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峪铺村史馆建成开馆以来,账簿就陈列在显眼的位置。泛黄的纸张、工整的正楷字,隔着玻璃,依然能强烈感受到它的陈年气息。
叫它统计表也对,是长峪铺大队(村)从1964年到1988年的经济数据记录。25年间人口和劳动力变化、粮食产量、经济作物、牲猪养殖、人均纯收入、生活水平等十多项信息一一呈现。
它的前言写道:“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农村经济统计汇总是必要的。它既是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留给子孙后代的一份珍贵遗产。这项工作抓好了,才能正确的从数据上反映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帮助各级领导正确认识农村发展情况,制定好生产规划,安排群众生活……”
短短的几行字简要说明了统计表出世的背景和目的,也透露出一个信息:这个账簿不是哪级政府布置给村里日常工作,而是群众自发、额外自选动作。
自发的,便是内心的,纯粹的;自选的,就是个性的,也是规定动作基础上的发挥和创造。
十里长峪、千年铺递。长峪铺的声名鹊起,正是统计表所记载的这个时期。1964年,刚刚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中国农村迈步社会主义建设关键时期。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以及苏联对中国实施遏制封锁和战略包围,让新生红色政权处在围追堵截、四面楚歌的境地。
毛主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多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
坚定自信、铿锵有力的声音在中华大地回荡。
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土地主人的中国农民,在愚公移山故事和延安精神鼓舞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了许多典型,林县的红旗渠和慈利县的长峪铺,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建馆存史,记录时代。2019年,筹建长峪铺村史馆时,一位老人将这份半个世纪前的文物捐献出来。它的出现,为梳理长峪铺发展脉络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和参考。
……新中国成立时,长峪铺200多户人家,人口不到1000,仅有的一点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到1988年,人口增加到399户、1368人。耕地面积从1157亩增加到1258亩,粮食亩产量从200斤增加到1100斤。人平纯收入从50元增加到281元……长峪铺还尝试过种植柑桔、发展玉米制种,生产过烤烟、棉花等等。
驿道九折捍雄关,长峪十里拱平原。那些年,长峪铺人民欢天喜地、战天斗地、改天换地,肩挑背负,夜以继日,向山川要耕地,向耕地要温饱。古老村庄人如潮、情似火,钢钎一寸寸短下去,梯地一片片现出来。经过反复试验,社员们探索出旱粮“两季三熟”种植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粮食产量,得到各级领导重视,引起广泛关注。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亲自带队来长峪铺视察指导,各地干部群众纷纷来长峪铺体验学习,“南方大寨”的名号不胫而走。慈利县农业部门把“旱粮生产科技研究所”搬进长峪铺,派驻科研人员从事研究。几十年来,在品种培育、病虫害防治、化肥农药使用、技术推广、科研体系建设、教育培训等方面进行研究,获得了大量科研数据,并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时至今日,每年仍然有大批国际友人、专家和学者前来学习考察。长峪铺,既是一个艰苦奋斗的精神高地,也是一个科技兴农的丰产高地,自然是农耕时代农村社会鲜活的记忆。
踏上这片热土,瞻仰遍地的农业文化景观,进村史馆品读村史,浏览一张张黑白的照片、头版的报道、满墙的奖状和荣誉,再审视这份账簿,火热的劳动场面慢慢浮现在眼前。一份敬意,不,是感激,是膜拜!不自觉中,喉头有点哽咽,眼角有些湿润……为了生存、为了传承、为了打破围堵,我们的先辈百折不回,作出过多少尝试,多少努力,打了多少次战役?
如果把长峪铺的奋斗比作一场战役,那么这个账簿就是一份战斗详报!
它不同于旧时账房先生给掌柜做的账目,也不是某些单位为了政绩或者应付检查堆砌出来的数字。奴隶主、封建主不会关心底层人收入多高、生活水平如何,黄世仁不会在意杨白劳过年吃什么;资本家想的是怎么从工人身上赚取更多剩余价值,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他们几家都不会详细统计个人口粮,人均收入等事关民生的数据。没有任何话语权的老百姓长期为吃饱穿暖绞尽脑汁,根本没有多余的心思去搞什么统计。只有在当家作主以后,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背景下,人民群众才有一份诗意心情憧憬美好生活,才有自发讴歌时代的冲动。所以,这种自创的、连续二十多年不间断的农业数据对比汇总统计,不仅在封建豪强或者资本家的案头不会出现,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也极为罕见。
地赖丰产盈仓廪,人靠奋斗攒精神。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梦想,农民找到了与土地最合适的相处方式,他们把对土地的感恩、对生活和时代的感激表现在诚实劳动、踊跃上交公粮上……
账簿,体现的何止这些!它的背后是中国数千年农耕社会发展缩影,一次深刻变革以后,一种全新生产关系的确立,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生产的艰辛探索,未来中国乡村发展最接地气的参考……而这一切恰恰印证了一个铁的规律:红色中国必然照亮东方!
一滔溇水忆沧桑,千年村庄换容颜。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长峪铺的老人们依然闲不下来。几次约见老会计谷绍业,要么碰上他在地里忙活,或者在喂猪。入冬的一天,终于坐下来唠唠,老人几次捧起这份不止摩挲了多少次的账簿,笑眯眯地陈述账簿的来历。又戴上眼镜,对着一组数字,喃喃计算着,沉思片刻,摘下眼镜,很有把握地说:
“数字肯定不会错,生产队要过秤……包产到户后,我们硬是一户一户上门计算收入,看猪栏、牛栏得来的数字,不存在造假,虚假的我们从来不搞,那不是哄人吗?哈哈”。
“交公粮啊,我们都是比起来干的,长峪铺是一面红旗,肯定不能落在别人后头!”
说起当年,85岁的老书记黄炳秀尽管表达不是很流畅,但依然豪情满怀,思路清晰。她反复念叨的一句话是:“苦干,也要巧干,实事求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这是上一辈人用实践换来的经验,也是他们对后来者的殷殷嘱咐。而见证着火热年代的账簿和长峪铺村史已经沉淀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精神力量,在大地生根发芽,开花成长,激励我们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人手里,独立自主,奋发图强,冲破围堵封锁,阔步复兴之路。
——如果您想寻找久违的乡愁,就去长峪铺;
——如果您希望汲取奋进的力量,也去长峪铺;
——如果您孜孜以求破解农村课题,更要去长峪铺……
作者简介:田满林,湖南省作协会员、慈利县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