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忠信
今年,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与傅作义将军诞辰130周年的双重纪念,让临猗县安昌村迎来了特殊时刻。在筹备庆典的过程中,围绕邀请临猗县眉户剧团免费演出,还是付费邀请运城市蒲剧团的争议,折射出乡村文化活动该如何平衡意义与形式的深层命题。这场争论的核心,不仅在于费用与规格的权衡,更在于乡村文化实践中,如何让每一场活动都成为传承精神、滋养乡土的生动课堂。
傅作义将军的一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爱国史诗。抗战时期,他在百灵庙战役、五原大捷中痛击日寇,以血肉之躯筑起民族脊梁;解放战争时,他以民族大义为重促成北平和平解放,让千年古都与百万百姓免遭战火;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投身水利建设,继续为国家发展奉献力量。将军的精神,是安昌村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这场庆典必须牢牢锚定的核心主题。任何文化活动的设计,都应当以能否深刻诠释这种精神、激发民众共鸣为首要标准。
选择临猗县眉户剧团免费演出,不仅契合农村资源有限的现实,更蕴含着精准的文化传承智慧。眉户剧作为山西本土剧种,以生动的表演形式、通俗易懂的唱词扎根乡土,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村民参与热情。这种“接地气”的艺术表达,既能让老辈人重温传统记忆,也能让年轻一代在耳濡目染中感知将军精神。更重要的是,免费演出省下的资金可用于修缮将军故居、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让纪念资源发挥最大效能。这种务实选择,正是对农村文化建设“精准滴灌”原则的生动实践。
部分村民提议邀请运城市蒲剧团,表面看是对艺术品质的追求,实则暴露出对活动本质的认知偏差。蒲剧虽同样是优秀戏曲艺术,但在这场纪念活动中,如果单纯追求表演规格而忽视主题契合度,不仅可能因高额费用加重村集体负担,更可能让庆典沦为一场形式大于内容的“文化秀”。当华丽的舞台掩盖了精神内核,当经济成本挤压了教育空间,活动本身也就失去了纪念的意义。
无论是眉户剧团还是蒲剧团,选择的关键在于剧目内容能否紧扣主题、贴近现实。一场有价值的戏曲演出,应当成为传播将军精神的载体——可以通过演绎抗战故事展现将军的铁血丹心,通过和平解放题材诠释家国大义,通过现代剧目反映水利建设功绩。这些与主题高度契合的剧目,既能以艺术形式激活历史记忆,又能为村民提供精神滋养,实现文化传承与教育功能的有机统一。同时,剧目选择还需立足农村实际,避免脱离生活的“高大上”题材,让村民在熟悉的场景中产生情感共鸣。
在傅作义将军故里的庆典上,每一个文化细节都承载着传承的使命。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乡村文化活动的生命力,不在于形式的奢华,而在于内容的厚重;不在于表演的规格,而在于精神的传递。唯有立足主题、贴近乡土,将有限资源聚焦于最具教育意义的文化实践,才能让将军的精神在故乡热土上生生不息,让乡村文化真正成为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精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