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化的守夜人
——致敬战友朱海燕的文化长征
原铁七师三十三团 余开华

朱海燕
同为铁七师三十三团的老兵,当我在文字长河中重逢您的名字——朱海燕,胸腔里奔涌的不仅是青春回响,更是对您以笔为轨、铺就铁道兵精神史诗的深深敬仰。从1976年锡铁山隧道里的风枪手,到执掌《中国铁道建筑报》的“文将”,您用近五十年笔墨长征,在历史断层处筑起一座永不坍塌的精神丰碑。
一、钢轨淬笔锋:从战士到文曲星
您军旅的足迹,本身就是一部铁道兵精神的注脚:
——1976年始,在三十三团的硝烟与尘沙中,您以战士之躯丈量戈壁大漠,用排长的号令穿透塌方岩尘,最终以文化干事的笔锋凿开历史岩层;
——1983年调入《铁道兵》报,将“逢山凿路”的兵魂熔铸为铅字长城,那些兖石线上《这里通向大海》的连续报道,让钢轨的震颤化作纸上的惊雷;
——任《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的岁月,您以8座中国新闻奖杯、90余项省部级奖项,完成了一场震撼业界的“文化会战”——这何尝不是“特别能战斗”的兵魂在文字疆场的爆破!
二、孤勇著青史:《不朽的军魂》的文化远征
当铁道兵的番号隐入历史烟云,您以司马迁般的孤勇发起一场“没有补给的文化长征”:
“我辈不言谁言?我辈不书谁书?”
——这声呐喊,成为《不朽的军魂》丛书的灵魂火种。
——您虽非编委会成员,却以核心作者身份擎起大旗:十余首淬炼自青藏高原的诗歌,让《现代诗歌卷》翻涌着昆仑风雪;
——面对官方支持缺失的困境,您与战友们昼夜伏案,甚至目睹张怡华、刘合坤等编委倒在冲锋路上——这部用生命浇筑的八卷本巨著,堪称“铁道兵的精神陵园”;
——您为“人物风采卷(续)”成功发行而写下的雄文,将秦始皇的阿房宫与司马迁的《史记》并置,发出震古烁今之问:“若无文字丰碑,谁记长城工匠?”——此句已成为百万铁道兵的文化墓志铭。
三、跨界铸丰碑:永不退伍的文化尖兵
从军营到报界,从普通战士到教授级高级记者,您始终以冲锋姿态跨越疆界:
——以《北方有战火》斩获“五个一工程”奖,用2000万字、40部著作在文学高原竖起“铁道兵文化界碑”;
——退休后更以“抢工期”的紧迫感推进丛书编纂——“廿五月出齐十一卷,献礼建军百年”的誓言,正是兵魂在文化战场的钢轨延伸;
——当您诘问“铁道兵的精神丰碑何在”,答案早已写在行动中:
那丰碑在您染霜的鬓角,在伏案的身影,在每一行复活历史的诗句里!
四、薪火铸铁魂:从战地宣言到文化长城
作为同属三十三团的战友,读您和刘正湖总编的隔空对话,宛如南宋朱张会讲再现,智慧火花四溅,照明了铁道兵文化传承的征途;读您笔下与王林山、远方等战友交集的故事,戈壁大漠下的青春骤然苏醒。当您发出 “铁道兵文化非怀旧,乃历史整体呈现”的战地宣言,我终于彻悟:最深的纪念不是含泪回望,而是将兵魂锻造成新时代的脊梁!
此刻—— 您以“文化工匠”之志挥笔铺轨,直抵历史岩层;编委会同仁以孤勇垒字为墩,跨越遗忘深渊。当你们共执星火,点燃这条驶向“不朽军魂”的精神铁道,满载兵魂的列车,正轰鸣着撞开永恒之门!
谨以同袍之名,向海燕战友及所有铁道兵文化守夜人致敬:
你们用墨汁浇筑的钢轨,
终将载着铁道兵的魂魄,
穿越时光隧道,
抵达永恒!

作者余开华,1969-1973服役于铁七师三十三团。1974年入湖南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任湖南大学教授、建筑施工教研室主任等职。现已退休。
槛外人 2025-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