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父
—— 纪念爱我和我爱的父亲
作者:林慧
今天,是父亲病逝四周年。父亲离别的这几年,一直想写点东西作为纪念,可每每动笔,眼泪便潸然而下,悲怆着不知从何写起。可能因为父亲给我的关怀和爱太多太多,怎样写都不能完全表达父爱的深沉与厚重吧。但,父亲一直都在,每每静夜,父亲的一切都在眼前,音容,身影,以及和他一起生活的每一次经历……
父亲一生倔强谨慎,精打细算而又勤劳节俭,这与他生活经历和社会变革有关。在新旧两种社会制度交替当中,父亲都能以德服众,以正立身,以勤立家,以自己的特长服务社会,在家中有绝对的权威,在村中得到群众广泛的认可和尊重。
一
父亲一直是我们家中的脊樑。年少的父亲本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和幸福的家庭。那时的祖父为民国政府职员,祖母持家有道,家业殷实。但祖父却命运多舛,广州读完高中,投身黄埔军校后因身体不适而回地方任职,最终因病英年早逝,年仅37岁。少年丧父,学业中断,家庭重担落在父亲这个长子肩上。那时父亲弟妹四人,弟妹尚小,所有的田间劳作,家长里短,圩支日用,全靠父亲打理支持,生活的重担过早地磨练多了父亲性格,从而一生长耕不辍,勤劳而节俭,精算而慎行,都因一大家庭生活不易。因为解放前祖父在政府就职,解放后,家里家庭成份虽为下中农,父亲处事也处处小心,不与人争,村中大小事务积极参与又克己奉公。
从记事起,父亲已到中年。那时为集体生产生活方式,父亲因打得一手好算盘,为人谨慎公正,兼任大队会计和生产队会计职务。而且,父亲是生产队中为数不多的几位犁把式和耙把式,队中养牛四头,家中常年抓签领养,父亲便常兼自家牛的犁耙使度。其他农活,父亲也样样精通,各自内行,所以父亲一直领着生产队中的最高工分,其兼任的职务,也多挣工分一份,那时我们兄妹多,兄长又多读书上学,劳力较少,每年“超支”,父亲的兼职能减轻家中一部分负担。
及至晚年,父亲依旧农耕不辍。三中全会后,实行分田包产,几位兄长,或外出务工,或异地经商,家里责任田的耕作便落在父亲和几位大嫂的身上,直至后来分家,几位兄长的责任田也都由老父亲主犁主耙,施肥排灌。
父亲农耕出色,理财更是好手。分家之前,几位大哥务工经商的收入,全部交由父亲作家庭开销,那时虽然收入不高,但父亲利用手中积蓄,精打细算,从七十到九十年代二十年间,带领我们兄弟,购煤添柴,打砖烧瓦,填地固基,陆续建起了砖瓦楼房四座,分家时兄长们都能有舒适安乐的住所。
二
父亲是严父更是我的启蒙老师。自我七岁时,家中居住挤拥,便跟父亲一同住在三间泥房的东房,西房为牛栏,中间是柴房。那是一段快乐的时光。每天晚上,吃完饭,便跟随父亲到产队长汗福伯家门前,此时已不约而同地聚集了众多的叔叔伯伯,大家都在等待父亲的“开讲”。父亲虽高小学历,但是个勤学之人,不但打得一手好算盘,而且讲得很多好故事《,说唐》,《三国演义》,《封神榜》……这些文学知识和历史故事最早便是从父亲的讲故中学得的,父亲可以说是我文学的启蒙和第一个老师。象“薛仁贵身高八尺,力大无穷,可吃米饭一桶,肩可挑起石头两谷部,单臂独举石狮如举重若轻,使双天画戟有挡万军之勇”,“姜太公垂钓于渭水,钓直无饵,却有鱼咬而得,这叫愿者上钩”,这样的精采片断还记忆犹新。"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一成语也是在父亲的讲故中学得的。父亲有时也会卖弄些关子,每每讲到精采之处,也会象一些说书人一样来一句,"欲知后事如何,明晚分解",害得我们耳朵痒痒的又得等待下一天。父亲每天晚上讲故事,使我对历史和文学产生了好奇和向往,因而在读书识字后,就偷偷翻看父亲放在床头上那个一米高低,三尺见方木柜子里的古书,其中的一部木刻版《全像三国演义》令我爱不释手。我偷拿出来,从此喜欢以各种借口承搅放牛的活,但也因为把牛放到岭上全心观看《三国演义》而屡次把牛看丢,害得天黑了还要全家出动找牛。有次牛再丢后,父亲忍无可忍,用绳子把我吊起来痛打了一顿,由此才长了记性。
一生事农的父亲,却懂得读书识字的重要,这里既有根植祖上重读厚耕的影响,也体现父亲的开明与崇学。集体生产时期,尽管家中每年超支,父亲都坚持让大哥们上学,文革前,大哥是村中唯一考上重点大学的大学生。二哥读书聪明过人,可惜因文革高考中断错过了机会。除三哥体谅家中困难而辍学务农外,我和四哥五哥都能如愿读到高中毕业。我读高中时,正赶上恢复高考的第二年。记得八零年高中毕业参加高考,高考那天早上,朦胧中听到了火房有声响,以为母亲在为我做早饭,随后,是父亲叫起床的声音,我起来一看,是父亲在张罗早饭。一生没煮过饭的父亲,为了我的高考,亲自为儿子煮饭,多年后才明白,那是一顿寄托父亲希望的饭,父亲是想用他的关爱,送给儿子的一个美好前程。饭是用瓦煲煲的,菜也简单,一碟干小虾炒罗卜丝,两个荷包蛋,但那是我一生中吃过最香的饭。吃完早饭,父亲果断地推出家中那部轻易不肯使用的双通凤凰单车(之前一直不肯让我骑过的),把我送到村口,一再叮嘱:“小心骑,慢慢骑","考个好成绩,将来象你大哥一样吃自在饭。”可惜那年我没能考上。因为第一年考不上,我跟自己赌气,不肯去补习,想去参军,可又因体检不合格不能如愿。八二年三月,看着我虽在生产队上工而又心不在焉,父亲看出我的心思,便语重心长地跟我说,想去考,就去复读,还有三个多月,家里不在乎你一天三分九的工分,考不上也了却心愿。那年,我调整了心态,了解到自己历史文学的特长,也因为数学基础好,报考文科。同样是一连三天,吃着父亲亲手做好的早餐,带着父亲的期望,终于考出全校第一的成债上了重点线,却又因不懂填写志愿而读了师范。父亲的关怀与鼓励,从而改变了我的一生。我和大哥在那个年代成为村中仅有的两个大学生,这是父亲重学的结果,也是父亲一生的骄傲。
三
父亲既是严父,也是好兄长,更是孝顺之子。 因年少丧父,父亲与弟妹四人,自小与祖母相依为命。祖母勤劳和坚强的性格也一直影响着父亲。父亲曾说过,祖父去世的那几年,生活非常艰难,加上又遇灾荒,一家众囗,经常断粮缺咸,是祖母日夜纺线,父亲担柴换米,还贱卖了半数田产,才得以度过饥年。对祖母的孝顺和尊重是父亲一生的践行,家中无论事大事小,父亲必亲躬垂询,征求祖母的意见,祖母不点头同意的事,即使理多在父亲一边,父亲宁可放弃也不愿逆意而行。就算祖母到了晚年,父亲与叔叔凡是家庭中婚庆嫁娶,拆旧建新,亲戚相处,人情往来,等等事务也都一直在遵从或问讯祖母的意见,父亲和四叔最经典的一句话便是:“阿娘,您说这样好吗?”。父亲没成家前,每晚端水侍奉祖母洗脸洗脚,祖母身体稍有不适,父亲和叔叔都会床前待候,急驰请医,迅时求药。后来父亲兄弟成家,端水洗脚就由母亲和婶娘接承,所以自我懂事时便亲眼目睹,每到晚上,母亲第一件事是烧水端水给祖母洗脸洗脚,到大哥们结婚后,几位大嫂也一如母亲那样侍奉家婆祖母,这也使得我们家族永远保持着尊老敬老的好家风,父亲无疑是第一个践行者和倡导者。
父亲很倔强,有时甚至有些固执和霸道,但同样也是一位柔弱男儿。对亲人,他有严格的一面,他疾恶如仇,绝不许有不良行为;兄弟之间,他十指连心,血浓于水。父亲兄弟三人,也曾有过红脸之时,但父亲总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和智慧去处理。记得祖母给我讲过,解放前,四叔年少时不更事,被村中几个歹人引诱坑骗,欠了一大笔债务。因被逼债四叔不敢回家,时家中也处艰难之时,长兄为父,父亲为一家之主,却没斥责和打骂弟弟,他找到四叔,以自己断指的方式作为引戒,之后卖掉两口水塘,偿还清了债务。自此四叔不沾酒,不涉赌,全力和父亲担起养家糊口,艰苦创业的担子。直到后来,都是兄友弟恭,凡事四叔均与”二哥”商量,父亲也对四叔厚爱有加。父亲和晚叔的事了解不多,但总觉得他们兄弟间有过误会。七十年代初的一天,在湛江工作的大表哥从湛江回来,拿着晚叔的一块手表,表哥对父亲说,晚叔有些事情误会了大哥,内心惭愧,希望体谅,这块手表送给大哥作纪念。那时,才知道晚叔在湛江身患重疾,想念祖母和兄长。记得当时父亲眼睛红湿,偷偷掩泪,最后从房中拿出家中仅有的三十多块钱,连同晚叔的手表,放到大表哥的手中说:“兄弟如手足,只有情义,没有恩怨。路太远,我去不了看他,钱不多,你先拿着去给他,解一时之急。”那晚,见父亲在祖母房间和祖母说晚叔的事,父亲一直哽咽凝噎。
父亲和母亲,不像是柔情蜜意的那种,却也是相濡以沫。父亲的霸道也多体现在母亲的身上。家中事务,以父亲意见为主,母亲如有质疑,多半会被父亲三言两语作决,即使理由有些牵强,母亲都不会再作声,所以一直觉得母亲总是逆来顺受。但父亲对母亲的感情,不在言语里,却在行动中。中年时母亲常患头痛和牙痛,父亲每每亲自去採摘坉木木耳,为母亲煮木耳鸡蛋糖水以缓解疼痛。母亲如单独外出干活,时间稍长,父亲都会吩咐我们兄弟过去看望帮忙。晚年母亲牙口不好,父亲又喜吃炒菜硬菜,最后还是父亲做出妥协,让母亲专做煮炖或软烂伙食。母亲喜欢喝点小酒,除我们兄弟常带些瓶装酒回家探望外,不喜酒不喝酒的父亲,在母亲晚年生活里,为母亲备了一大陶罐的纯正米酒。可惜母亲喝不完父亲的酒,便在八十五岁那年患病而终。母亲走后,父亲总会在我们兄弟面念叨,你娘生前最喜这样那样,最爱吃这个那个,总有一份放不下的情怀。记得母亲去世两周年的那天,我回家拜祭母亲,父亲蹲在老屋门前,弱弱的问:”你娘最爱吃烧鸭,你买了吗?”然后用手抹了抹眼,一颗老泪滴落在父亲的脸上……
固执的父亲有时会认死理,比如在我决定停薪留职,下海经商时,父亲始终认为,铁饭碗就是铁饭碗,旱劳保收,生活安定,所以坚决不同意。当我坚持决定,做出决择时,父亲说了一句经典的话“我们家又少了一个大学生了…”同样,在晚年择医时,他始终只相信湛江附院,每次身体不适,如要就医,总会说,叫老六回,带我去附属医院。大嫂们有时会劝他,小病去县医院就可以了,但父亲都不会同意,幸而他上医院的次数不多。
四
我的少年,是在父亲的爱和携伴下幸福而快乐地度过的,父亲的晚年,也因有我常在身边而过得特别放心和踏实,可能这也叫做因果轮回吧。晚年的父亲,身体健康朗硕,八十多岁尚能肩挑犁耙,腰驮水车,这与他一生不停劳作有关系。二干年后,我因工作调整,回到老家县城工作,从而得到更多照顾父亲母亲的时间和便利,也弥补了几位大哥常年在外不能常伴父母的不足。每每节日礼拜,或心里牵挂父母之时,便会到市场里选购大虾大鱼,水果疏莱,开车往老家里赶。明知他们吃的不多,但总觉得只有这样才觉得心宽。回到家中,父亲总是反复叮嘱的那几句话,“违法的事千万不能做”,“做人要要诚,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够要”。父亲的话虽然朴素,却是教我做人的最基本准则,在父亲的眼里,做儿女的永远都是个孩子。
零八年五月,母亲因病辞世,家中老父便由几个大嫂轮流照顾。此时父亲身体依旧硬朗。但父亲是个闲不住的人,有天为了帮助二嫂灌溉旱田,扛着水车的父亲不跌落在排水渠里,幸而被村民及时发现救起,从此身体渐不如前。曾记得父亲从不得病,就连感冒发也很少。但生命总会有个尽头,生老病死也是人之规律。父亲八十五岁时发现吞咽困难,带他到附院检查时竟然是食道癌。当我在他不知病情的情况下,带着父亲打针吃药,放疗化疗,父亲却表现出少有的从容和淡定,心态乐观,毅力坚强。可能因为父亲以为不是什么大病,又是大医院,又有当院长的外侄在关照,便有足够的信心配合治疗,也得益于父亲一贯以来健康的身体素质,出院后父亲居然能恢复至病前的身体面貌。
九十岁的父亲依然在村中的小巷彳亍,依然是康皇庙前大树底下老人团中嗑话的主角,依然是村中土地尺量的主审。房间书桌上,《隋唐演义》,《家礼》,每天都翻着新页。同样,我仍然可以在每个假日回到老父的身边,带上一条鱼,奉上一千几百元钱,然后看着父亲干瘦脸上的笑容,再带着父亲每次重复着旳叮呤,不舍惜别。
五
就这样满足着有老父健在的幸福时光,始终保持回家的欲望和大年三的团年。然而,生命总会有长度,别离也会不期来,只是当你一旦错过和失却,便会不知所措,甚至会后悔一生。
九十三岁的父亲第二次感染肺炎时,由于病情紧急,没来得送往他最信任的医院,留在了市人民医院治疗,后一病不起,最终留下了终身遗憾。记得父亲第一次感染肺炎是他九十岁的时候,带他在人民医院检查完,情况严重,医生说留院医治,只有百分之五十希望,父亲虽不知情,却意识清晰,果决跟我说,“去附院。"广东医大湛江附院是父亲治病最大的信任和心理依赖。父亲第一次感染肺炎,因为有几位亲人在附院当医生,得以第一时间住进ICU,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加上父亲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身体素质,而且积极配合,最终从死亡边缘上生命重光。
父亲的第二次肺炎住院,由最初的稍见起免,到最后逐渐昏睡不起,便感到他大限将至,最终挺不过来,终年九十三岁。虽然生老病死,终不可拒,而生离死别,始终是人生的悲伤和悲痛,给我们生命的父母,何曾不想是终身的依伴和依靠啊!那晚,在医院探视父亲时,悲从心生,在朋友圈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这几天没空,夜里才去看望父亲。静静的睡,心里安宁了许多。思维很清,记忆也好,每天都能吃下一大碗稀饭,只是再没能从床上起得来了。像销蚀的残烛,父亲的日子可能不多,以往总有一根线牵着,老父在,家就在,便总有回家的渴望。父亲倔强一生,节俭一生,把整个大家庭整合得和睦,安静,上顺下孝,是家的主心骨。 生命的宽度和厚度已经给父母足够的恩赐,父亲身体一直硕健硬朗,为数不多的几次疾病也终在子孙的照料医学的倡明下挺了过来,但生命的长度总会有限,人生的生死离别也在所不免,只是希望父亲能陪伴多一天是一天,这样完满的人生总是每个人所希冀的。您能给我的,我一直在珍惜,我所能给您的,也一直在歇尽全力,我幸运我在步入老年之中能有父亲的记挂和牵念,所有的奔走和付出,不是累赘,不是疲惫,不是时间和金钱的损失,是我人生的一份恩惠和幸福,甚至一份厚重的责任。睡吧,我的老父,但愿今夜您的梦中,是峥嵘岁月的每一次喜悦,是儿孙满堂的嬉闹和幸福,或者,是您和母亲百年偕佬所经历的青春萌动和爱怜互敬……
以此,纪念爱我和我爱的父亲!
辛丑年正月廿八 林慧
作者简介
林慧,广东湛江,中文系毕业,研修法律及新闻专业。当过教师、企业总裁。喜作诗词,散文,小说。作品散见全国报刋杂志及各文学平台。
(图文供稿:林慧)
《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请加微信:874376261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