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学民
十八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延川血色的黎明,他用青春热血浇铸了信仰的丰碑。延河记得那双踏破硝烟的草鞋,黄土镌刻着少年战士最后的冲锋。当延安精神的火种穿过岁月烽烟,我们仍能听见1947年延川的山峁间回荡着永恒的叩问——何为忠诚,何谓不朽。
——题记

韩朝义(1929-1947),山西省临猗县临晋镇站西堡村人。1947年2月投身革命,同年11月在延川追击战中壮烈牺牲,年仅18岁。韩家原有兄弟姐妹六人(三子三女),朝义居长,二弟韩朝礼于1952年英年早逝,仅有19岁。因家境贫困,全家生计仅靠父亲韩孝先给地主当长工维系,无奈将三弟与二妹送予他人抚养。
1935年7月,因遭水灾,举家由山东荷泽逃荒来到山西。在那特殊年代里,这个饱经沧桑的革命家庭最终未能延续血脉。韩氏双亲晚年由本村女婿兰满仓尽孝赡养,直至寿终正寝。随着近年最后几位亲属相继离世,站西堡村已无韩姓后人,唯余在延川革命烈士纪念馆里有他的红色印记,见证着这个忠烈之家为革命作出的双重牺牲。
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名字与事迹何其多也——他们大多没有留下详细的战斗记录,没有显赫的战功表彰,甚至没有一张可供后人瞻仰的照片。然而,正是这些“无名之辈”用鲜血和生命,在黄土高原上书写了延安精神最真实的注脚。延安精神从来不是抽象的理论教条,而是由无数像韩朝义这样的普通人用行动铸就的生命哲学。当我们穿越七十余年的历史烟云,回望那场延川追击战,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忠诚信仰、为民初心、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恰如延安精神的四维坐标,永远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一、青春抉择 红色信念的启蒙之光
延川追击战作为西北野战军扭转战局的关键战役,在中国解放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47年11月的这场战争,正值胡宗南部企图夺回延安的战略反扑期。韩朝义所在的第一纵队某部,在彭德怀“以运动战歼灭敌有生力量”的指挥方针下,连续急行军120公里,将国民党整编第76师围困消灭在延川河谷。这场战斗的胜利,为西北战场转入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
1935年7月,因遭水灾,举家由山东荷泽逃荒来到山西。在那特殊年代里,这个饱经沧桑的革命家庭最终未能延续血脉。韩氏双亲晚年由本村女婿兰满仓尽孝赡养,直至寿终正寝。随着近年最后几位亲属相继离世,站西堡村已无韩姓后人,唯余在延川革命烈士纪念馆里有他的红色印记,见证着这个忠烈之家为革命作出的双重牺牲。
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名字与事迹何其多也——他们大多没有留下详细的战斗记录,没有显赫的战功表彰,甚至没有一张可供后人瞻仰的照片。然而,正是这些“无名之辈”用鲜血和生命,在黄土高原上书写了延安精神最真实的注脚。延安精神从来不是抽象的理论教条,而是由无数像韩朝义这样的普通人用行动铸就的生命哲学。当我们穿越七十余年的历史烟云,回望那场延川追击战,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忠诚信仰、为民初心、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恰如延安精神的四维坐标,永远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当解放战争烽火燃烧至黄土高原时,全国这些年轻的生命在“保卫边区、保卫延安”的号召下,无数像韩朝义这样的青年,面对着人生的重大抉择,毅然投身革命的洪流。在安塞县举办的抗大分校里,教员们用树枝作笔、土地当纸,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镌刻进每个青年的心灵。战士们在日记中写道:“听先生讲《为人民服务》,方知人生当有鸿鹄志。”这种朴素而炽热的思想觉醒,正是延安精神在青年群体中生根发芽的生动写照。
延川追击战发生在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当时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决定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在这场力量悬殊的较量中,像韩朝义这样的普通战士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保卫党中央的钢铁长城。历史资料显示,1947年3月开始,陆续到11月下旬,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指挥下以2.6万人的兵力对抗国民党25万多人的进攻。通过运动战、伏击战等战术七战七捷,最终粉碎了敌人的进攻。在这些战斗中,无数战士像韩朝义一样永远长眠在陕北的黄土高坡上。他们或许不懂高深的政治理论,但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跟共产党走,为穷人打天下。这种朴素的忠诚,构成了延安精神最坚实的基础。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最坚强的力量往往来自于最朴素的信念”。在民族存亡的关健时刻,正是这种不加修饰的忠诚,汇聚成了改天换地的磅礴力量。
韩朝义们为何而战?不是为了个人功名,而是为了脚下这片土地和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的千千万万普通百姓。延安精神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中记录了大量感人的细节:“红军战士帮助老乡挑水劈柴,医务人员为百姓免费看病,党的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这些看似微小的日常实践,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政治伦理——革命不是为了夺取权力,而是为了服务人民。韩朝义在延川追击战中冲锋陷阵时,心中装着的必定是家乡父老期待的目光。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对于韩朝义这一代革命者而言,他们认清了旧中国的黑暗与不公,却依然选择用生命去捍卫光明与正义的理想,这种选择本身就是对延安精神最有力的诠释。
二、血火淬炼 精神旗帜的战地飘扬
在血肉横飞的战场上,延安精神展现出强大的实践伟力。突击队冲锋时高唱着《八路军进行曲》杀向敌军,战壕里战士们高喊着“保卫边区、保卫延安”的口号等。这种将个人命运与民族解放相融合的精神境界,正是延安精神在战火中的升华。
延川追击战,是解放区经济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国民党的军事包围与经济封锁使陕甘宁边区物资极度匮乏,战士们常常饿着肚子行军打仗。历史档案记载,当时西北野战军指战员每人每天只有半斤黑豆充饥,冬季许多战士还穿着单衣草鞋,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却创造了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韩朝义从参军到牺牲只有短短数月,想必也经历了这种极端艰苦的考验。延安精神珍贵之处,正在于它在最恶劣环境中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品格即命运”。一个人、一个政党、一支军队的品格,往往在最艰难时刻才真正显现出来。延安时期共产党人住窑洞、吃小米、穿布衣、点油灯的艰苦奋斗作风,不仅是一种生存策略,更是一种价值选择——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共甘苦,为实现理想而甘愿忍受一切艰难。这种精神品格,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韩朝义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延川追击战中,他没能看到新中国的曙光,更无从享受自己用生命换来的和平生活。这种毫无保留的奉献,构成了延安精神最动人的维度。在中国革命的历次战争中,而无名烈士则难以计数。他们如同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甘愿承受痛苦为人类带来火种。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写道:“真正的真理往往存在于看似无意义的牺牲中。”韩朝义和他的战友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民族解放道路上的丰碑,他们的英雄事迹汇聚成了改变国家命运的壮丽诗篇。
三、精神传承 新时代的青春答卷
在韩朝义烈士长眠的延川烈士陵园,每年清明时节总能看到这祥的场景:年轻党员在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少先队员用稚嫩的手笔描红烈士姓名,大学生实践团在展板前记录历史细节。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印证着延安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活力。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回望,韩朝义烈士用生命点亮的青春火炬,依然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熊熊燃烧。从延川战场的血色黎明到星辰大海的壮阔征程,我们会发现延安精神从未远离。从脱贫攻坚战中跋山涉水的基层干部身上、从抗疫前线舍生忘死的医护人员身上、从默默耕耘的教育工作者身上、从抢险救灾的子弟兵和科研工作者身上,我们都能看到延安精神的当代传承。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曾深刻指出:“伟大的精神传统不会消失,它只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新的形式再现。”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发展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更需要弘扬延安精神这一宝贵精神财富。韩朝义没有留下豪言壮语,但他的选择告诉我们: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每一个坚守岗位、尽职尽责的普通人,都是延安精神的传承者;每一份脚踏实地、为国为民的付出,都是对先烈最好的纪念。
延川的山峁上,或许早己寻不见当年战斗的痕迹;韩朝义的名字,或许只在人们记忆深处偶尔被提起。但那种为信仰献身、为人民奋斗的精神血脉,己经融入中国共产党的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延安到延川,从革命战争年代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变的是历史方位,不变的是精神传承。当我们仰望延安宝塔山时,看到的不仅是一段光辉历史,更是一盏指引未来的明灯。它告诉我们,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保持艰苦奋斗的本色;无论取得多大成就,都要牢记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延安精神这面永不褪色的旗帜,正在新时代青年的接续奋斗中,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这或许就是对烈士最好的告慰,也是红色江山代代相传最有力的保证。
作者简介:
王学民,网名博爱,斋号和怡、博爱轩。 大专文化,退休干部。
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家协会会员,山西省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运城市楹联学会会员,临猗县老年书画家协会理事,临猗县诗联学会副主席,临猗县延安精神研究会理事,临猗县三晋文化研究会会员,运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书法家协会顾问,临猗县《古驿樊桥站》主编,著有《樊桥驿站》。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