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山东省方志馆
臧景亮
齐鲁大地乃文化之邦,这片厚土沃壤里,地方志绝对算得上是一朵艳丽之花。当走进山东省方志馆,心灵被一种厚重感、充实感、真切感所溶解。

山东省方志馆,位于济南经十一路东端,英雄山北麓,与吐纳豪气的英雄山南北呼应。路边法桐树高大的荫翳,为它平添了一丝神秘感。四层建筑外层玻璃幕墙形成墨绿色光晕,由欧阳中石先生题写的馆名,又透出些许雅静之韵。
花木繁盛时节,应在方志馆工作的友人邵先生之邀,来到这个在2018年馆藏文献就达12780种、127490册的、全省最高级别的方志馆“膜拜”。
地方志从已有资料考察,主要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别史、地理书和地图。由孔子亲自编纂的著名史书《春秋》,就是国别史的一种。而地理书最著名的当属《山海经》和《尚书》中的《禹贡》篇。地图则是春秋时期就开始使用,它标明了当时的行政区划、山川、土地等情况,直到现在,仍是方志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
宋朝以前,方志尚未完全定型,受史志同源,史志合一等历史传统影响,当时地方志机构主要有两种形式存在:一是依附官方史志合一的各类编修机构,二是散布于民间的各种藏书楼等收藏编纂场所。
宋朝是方志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其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方志日渐成熟,逐步定型,组织形式和规模超越前代,方志的内容和体例也趋于全面和完备。不仅如此,宋朝还推动了独立方志机构的正式成立,自此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民国时期,由于内战不休,外敌入侵,造成这一时期成为方志馆建设事业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一大批有“志”之士,在艰难困苦中仍矢“志”不渝,或通过创办史馆、通志局(馆)等史志机构,或通过在图书馆等场所中附设方志馆,或通过创办“民众教育馆”等形式,艰难地推进了方志馆建设。
盛世修志,志载盛世。在山东修志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代表性人物如:于钦(1284年—1333年)、于慎行(1548年—1610年)、陆釴(1495年—1534年)、顾炎武(1613年—1682年)、孔尚任(1648年—1718年)。
祖籍江苏昆山的顾炎武,曾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名言,后被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崇尚儒学,北上首站直奔山东,游崂山,登泰山,拜孔庙,寻觅名胜典籍,抄录墓志铭,不仅写出了《天下郡国利病》《肇域志》《音学五书》《日知录》等巨著,还参修了《山东通志》《德州志》《邹平县志》,并为黄宗昌撰《崂山志》作序。因此,顾炎武不仅是一位思想家,还是明末清初全国著名的方志学专家。
在这里,还要提到生于山东曲阜的孔尚任。他是孔子第六十四代孙,清康熙年间国子监博士,户部主事。让他声名大噪的是他戏曲家的身份,一部《桃花扇》奠定了其崇高艺术地位。而鲜为人知的,他还是位方志名家,纂有《阙里志》二十四卷,《莱州府志》十二卷,均被誉为志中佳本。更为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学者陈时龙称道的是,孔尚任具有独特而清晰的方志编纂思想。所谓“旨与史合,体与史殊。”“史自为史,志自为志也。体有一定,无取新奇。”孔尚任以有别于前人的见解和丰富的修志实践,厘清了史与志的关系:地方志是一种独立于记述之外的体裁。他还提出,方志贵在繁简得宜:“凡人与事关系地方者,考辨不厌精详。”也就是说,凡跟所要记叙地方的人和事相关者,记载可以不厌其繁;而人们在史传中习见的勋业鸿文,如果与所记叙地方的人、事并不密切相关,就一概不予登载。在门目编排上,孔尚任匠心运筹,这体现在《莱州府志》的新修中。为避免相杂、混乱、前后无序,他将府志分为十二纲,每纲一卷,纲举目张,各从其类,庶便检阅。
纲目体应是孔尚任对府志编纂的另一大贡献。
山东方志编纂在明代获得空前发展。全省现存明代方志有通志1种,府志8种,县志55种。明嘉靖《山东通志》是山东省第一部官修通志。至清代出现了两次修志高潮。形成了定期修志制度,每隔60年须重修一次。据统计,清代山东省编纂的志书现存的共有通志3种,府志25种,州志43种,县志284种,乡镇志72种。有82种成为孤本。
在现当代,对山东方志事业做出贡献的人物,后人不会也不应忘记。董一博(1912年—1987年),山东枣庄人。全国地方志协会副会长。1981年至1986年,为推动地方志事业,他两次上书党中央,恳切陈词。曾多次来山东指导地方志编写工作。有《董一博方志论文集》存世。
王众音(1915年—2004年),四川内江人。原山东省委常委、副省长、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省文联书记。1981年任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第一任主任,为山东省修志事业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思想基础和业务基础。
王祝晨(1882年—1967年),山东齐河人。曾任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省政协副主席,省人大一、二届代表,全国人大一届代表。1954年参加全国人代会期间,提出“立即着手编写各省地方志”的建议案。周恩来总理接见了他,称赞其建议,指示立即在全国组织、推进地方志工作。1957年被任命为山东省地方志资料编纂委员会副主任,专事领导山东省地方志编纂工作。
席星加(1925年—2000年),山东邹县人。1981年被任命为山东省第一任史志办主任,为全省史志事业做了大量基础性、开拓性、初创性工作。
要论山东省地方志研究方面成果丰硕者,当推刘乾昌先生。刘乾昌(1931年—1988年),1982年任山东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他结合编纂实践,撰写并发表论文50多万字,对方志理论和业务问题均有独到见解。
刘乾昌依古人志学思想提出,史的特殊功用在于鉴,而志的特殊功用在于用。所谓“方志为用,非为观美”。他反对形式化修志,强调实用价值,方志需服务于地方治理与发展。主张志书要以翔实史实取胜,而不能以空洞的议论取胜,方志的功用就在于其资料性。他曾举例,1862年(同治元年)发现过极光,旧志作了真切而生动的记载:“八月十九日夜,东北星火如月,色似炉铁,人不能仰视。……顷之,向北一泻数丈,欲坠复止,止辄动摇,直至半空,忽然银瓶乍破,倾出万斛明珠,缤纷满天,五色俱全,离地丈余没,没后犹觉余霞散彩,屋瓦皆明。” 刘乾昌认为,就是在科学已相当发达的今天,如果遇到极光这种天象,能够作出类似真实而生动的记载,那就应当受到称赞。对自然现象应当如此记述,对社会现象的记述亦然。其理论观点在全国方志界具有一定影响。先生为后人留下41万字的《刘乾昌方志论文选》。
20世纪八十年代,我所供职的那家大型企业有一个叫厂志办的机构,与我办公室相隔不远。常见到几位“老学究”吸着烟,面对一堆资料,时而静静地细读,时而听见他们如孩童般争论不休。几年过去,一部十几万字的《厂志》赫然出版,内容翔实到就连机床的型号、出产日期都丝毫不差,文脉清晰,文字干练,令人敬佩不已。
一位秦姓文友,做了一辈子乡村教师,我常尊称他为玉符河畔的“乡贤”。退休后一直在为写一部《村志》而忙碌奔波。他的愿望就是,有生之年为后人留下点痕迹,让他们不忘曾经生活的地方发生过什么。
法国杰出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过:“历史证明,所有事件都可以由历史证明。”“中国人从有文字记载起便以严谨态度编纂史书,这种客观性使中国成为唯一可信的古老文明”。历史悠久,卷帙浩繁的地方志,作为古老文明的础石,撑起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这座瑰丽大厦,也让如今提倡的文化自信更加具象化。

【作者简介】臧景亮,1958年出生,济南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济南市阅读协会理事。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