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校生活的长歌
——读《迎河桥上的岁月》有感
读了李萌《迎河桥上的岁月》,仿佛推开了一扇尘封的时光之门,墨香裹挟着真挚的情感扑面而来。在这个信息纷杂的时代,能静下心来品读一篇文章,并为之深深动容,实在是一种难得的体验。而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让我沉浸其中,难以自拔,在字里行间触摸到了岁月的温度,感受到了文学最本真的力量。
作者以细腻如丝的笔触,将迎河桥畔的故事娓娓道来。那座桥,不再仅仅是一座连接两岸的建筑,而是岁月的见证者,承载着无数的回忆与情感。书中的每一处景物描写,都充满了生命力,仿佛一幅幅鲜活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春日里迎河桥边的垂柳依依,繁花似锦;夏日时水面上的波光粼粼,凉风习习;秋日中落叶纷飞,萧瑟渐寒;冬日里白雪覆盖,突显静谧,这些景色随着作者的文字跃然纸上,不仅勾勒出了独特的环境氛围,更成为了情感抒发的载体。作者寄情于景,将自己对这片土地、对军校生活的热爱,毫无保留地融入到了对景物的描绘之中。
最令人感动的,是作者在文中展现出的真心实情。字里行间,处处可见对军校生活的深情眷恋,对朝夕相处的战友们的深厚情谊。作者没有用华丽堆砌的辞藻,而是以质朴而真诚的文字,讲述着那些发生在军校里的日常点滴。从清晨的出操训练,到深夜的学习研讨;从训练场上的挥汗如雨,到生活中的互帮互助,每一个细节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这些看似平凡的故事,却因为饱含着真心实意,而显得格外动人。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热血沸腾的军校环境中,与书中的人物一同欢笑、一同拼搏、一同成长。
作品对于官兵心声的刻画,堪称一绝。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情感,捕捉到了官兵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坚守与奉献。他们远离家乡,投身于军校的建设与国防事业,心中有对家人的思念,也有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血有肉,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成长与蜕变,都引发了读者强烈的共鸣。尤其是对于车校人的描写,更是精准地抓住了他们的群体特质,展现出了车校人特有的精神风貌。那种团结协作、积极向上、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传递到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让同为车校人,或是对军旅生活有所向往的人们,都能从中找到情感的寄托,产生深深的同振共鸣。九十岁的林校长对作者的夸赞是这篇作品对作者的最高奖励,我在这里工作生活了一辈子,也没感到迎河桥有什么特别,没想到它对你是那么的重要…,可见你是用真心了。
这部作品对于家国情怀的抒发,更是将情感的深度与广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者将个人的情感与对国家、对军队的忠诚紧密相连,在迎河桥的岁月故事中,展现出了一种大爱情怀。在军校的生活经历,不仅是个人的成长历程,更是为国家培养优秀军事人才的重要过程。作者通过讲述自己和战友们的故事,表达了为国防事业奉献青春的坚定信念,以及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这种家国情怀的传递,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一段段真挚的情感,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迎河桥上的岁月》堪称一部佳作。作者的文笔细腻流畅,遣词造句恰到好处,真正做到了字字感人,句句情深。情节的设置也十分巧妙,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无论是紧张刺激的训练场景,还是温馨感人的生活片段,都能紧紧抓住读者的眼球,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接下来的故事发展。而这种文学上的成功,不仅仅在于技巧的运用,更在于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观察,对情感的真挚表达。
在当今社会,文学作品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其社会影响力和正能量的传播。《迎河桥上的岁月》正是这样一部具有强大正能量的作品。它通过讲述军校生活的故事,弘扬了团结、奉献、爱国等优秀品质,激励着读者积极向上,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国家的发展而努力奋斗。这正是文学艺术为工农兵服务原则的具体体现。它以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的生活为创作源泉,反映他们的心声和愿望,为他们提供精神食粮和情感慰藉。与那些获得诺贝尔文学大奖的作品相比,《迎河桥上的岁月》或许没有那么高的国际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但它却能走进更多读者的心中,引起广泛的共鸣。因为它讲述的是真实的生活,表达的是真挚的情感,这些都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力量。
合上书本,迎河桥上的岁月故事依然在脑海中回荡。这部作品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次阅读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看到了文学的魅力,感受到了正能量宣传的巨大作用。我由衷地为《迎河桥上的岁月》点赞歌唱,希望这样优秀的作品能够被更多人看到,让更多人在其中汲取力量,收获感动。
乙巳年榴月泉城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