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百尺河,是山东省诸城市东北部的一个乡镇。域内的白龙山文化源远流长,内涵极其丰富。本文的作者台见新,是诸城市著名的民俗文化学者,他跋山涉水,深入民间,搜集整理的《白龙山方言俗语》,极大地丰富了当地民俗学文化宝库。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六汪镇与百尺河镇并不接壤,但相距不远,仅不到40公里的路程。两地文化相通,民俗相近,有着相同或十分接近的方言俗语。读者朋友,读完之后,你有何感想?还有没有要补充完善的内容?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共同传播发展这一地区的民俗文化!文章较长,凝心屏气,慢慢品读哦】

台见新
白龙山山水相间,风景优美,土地肥沃,物丰人阜。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人们通过农业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创造了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的白龙山文化。其中,白龙山方言,独具魅力,博大精深,底蕴丰富,是白龙山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深深地影响了全国各地,而且产生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社会现实意义。
白龙山方言包括了生产生活中的俗语、谚语、警句、歇后语、谜语五部分。
一、俗语
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需要进行语言交流,这些言语,只有当地人才能听得懂,因此称为方言俗语。
日常口头用语:孬好的,安阳来,昂,嗯,奇好,刚地好,杠杠地,赶子中罕,了耶了不际了,连没利地,紧趁地,磨噶,拖拉。嗯哼,吆好,安罕,喳喳咕咕,噶古,瓦古,木有,木头,朝巴,拉个呱,饥困,赶木着,赶作宗,芥末声地,不足声,惹蜇人,咯吱人,腌臜人,恶(无)俗人,窝囊人,笑话人。愉作,扎煞,胀饱,犟饱孙,热了盆,作摸,哩哩、啦啦、咧咧,急急、唰唰等。
天气、动植物、人称等常用口语:年头儿(年景),后晌(晚上),傍黑儿(傍晚),夜来(昨天),交九(冬至开始数九),埝儿(地方),天老鼠(流星),雾露(大雾),旮活旯(墙角),坩勾(砂礓),狗奶子(枸杞),萋萋毛(小蓟),布噶(鸽子),扁嘴(鸭子),野雀(喜鹊),土蝎子(蟋蟀),乖乖(蝈蝈儿),叫驴、草驴(公驴、母驴),蛤蟆锅当子(蝌蚪),节柳(鸣蝉),嫚姑子(女孩),小厮(男孩),光棍子(单身汉),老嫲嫲(老太婆),小姑子(妹子),媳子(老婆),小嫚姑(小姑娘),识字班(姑娘),老头子(老汉),大大(叔叔)等。
生产生活方面常用语:阳沟(水道),燎壶(烧水壶),营生(活儿),舞弄(摆弄),朝硬(轻松),拉锄(锄地),开镰(收割),杀秫秫,木毂轮,索头,纤绳,驴吊袢,浑仗蛋,打场,抱碾杆,拦扬,包餶飵,丝挠酱,树楂子,副腿(烟筒)。馇豆腐,抱磨棍,摊煎饼,烧鏊子,拉大锯,做家什,撂粪,打苫子,编席,纺线,织毛衣,割酱,生白醭(长了一层白毛),丝孬了(酸)等。
名称方面常用口语:热尔盖(额头),薄尔盖(膝盖),穷汉岭(小腿骨),家臣子(麻雀),芋圆头子(小鸟),獁虎(狼),咕噜锅,箍辘子,水捞床子,盾厥,折子,蒲坦,墩子,拉风扇,节流鬼,三只手(小偷),起手,打狗子,摘猪子,窑货盆 ,条火匠,土鳖,小犊子,活杂碎,祸害,电驴子,砖胚,药碾子,药引子,麦娥子,巴没架子,叨唠(蟑螂),蚬螗(黄蜂),二日子(阴阳人),嘟噜子,古董,朝巴,挠骨节(毒瘤),鼻听鬼,二流子(流氓),香油果子(油条),扁嘴,勾勾喽(公鸡),夜猫子,穿盘,蒲袜等。
常用动词:瞅乎(偷看)、剜打(指到),握蹉(用手揉),掂量(估量),鼓触(缩头),鼓拥(动弹),打秋千,赶山(赶庙会),扶驴犋,上学屋,夹拿,铺拉(张开),哺咂(用口品尝),扎古(治疗),楔杀你(打杀),嫌吼(批评),抻勾(伸着头),露候(眼瞅着),张量张量,数呱数呱,打个朦胧,捋扎,抠嗤,拿个路头,约摸,母量,心思等。
常用形容词:哄黑哄黑,挣先挣先、齁咸齁咸,噶白蹦俊,蚂蚱眼了,雾雾嚷嚷,睁明睁明,噘人按麻干似的,低煞了,装憨撸人,大野古,死牛丧犟,不甜和人,不帮吋,抻强量,嘚瑟,撸箍小孩,忽儿马趟,颠先,痴迷瞪候眼,卡唠唠滴,耍奸磨滑,二五眼儿,毛三枪,伤天理,天打五雷轰,临清末晚,细米薄糠,泥里踹摔,灰没塌拉眼,不什理你,没霎儿,隔隔,才急忙儿,方古热,一尕尔,偏啦,窜了楂子,麻阳人,恶人毛,胡之狗油,疵毛,一嘱斋,空嗤空嗤,黏黏糊糊,毛毛愣愣,合满户里,麻瞪了山,报了庙了,泥泥拽水,瓢干瓮渴,挖了包糠,扬性,火蹿人,七咬八挣,磨噶磨噶,倒张子不觉两,皮皮撒撒,让服你,摆洋鼻,挺浑实,数呱数呱,呱哒板子,呜得得地,鬼头蛤蟆眼,一窝当块地,扶摇,打牙聊嘴,瞒不当地,不中人,马虎眼,熊头恶脑、老魔羔子,红眼白爪,讨老子,唠力唠叨、戳狗牙、扎煞,兔子腿、狗腿子、舔腚眼门子,不三不四、掏火扒灰,噶乎,且乎,相好等。

二、谚语
谚语是经过人们长期的农业生产生活,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主要表现在四时天气,以及生产生活过程等方面。
(一)、四时天气类
春打五九尾,穷汉伸了腿。
春打六九头,吃穿都不愁。
打了春呴欢气,还有六十天的冷天气。
打了春的雪狗也撵不上。
春雨贵如油。
行下春风,才下秋雨。
春冷有雨,秋热有雨。
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初一棉花,十二瓜,正月十三收芝麻。
正月十六扎水咕咕。
要知小麦成和秕,就看正月二十一。
春争时,夏争晌。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二月二龙抬头。
一百五,上坟添土。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立夏谷子,谷雨瓜,过了小满种芝麻。
麦种黄泉谷露糠,豆子种在地浮上。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二月里寒食老了菜,三月寒食没地卖。
三月初一雁门开,大雁走了小燕来。
三月三过神仙。
三集蒜薹,两集蒜。
四月八,麦芒扎煞。
早豆晚豆,四月十六。
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袄送。
哈蛤蟆打哇哇,还有六十天吃餶飵。
五月冷,一棵豆子打一捧。
大旱三年,忘不了五月十三。
六月六,看谷秀。
云彩接太阳,明日又一场。
月亮烤火没处躲。
星月儿密,待不了三二日。
雷雨三下响,不下也打咣当。
六月里,北风当日弯,不刮北风不下雨,不刮北风不晴天。
六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
热在三伏,冷在三九。
雹子不打国老地。
秋不秋,六月二十头。
立了秋,那里打雷下雨那里收。
七月初一鬼门开,七月十四鬼出来。
立秋十八日割老闷谷子。
早蛙阴,晚蛙晴。
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初七阴,初八晴,初九(织女)回来刷油瓶。
旱了东风不下雨,涝了西风不晴天。
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太平。
七月八月地如筛,九月十月水上来。
种地不施粪,等于瞎胡混。
白露麦,不施粪,越长越有劲。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醭土拱,吃单饼,待要吃饽饽,泥里拖拖。
麦怕胎里旱,人怕老来穷。
玉米去了头,力气大如牛。
三春不然一秋忙。
豆子开花,拿鱼摸虾。
七月底,八月半,蚊子嘴,金刚钻。
八月初一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隔月性,不是死,就是生。
月亮带风圈,一连刮三天。
重阳无雨,一冬晴。
秋风飒飒叶儿黄,孩子哭了找他娘。
十月霜,粮满仓。
数九隆冬,滴水成冰。
大雪不封地,待不了三二日。
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二)、生产生活类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
大河有水,小河里满。
肥水不流外人田。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一种二锄三粪水。
一种二不收,三翻到了秋。
一亩园,十亩田。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夏季庄稼不过响。
蚕老一时,麦老一晌。
黄丹吃饼,黑丹不打种。
猪五羊六猫三狗四。
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三分病,七分养。
难过的日子,好过的年。
山难改,性难移。
雹子不打国老地。
不打不相识,三句大爷,不如一耳子。
事要多知,话要少说。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
孩子看着自己的好,庄稼看着人家的好。
不读哪家书,不识哪家字。
撇了肚子向脊梁。
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强中自有强中手。
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碗外里找饭吃。
天上不会掉馅饼。
无功不受禄。
穷无根来富没苗。
兔子不吃窝边草。
心急吃不得热豆腐。
儿不孝孙来报。
财大气粗。
子系中山狼,得志就猖狂。
唾沫星子淹死人。
过河拆桥,不留后路。
卸磨杀驴。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烂泥巴扶不上墙。
外面拾页板,家里丢扇门。
车到山前必有路。
富人没力气,穷人没志气。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螳臂挡车,自不量力。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三、警句
警句是人们生活中总结、提炼出来的语言艺术结晶,不仅朗朗上口,而且富有哲理,起到了警示、教育的巨大作用。
一拃不如四指近。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打断骨头连着筋。
为朋友两肋插刀。
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一个朋友一条路,一个冤家一堵墙。
一鸟进林,压住百鸟之声。
不打不相识。
冤家宜解不宜结。
看殡不怕殡大。
踏着河嘊看水涨。
一辈亲,二辈表,三辈就拉倒。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人情薄如纸。
四时春作首,百事孝为先。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人心齐,泰山移。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看了麻衣相,逢人乱打量。
吃不了兜着走。
靠山山倒,靠人人倒,依着墙倒,依着庙跑。
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
吃了五行,坏了心肠。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说人呱,不办人事。
一岁不成驴,到老是驴驹子。
心中无闲事,不怕鬼叫门。
恨铁不成钢。
勤扫天井,懒赶集。
燕子不进愁人家。
穿衣吃饭量家当。
敲锣卖糖,各干一行。
小鸡不尿尿,各有各的道。
吃着碗里的,瞅着锅里的。
人心不足蛇吞象。
吃不穷,喝不穷,数算不到就受穷。
闲吃萝卜辣操心。
好汉子不什做,赖汉子做不了。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有智不在年高,无智枉活百岁。
肚子里没谱打不得锣鼓。
巧妇难做无米之炊。
饥里帮一口,强起饱里帮一斗。
升米恩,斗米仇。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兔子不吃窝边草,好儿不吃分家饭。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虎落平阳被犬欺,落时凤凰不如鸡。
人在时里,鳖在泥里。
没有金刚钻,不敢揽瓷器活!
庄户人家三件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家有黄金邻有称。
家有隔夜粮,不当孩子王。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小两口打仗不记仇,天上下雨地上流。
干不死的葱,饿不死的僧。
穷人的孩子,洼地的蛙子。
画人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不怕贼守着,就怕贼瞅着。
不信直中直,要防人不仁。
宁可得罪君子,也不得罪小人。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人心隔肚皮,做事两不知。
大米干饭喂饱狗,回过头来咬一口。
外甥是门前的狗,吃饱了就走。
翻脸猴子,变脸狗,麻脸不认人。
马王爷三只眼。
会哨的鸟儿不长肉。
糊涂官打煞衙役。
话多必失,祸从口出。
不说话人家能拿你当哑巴!
有钱能使鬼推磨。
孟德曹操(孟子的品行,曹大家的节操)
曹操家不要,董卓家撵出来。
十分精神使七分,留下三分给子孙。
朋友妻不可欺。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
一日不死巴活计。
是骡子是马子拉出来溜溜。
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
修桥补路活该死,杀人放火积阴功。
巧嘴说不过潼关去。
狗不嫌家贫,孩不嫌娘丑。
大人说话如笔抹墨。
浪子回头金不换。
话不投机半句多。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跟着五儿鬼,学个马六神。
关门打狗,瓮中捉鳖。
打掉牙往肚子里咽。
能干的不如会说的,会说的不如会贴的。
好人不长寿,祸害万万年。
少年夫妻老来伴。
家有长子,国有大臣。
无规矩不成方圆。
照着葫芦画瓢。
冤有头债有主。
杀人不过头点地。
吃饱了充的。
猴子带帽学人形。
兔子能驾辕,还要骡马干啥?
没吃死羊肉,没见活羊噶扎。
人老奸,马老滑,兔子老了不好拿。
买盐的老婆喝淡汤,编席的老婆炕溜光。
多行不义必自毙。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艺高人胆大。
十斗八簸箕,到老是过的。
仰脸老婆低头汉,到老都不善。
好狗不挡道。
井水不犯河水。
手打鼻子面前过。
灰里逼出火来。
一拳难敌双手,猛虎难敌群狼。
虎毒不食子。
不到黄河心不死。
不撞南墙不回头。
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天上下雨地上滑,各人跌倒自己爬。
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
水火无情人有情。
不行风雨,那来风霜。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好话说三遍,狗也不爱听。
人善有人欺,马善有人骑。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心里没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叫门。
一不做二不休,但非做了就不害羞。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穷人没志气,富人没力气。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泰山不是垒的,牛逼不是吹的。
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发。
人走运,马走膘,兔子低了遭老雕。
千买卖万买卖,不如庄户地里翻土块。
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四、歇后语
歇后语,只说出前一句,后面的内容,让人体会玩味,虽然不明着说出,却让对方心知肚明,具有启发开导的作用。
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
高射炮打蚊子——小题大作。
黄鼠狼进宅——没安好心。
夜猫子进宅——来者不善。
猪八戒照镜子——自找难堪。
外甥打灯笼——照旧。
大闺女绣荷包——一曲一曲的。
木匠打老婆——有尺寸的。
狗咬耗子——多管闲事。
秤砣腌咸菜——一言不赞。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黄土地的蝼蛄——黑土地里拱不得。
张飞背着个黑孩子——分谁干的。
鼻孔里插大葱——装大象。
鼻尖挂炊具——耍嘴皮。
飞机上挂暖水瓶——高水平。
秋后的蚂蚱——蹦跶不几天了。
兔子尾巴——二指长。
老鸹落在猪腚上——一个更比一个黑。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扛着竹竿走路——武艺通天。
小巷里抬木头——直来直去。
狗咬耗子——多管闲事。
井底蛤蟆——没见回天。
铁匠挑炉——散伙。
箍辘子钢铡——扎煞不开。
霜打茄子——焉了。
炕头栽花——热了盆。
窗户櫺子吹喇叭——名声在外。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公安局长打他爹——公事公办。
死人口里倒白饭——没门。
老鼠拖木掀——大头在后边。
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
偷鸡不成蚀把米——不上算。
二姑娘肿脊梁——难看在后面。
沙窝的毛驴——蹦跶不际。
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碟子里扎猛——不知深浅。
茶壶打了肚——光剩下嘴了。
爎壶煮水饺——肚里有倒不出来。
老鼠哭猫——假慈悲。
老虎屁股——摸不得。
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
黄鼠狼子放屁——疵了毛。
苍蝇拉屎——有点。
厕所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
梢瓜打驴——去了一半。
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做梦娶媳子——想得美。
腾车郎拉磨——只知腾云驾雾,不知死在眼前。
西北风刮棘藜——连讽带刺。
鳞刀鱼戴眼镜——假装海先生。
戏台底下落泪——替古人担忧。
枕着曲睡觉——想穿了。
门后放急急急——等不滴了。
买个蓑衣到披着——下作。
披着蓑衣拄着棍——上心起来是一阵。
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骑着驴要饭——各人有。
骑着毛驴看唱本——走着瞧。
西瓜掉了油篓里——滑蛋一个。
讨老子敲瓢——穷欢乐。
屋山上的家臣子——听过大动动。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耍藏掖的跪下了——死了猴子砸了锣。
腰里揣着布鸽——呜呜地。
一个铜板做了副眼镜——睁眼看着钱了。
锅腰子上山——步步紧。
锅后里贴灶马——侯着。
光着腚闯门子——找事。
腰里揣着半副牌——爱和谁和谁来。
瞎子点灯——白费蜡。
四十里路看雾样子——分出公母。
卖粘粥的死了盆里——犟死的。
猪八戒打败仗——倒抓一耙。
四十里路不换肩——抬杠。
小巷里抬木头——直来来去。
狗爪子漫墙——净道道。
老嫲嫲抱小孩——做过的营生。
灶王爷爷上西天——有几说几。
属麦根子垛的——净心眼。
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近视眼戴眼镜——把事看短了。
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
曹州府饮驴——伸嘴算一个。

五、谜语
哑谜在民间又叫猜麦儿、猜闷儿,既形象,又有趣,还非常深奥,它包罗万象,主要集中在猜字谜,猜物谜和打哑谜三个方面,古代正月十五元宵节,都有灯会展,赏灯猜谜,形成了猜谜语的风俗。
(一)猜字谜
灭火。打一字(一)
欲抛手远力乏。打一字(九)
多的一半。打一字(夕)
半月。打一字(胖)
身比天高。打一字(夫)
二木不成林。答一字。(相)
日月一齐来,不作明字猜。打一字。(胆)
一寸佳人。打一字(夺)
一个日本鬼,举着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滴了四滴血。打一字。(照)
一点一撇,两个王子把跌。打一字。(班)
一个字,十二个点。打一字。(斗)
三人同日去观花。打一字。(春)
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个黑葡萄。打一字(眼)
一口吃掉牛尾巴。打一个字 (告)
一口咬定。打一字 (交)
一斗米。打一个字(料)
一字十三点,难在如何点。打一字(汁)
一家有七口,种了一亩田,自己吃不够,还养一条狗 打一字(繁体字“兽”)
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南洋有个人,只有一寸长 打一字(府)
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两个小木匠,坐在石头上。打一字(磨)
一点一撇长,针钩钓鱼,钓着四个小鳖。打一字(繁体字“为”)
半边店子去赶集。打一字(占)
一个人他姓王,腰里掖着两块糖。打一字(金)
一个字真难猜,九横六竖排出来。会猜闷儿的得三个月,不会闷儿的得三春,有人去问孔子,孔子猜了三日。打一字(晶)
一点一撇长,一撇到南洋,梯子顶着梁,大口无下颌,小口里边藏。打一字(高)
力大冲破天,十女腰中有横山,八王坐在我头顶,千里姻缘一线穿。打四个字(夫妻义重)
(二)猜物谜
铜锤铁把,谁猜方给你做个小褂。打一水果名(梨)
一个小黑人,走一步,打一锤。打一物(纸道子)
红公鸡,绿尾巴,一头扎在地底下。打一蔬菜(红萝卜)
有根不落地,有叶不开花,都说他是菜,菜园不种它。打一菜名(豆芽)
红姑娘坐高楼,来了风,就点头。打一作物(高粱)
一棵小树不大高,上面长着扎人刀。打一作物名(大豆)
白房子,黑帐子,里面盛着红胖子。打一作物名(花生)
麻布袍,白布里,深红针扎,白镶腿。打一物(花生)
空空树,扁扁梁,野雀下蛋土里藏。打一作物(花生)
小时候青,老来时黄,石头碌碡、把棍子来脱扬。打一作物(谷子)
棘子里棘子外,里面盛着金黄寨,又好吃,又好卖,就是不好腌咸菜。打一果实(栗子)
兄弟七八个,围着柱子坐,大家一分手,衣服就撕破。打一蔬菜(大蒜)
二小,二小,头上长草。打一蔬菜(大蒜)
紫色树,紫色花,开了紫色结紫果,紫果熟了装芝麻。打一蔬菜(茄子)
哥俩一般高,见面就摔跤。打一物。(筷子)
姊妹俩一般高,悬在半空来回摇,去时唱着戏,回来掉眼泪。打一物(水桶)
一个小人不大高,腰上扎着红扎腰,吆喝一声就跑了。打一物(爆竹)
四愣头,扁扁嘴,腰里长眼,眼里长腿。打一物(斧头)
弟兄四个,把眼闭着,干点营生,找人替着。打一场上用具(桨齿子)
有个好朋友,天天跟你走。打一物(影子)
一个东西,大不点,浑身上下净心眼。打一物。(顶针)
咕咕猴,咕咕猴,鼻子大起头。打一物(缝衣针)
一个虎,一个豹,一个蹲着,一个跳。打一农具(铡)
古怪古怪真古怪,肠子长在肚皮外。答一物(辘轳)
斑鸠吃绒毛,拉豌豆。打一物。(压种花机)
南阳诸葛亮,独坐中军帐,摆下八卦阵,专抓飞来将。打一动物(蜘蛛)
纠纠屋,纠纠房,纠纠杈㧃,纠纠梁,纠纠褥子,纠纠被,一个纠纠在里面困。打一动物(蜗牛)
千疙瘩,万疙瘩,阴天下雨用着它。打一物(蓑衣)
奇巧高,奇巧高,站着不如坐着高。打一动物(狗)
左一片,右一片,隔着山头看不见。打一器官(耳朵)
上山直直勾,下山滚气流,摇头打梆梆,洗脸不洗头。
打四个动物名(蛇,刺猬、驴、猫)
两头尖尖长得丑,耳目手脚都没有,整天生活在地下,下雨阴天才露头。打一动物(蚯蚓)
一匹大马,四个大爪,口里吞人,肚子里说话。打一物(房屋)
天上弯啦腰,地上吃不饱,湾里来打鱼,炕上念佛珠。打一物(月牙、鸡、鸭、猫)
一条腿的腾格腾,两条腿的会打鸣,三条腿的盘大垛,四条腿的会拉磨。打一物(伞、鸡、鏊子、驴)
咕咚咕咚,针扎无缝。打一物(水)
刘备张飞美关公,兄弟三人一马奔古城。打一乐器(三弦)
从南来了个黑大汉,光推车子不用袢。打一动物(屎壳郎)
沟里走,沟里溜,光长骨头,不长肉。打一物(冰)
沟里走,沟里溜,长得白皮黑肉。打一物(乌梅)
黑牛耕,黄牛耙,犁子底下是什么?打一物(铲头)
皇帝娘娘坐高楼,来了风就乱点头。打一植物(向日葵)
一家分两院,两院子孙多,上院多的倒比下院少的少,下院少的倒比上多得多。打一学习用具(算盘)
远看是只鞋,近看土里埋。打一物(棺材)
哈巴狗,顺墙走,走一步,咬一口。打一物(剪刀)
一母所生五六人,各人各走自己的门,若是有一个走错了,叫人家看见笑话一群。打一物(扣子)
东边有头牛,西边有头牛,到了黑天就碰头。打一物(门关)
刮东风,刮西风,屋檐底下长大葱。大葱没有皮,吃起来脆生生。打一自然现象(冰凌儿)
梧桐树,梧桐高,梧桐树上抱野雀,光长翅,不长毛。打一物(蝉)
圆圆头,扁扁腰,尾巴翘得跟天高。打一物(屋)
里边圆,外边方, 这个闷儿你猜不方?打一物(锅台)
外边圆,里面方,这个闷儿你还猜不方?打一物(小铜钱)
窗户外边一棵菜,也好吃,也好卖,就是不好腌咸菜。打一植物(黄烟)
紫金树,紫金花,紫金树上长喇叭,喇叭大了长葫芦,葫芦大了又开花。打一植物(棉花)
平地一口坟,竹耙往上拎,神仙搬了山涧里,一官二衙门。打本地四地名(巴山、西沟、逄戈庄、水西)
天圆圆,地四方,一个小兵发杆枪。打生活用具(饼、面板、擀面杖)
四四方方一座城,里面盛着兵马营,两个王子争天下,不知道那个输来那个赢。打一娱乐名(象棋)
四四方方一座城,里面坐个女花容。打一物(花轿)
远看是座山,近看扁担山,老婆压汉子,倒找二百钱。打一物(花轿)
两头不踏地,中间挽个攥,让你猜三日。打一物(花轿)
(三)、猜哑谜
古代有一商店老板,为了吸引顾客,在商店最显眼处,用玉石雕刻了一个十分精美的佳人,写着“一寸佳人”,并放话说,谁解得其意,就马上拿走,众人百思不得其解。一日,一书生进店,立即写了一个字,就把佳人拿走了,老板只是会心一笑,你知道这哑谜谜底是什么字?(繁体字,夺)
一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某市有人摆出一座假山,假山脚下放着一只雕塑小老虎,此哑谜难倒了众人,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来了一个小孩,小孩拿起老虎就跑,众人就追,小孩突然跑回来把老虎扔进假山里,主人笑了,说:“此哑谜被小孩打破了”。你知道谜底是什么呢?(调虎离山、放虎归山)
古代有一年中秋佳节,某太守与民同乐,忽然心血来潮,名人摆出一个白色茶盘子,里面放上一青萝卜,众人不解其意,都纳闷了,这是为何?突然来了一书生,提笔写了一行字,端起盘子就笑着走了,太守一看哈哈大笑,你知道书生写的是什么呢?(白玉盘里一青螺。)
从前有一个书生,过年晚上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县官为了与民同乐,都有春节夜里观看对联的习俗,且说这一年大年晚上,县太爷在衙役陪同下,路过这家人家门口,只见大门山贴的是,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却没有横批。县太爷一愣,立即明白了,马上派人送来了米面、猪肉。你知道横批是什么呢?(缺衣少食)
民国时期,有一年的正月十五,县太爷为了与民同乐,要求所有商铺,晚上不仅家家门前挂灯笼,而且要求出一个谜语。且说,这天为晚上,整座县城大街小巷灯火辉煌。有一个面食老板绞尽脑汁,做了一个哑谜,只见他摆出一个案板,案板上依次放着一把壶酒,一个酒盅,一把小刀,一个小面人,然后放上一串铜钱。众人不解其意,纷纷围观,始终没有打破哑谜。正当大伙议论纷纷之际,从南来了一个赌钱鬼,走到面前,伸手拿起酒壶,倒了一杯酒,一仰脖“咕咚”一口喝了,又拿起小刀,一下子将小面人削了一刀,顺手抓起一串铜钱,扬长而去,大家面面相觑,老板却抚掌大笑,众人都不解其意,问老板何意?老板说:“他已经打破哑谜了!”聪明的你知道谜底吗?(喝酒行凶,图财害命)
总之,白龙山方言来源于现实农业生产和生活,又高于生活,既博大精深,又韵味无限。它隐藏于民间,大浪淘沙,不断发展和丰富,有着时分广阔的发展空间,以上内容,仅仅是冰山一角,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共同挖掘,让白龙山方言这一奇葩,光照千里,芬芳世界!
(2021年10月1日写于台家大村工作室)

作者简介
台见新,男,字政舜,号龙溪居士,笔名入云龙,生于1960年6月,诸城市百尺河镇人。2006 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各种报刊发表文章40多篇,主要从事非遗项目“东路大鼓”研究和民间文学创作。多年来,他考察了诸城市许多村庄的风土民情,对当地民俗有深入地研究。是山东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诸城市著名的民俗文化学者。

台见新



(本栏目编者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人,退休干部。曾任诸城市枳沟镇党委副书记、诸城市水利水产局副局长等职。参与编纂《诸城县教育志》,主持编纂《诸城市水利志》。著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实《传承之路》、史料性著作《六汪村庄》,参与编纂《六汪人物》。现任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六汪镇志》编辑、六汪乡村记忆丛书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