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党眉清:
1945年农历八月三日,位于黄河岸边的山西省荣河县安昌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迎来了一条新的生命,父母为他取名崔小永。彼时没有人能够料到,这个苦命的孩子,未来会与一位华夏大地上叱咤风云的爱国将军的人生轨迹紧密地连系在一起。
幼年的崔小永历经了许多生活磨难,三岁时生母廉氏不幸早逝,生父崔天恩在黄河里给财主家下船,他和哥哥崔永娃只能依靠姐姐崔淑菊照料。后来,经近门姑母崔淑兰说合,把他过继给膝下无子的族叔崔胜保,改名为崔正来。童年的他意外频发:骨折、坠崖、溺水,每一次都与死神擦肩而过。这些不幸遭遇和经历,让他早早地体会到生活的艰辛,铸就了他坚强的性格。
1965年早春二月,具有高中文化丶20岁的崔正来参军入伍。在兰空司令部机关,他表现出色,参军仅一年时间便加入中国共产党,连续六年被评为“五好战士”,在部队当了文书,经常给报社投稿反映部队生活,不时有作品见报。1971年春,他转业到《西安日报》任记者,开启了新闻生涯。1972年,他就读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担任班党支部书记,与贾平凹丶和谷同班;毕业后留校任教,不久又被要回报社。1981年,他被选调到中央台,先后任记者、主任记者、高级记者,在新闻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发表作品上千万字,先后有一百多篇作品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然而,崔正来心中始终怀揣着一个文学梦,而这个梦的种子,早在他童年时期就已经种下了:1957年4月13日,担任新中国首任水利部长的傅作义在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动工剪彩后,回到与三门峡一河之隔的故乡一一一晋南安昌村省亲。当时还是小学四年级学生丶只有12岁的崔正来,被这位传奇人物所吸引,于是便尾随着傅作义,观察他的言谈举止,听傅作义与乡亲们说东道西丶回忆往事。在此后的半个世纪时间里,崔正来四处搜集傅作义的有关资料。他多次登门拜访傅作义的长女傅冬菊丶长子傅瑞元,探望傅作义原配夫人张金强,走访了许多傅将军的老部下以及与傅作义关系密切的人,奔赴傅作义求学、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如保定军校、涿州、娘子关丶怀柔长城抗战遗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红格尔图丶百灵庙、五原丶临河丶陕坝丶乌加河丶击斃日本皇族后裔一一一水川尹夫中将的乌梁素海,以及傅作义担任华北“剿总”司令时司令部机关所在地一一北京的中南海等地,广泛搜集傅作义的故事。
2010年,在精心准备了半个多世纪后,65岁的崔正来“五十年磨一剑”,开始创作长篇纪实小说《傅作义》。他花费近五年时间,五次增删润色,终于完成了这部120万字的巨著。2015年,在抗战胜利70周年、傅作义诞辰120周年之际,《傅作义》书稿经中央有关部门审核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著名作家贾平凹为该书题写书名,中国作协副主席丶著名文学评论家阎晶明为其作序。
这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从傅作义出生写起,讲述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傅作义出生于山西荣河县安昌村,15岁进入太原陆军小学,次年投身辛亥革命,剪掉辫子,担任起义军学生军排长,还曾试图谋刺窃国大盗袁世凯;20岁考入保定军校步兵科第五期,23岁毕业后在阎锡山的晋绥军中任职,参加了第二次直奉战争,一年内便从团长晋升为师长,成为晋绥军名将。1927年,晋绥军参加北伐,傅作义率部袭取涿州,切断了奉系军阀运输大动脉一一京汉线。面对数倍于己的奉军的九次总攻,涿州城坚如磐石。傅作义以劣势兵力丶坚守孤城近百日,名震华夏,被誉为“守城名将”。
抗日战争时期,傅作义提出“宁作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口号,率部转战18000里,与日伪军作战三百余次。在长城抗战、绥远抗战、忻口战役丶平型关会战、太原守城等大战中,傅作义都是作战中坚丶国家干城。其中“五原大捷”,更是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首次收复失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和士气,因此获得国民政府最高奖章一一青天白日勋章。
抗战胜利后,傅作义不愿意与夕日的友军一一八路军打内战,先后四次请辞解甲归田,未获蒋介石批准,被迫卷入内战。但在平津战役的关键时刻,他毅然率部起义,使古都北京的文物古迹和人民生命财产得以保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怀仁堂,亲自授予傅作义“一级解放勋章”,并任命傅作义为新中国首任水利部长长达二十三年。傅作义先后当选为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和全国政协副主席。
崔正来通过《傅作义》这部长篇纪实小说,把傅作义的一生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们看到了一位有血有肉、充满担当的著名历史人物。他的努力得到了广泛认可。《傅作义》出版后,中央和地方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给予高度评价,读者好评如潮。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评价道:崔正来的写作看似出于乡情崇拜,事实上却并非乡贤文人为自己故乡的名人树碑立传,而是敏感地看到这样一位人物的人格力量,看到他的抉择在历史洪流中的作用,挖掘其行为背后更大的道义力量和担当勇气,使历史的雕像变成有呼吸的生命。人民文学出版社责任编辑认为,《傅作义》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一部长销作品。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抗日民族英雄傅作义将军诞辰130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经过与作者崔正来协商和中央有关部门审批,决定在2025年夏天再版《傅作义》。
除了《傅作义》,崔正来还在作家出版社出版了42万字的长篇小说《黄河滩》,在华夏文学岀版社出版了长篇纪实小说《还血记》。《黄河滩》讲述了二十世纪前半叶黄河岸边的历史故事,贫苦农民黄寒冰和张二愣在时代的洪流中,经历了与土豪劣绅、日伪军的残酷斗争,展现了黄河小北干流沿岸的风土人情和人民群众的坚韧和抗争精神。《还血记》则以主人公丶严重血液病患者郝其军的传奇人生为线索,讲述了他与病魔作斗争,发明复方皂矾丸、肺阻通丸,治愈自己并拯救成千上万名各种血液病患者,最终将价值近十亿元财产无偿捐献给国家的动人故事。
崔正来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尽管工资微薄,他多次为家乡建设捐款,修建村口的牛村桥、兴建安昌小学和南赵作义学校、为村里购买锣鼓和高音喇叭等,他都慷慨解囊。2022年到2023年,为在傅作义故居景区建设傅作义骑马雕像,他以自己和子女、亲友的名义捐款16万3千元,并募集资金70余万元,使傅作义骑马雕像成为傅作义故里的一大景观。年届耄耋的崔正来,还拿出自己近二十年的养老金,在傅作义故居景区,为故乡安昌村兴建了一座古朴典雅的仿古式舞台,为傅作义故居景区由AA级晋升为更高一级的国家风景名胜区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故乡人民提供了一座美丽壮观的文化活动场所。
崔正来,这位从黄河岸边走出来的作家、新闻工作者丶共产党员,用自己的满腔热忱,践行着对文学的热爱、对历史的尊重丶对家乡的深情。他的作品和事迹,如同一座座丰碑,激励着许多人不断前行。
崔正来以笔为炬,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地燃烧着自己,照亮着他人的前行之路。他将生命揉进华夏大地,把理想铸成奉献的丰碑,如蜡烛般默默燃烧,星辉满途。甘为他人做嫁衣的赤诚,早已超越崔正来职业的边界,化作共和国事业中璀璨的星辰,闪耀着无私与担当的光辉,让后来者汲取温暖而坚定的力量。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