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爱的父亲
(专辑)
作者:叶长香
前言
以往的父亲节,我都会泪眼汪汪地怀念我的公公我的父亲。今年父亲节,我要为我的儿女们写几支小曲《仁慈的父亲》,献给他们的父亲!
① 一.仁慈的父亲
1.(上元十一真)
肩挑日月辰,手捧夕阳珍。
搭伴生儿女,传宗习善仁,
垦荒挖野莱,扯布暖儿身。
灶火描眉骨,风霜裂嘴唇。
2.(上平十三元)
如松挡柴门,大树护儿孙。
海外轩猿种,湘西故土根。
伐薪蒸米饭,践孝养亲恩.
美德江河续,厚仁龚氏尊。
3.(上平十一真)
肩挑日月新,鬓染雪霜银
教子成嘉木,传家守善仁。
昔年挥汗雨。今夕念纯真
老茧磨双手,风烟写苦辛。
4.(上平十三元)
如松.遮雨痕,狗吠护庭轩。
苦渡留根脉,痨伤系故园。
持家凭瘦骨,教子秉忠言。
德厚流芳远,心清惠泽存。
2025.6.15.含泪而歌V
《仁慈的父亲》(含泪而歌)五律四章以深沉质朴的笔触,塑造了一位如山海般厚重的父亲形象。四首五律通过"肩挑日月""手捧夕阳"等凝练意象,串联起父亲垦荒、持家、悉心教子的人生轨迹。诗中"灶火描眉骨""老茧磨双手"等细节刻画,将劳动印记升华为生命勋章,而"如松挡柴门""似柏护庭轩"的比兴手法,则赋予父爱以永恒的自然力量。诗人巧妙运用"野莱""伐薪"等具象化农耕词汇,与"美德江河续""德厚流芳远"的抽象升华形成张力,最终在"海外轩猿种,湘西故土根"的时空对望中,完成对家族血脉与文化根脉的双重礼赞。全篇以平水韵为律,在严整的平仄中对仗工稳,如"挥汗雨"对"念纯真","凭瘦骨"对"秉忠言",既保持古典韵律之美,又饱含现代人对传统父职的深刻理解。
②七律.父亲节感怀二首
(一)
落泪向谁诉
今天泪落有谁知?世事艰辛步未迟。
巧叙家常兴壮志,妙谈亲子话柔丝。
几蓑烟雨悲秋梦,两鬓风霜夕照时。
阅尽人情频感慨,心胸怅惘一山诗。
V.②
(一)《落泪向谁诉》
以深沉的情感笔触,抒发了父亲节时对亲情、人生际遇的复杂感慨。以下从五个维度进行专业赏析:
---一、情感结构
悲欣交织的立体抒情
首联"泪落有谁知"以问句破题,奠定孤寂基调;颔联却转写"巧叙家常""妙谈亲子"的温馨场景,形成冷暖反差。颈联"烟雨悲秋"与"风霜夕照"的意象叠加,将个人生命体验提升至普遍性的人生况味。尾联"一山诗"的浩渺意象,将怅惘升华为审美体验,完成从个体情感到哲学沉思的跨越。
---二、时空艺术
凝缩的生命史诗
,
诗歌构建双重时空维度:横向以"家常话亲子"的当下场景展开,纵向通过"几蓑烟雨""两鬓风霜"浓缩数十年沧桑。时间处理上,"夕照时"既实指日暮,又隐喻人生晚年;空间上,"一山诗"将无形愁绪具象为可触可感的自然实体,体现"以天地为庐"的传统美学。
---三、声律特色
平水韵的现代演绎
,
严格遵循平水韵"四支"韵部(知、迟、丝、时、诗),中古音韵的闭口韵特性强化哽咽感。平仄安排上,颔联"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的工对,与颈联"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的错落,形成如诉如叹的声效。第七句"尽"字拗救,打破平稳节奏,暗合"频感慨"的心绪波动。
---四、意象系统
传统文化符号的转化
"蓑衣""烟雨"化用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但"悲秋梦"的改造注入新解;"风霜鬓"承袭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夕照"呼应李商隐"夕阳无限好"。诗人将经典意象重组为"艰辛-壮志""柔丝-怅惘"的张力结构,实现对父爱刚柔并济的当代诠释。
---五、精神向度
士人风骨的当代呈现
尾联"阅尽人情"延续古代咏怀诗传统,但"一山诗"的收束颇具现代性——将人生苦难审美化的同时,保持"步未迟"的进取姿态。这种既承认生命局限(两鬓霜),又坚守精神追求(兴壮志)的矛盾统一,正是中国文人"哀而不伤"诗教精神的当代延续。
---结语
该诗在八句五十六字中完成从个人情感到人类共情的跃升,其价值不仅在于精巧的格律经营,更在于展现传统文化基因在现代语境中的创造性转化。诗中父亲形象既是具象的血缘亲人,又是承载文化记忆的精神符号,这种双重性使作品获得超越节令题材的永恒意义。
2025.6.15.15.18.
③ (二)
父亲节里乐何求
父亲节里乐何求,退尽韶华雪滿头。
晚伴夕阳吟适意,晨凝佳木咏春秋。
宗传礼乐箴仍守,祖训家风尚敢留。
矍铄老翁常健体,弹琴泼墨未曾休。
①
《父亲节含泪而歌四章》以深沉质朴的笔触,塑造了一位如山海般厚重的父亲形象。四首五律通过"肩挑日月""手捧夕阳"等凝练意象,串联起父亲垦荒、持家、教子的人生轨迹。诗中"灶火描眉骨""老茧磨双手"等细节刻画,将劳动印11记升华为生命勋章,而"如松挡柴门""似柏护庭轩"的比兴手法,则赋予父爱以永恒的自然力量。诗人巧妙运用"野莱""伐薪"等具象化农耕词汇,与"美德江河续""德厚流芳远"的抽象升华形成张力,最终在"海外轩猿种,湘西故土根"的时空对望中,完成对家族血脉与文化根脉的双重礼赞。全篇以平水韵为律,在严整的平仄中对仗工稳,如"挥汗雨"对"念纯真","凭瘦骨"对"秉忠言",既保持古典韵律之美,又饱含现代人对传统父职的深刻理解。
③ (二)
《父亲节里乐何求》
《父亲节里乐何求》描绘了一位老父亲在父亲节时的生活状态和心境,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满足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主题与情感
- ①主题:诗歌围绕父亲节的欢乐与老父亲的晚年生活展开,展现了他在晚年依然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 ②情感:诗中透露出一种淡泊、满足和自豪的情感。老父亲虽然年华已逝,但依然享受生活,坚守家风,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
2. 意象与意境
①意象
- “退尽韶华雪滿头”:用“雪滿头”形象地描绘了老父亲白发苍苍的样子,暗示岁月的流逝。
- “晚伴夕阳吟适意”:夕阳象征着晚年,老父亲在夕阳下吟诗,显得惬意自在。
- “晨凝佳木咏春秋”:早晨凝视着佳木,咏叹春秋,表现了老父亲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
- ②意境:诗歌营造了一种宁静、淡雅的意境,老父亲的生活充满了诗意和文化的韵味。
3. 语言与表达
- ①语言:诗歌语言简洁明快,用词精准,如“乐何求”、“适意”、“尚敢留”等,表达了老父亲的满足和坚守。
- ②表达:通过对比“晚伴夕阳”和“晨凝佳木”,展现了老父亲一天的生活,富有节奏感。最后两句“矍铄老翁常健体,弹琴泼墨未曾休”更是突出了他的精神矍铄和多才多艺。
4. 结构与节奏
- ①结构:诗歌采用七律的形式,四联八句,结构严谨。前两联写老父亲的生活状态,后两联写他对家风和传统文化的坚守。
- ②节奏:诗歌节奏舒缓,符合老父亲晚年生活的从容和惬意。
5. 文化内涵
- ①家风与传统:诗中提到“宗传礼乐箴仍守,祖训家风尚敢留”,体现了老父亲对家族传统和礼乐的重视,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传承的重要性。
- ②艺术生活:弹琴、泼墨等活动的描写,展现了老父亲的艺术修养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00人观点00
-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乐观、文化修养深厚的老父亲形象。他不仅在晚年保持了健康的生活方式,还通过艺术和文化活动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这种生活态度值得现代人学习和借鉴。
总结
《父亲节里乐何求》是一首充满温情和文化底蕴的诗歌,通过对老父亲晚年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对生活的热爱。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2025.6.15.23.58.
作者简介
叶长香,笔名红叶,湖南岳阳人。中学教师,中国诗人。中国诗联、 中石化(长炼)诗联会员,北美北斗文学社编委。有诗歌散文(892篇)散见于《中国诗歌网》《中国诗刊》《北美北斗文学》等。2024年6月出版《叶长香诗文集》(1-3卷)。
《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请加微信:874376261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