师自有见解,“内在的、有节奏的、朦胧的、没有痕迹的……”那些在湖心亭畔徘徊的,不仅是柳絮般的往事,更是整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在时光长河中永不褪色的倒影。
作为景观,"秋柳含烟"是大明湖畔的园林标本;作为文本,《秋柳含烟》是苗培兴的散文杰作;作为符号,它有王世祯遗落在酒樽里不散的诗魂。
文友建英在笔记边缘写下的感悟,恰似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层层认知的涟漪:"如果不去用心思考,就无法发现。"这发现让我们懂得:真正的文化基因从不需要博物馆的恒温玻璃柜,它始终鲜活地生长在文字的经脉中,等待着某个夏至的正午,被蝉鸣唤醒,被柳浪催发,在散文的沃土里绽放成带露的秋柳。
个人简介
付桂香,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