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采访
杨 超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间,我已在新闻宣传这个行当干了30多年了。30多年间,从起初的乾县广播电视台记者到乾县县委通讯组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乾县融媒体中心主任等,一路笔耕不辍,先后获省市各类好新闻奖百余次。回想自己的新闻工作历程,第一次采访记忆尤深,犹如昨天发生一样,历历在目。
那是1992年初春,我大学毕业分配到乾县广播电视局工作有半年多时间,正值全省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我们这些学校刚毕业的大中专学生大都被组织抽调去驻村参加社教活动,我被分配到乾县新阳乡(现在改为新阳镇)三星村。下村去的前一天,乾县广播电视局闫局长问我:“杨超,你下村去搞社教,思想上有没有顾虑?”我干脆地说:“没有!”他说:“你在下面好好锻炼,写写稿子,下一步就可以考虑能否将你安排在编辑部工作。” 这个闫局长以前在陕西日报社当过编辑记者,曾任陕西日报社理论部副主任,他对新闻写作很内行,平时对大家要求也很严格。他还说:“新闻写作重在多练,搞新闻没有三年的功夫,写出来的稿子是拿不出手的。” 我们这些学校毕业的大学生,第一年都是见习期,满一年后才能转正确定正式岗位,我那时是暂时安排到有线电视台工作,正式岗位还没有确定。
在去三星村社教的路上,我就一路看,一路想,啥是新闻,啥事能写成新闻?社教一周时间过去了,我还没能发现一个新闻事实,也没一条线索,可着急了,心想:闫局长让我在下面写稿子,可真没有事写呀!我一边搞社教工作,一边留心观察周围的事情,急切地想找到新闻线索,写成新闻稿。社教第一阶段结束了,我们到新阳乡政府召开第一阶段工作汇报会。会上,各驻村工作组轮流汇报工作,当驻咸阳村工作组组长、县劳动局刘局长汇报时,我听到他们在村上办缝纫班,请两名技师免费为全村的妇女教缝纫技术;工作组又从上级争取了4万多元资金,组织群众修渠,让以往偏僻寂寞的咸阳村顿时变得热火朝天……这不是新闻吗?刘局长刚从汇报席上走下来,我便箭步上前说:“刘局长,我是县广播电台的,我想把你们办的这些事写篇报道?”他连忙拉住我的手说:“好,好,我明天在村上等你,你来吧!”
第二天一大早,我骑着自行车从我驻的三星村出发,沿着农村的乡间小路,驱车大约3公里来到了咸阳村村委会。刘局长和三个工作组成员、村书记及村上的其他干部在村委会就等着我,他们都很积极地给我详细介绍情况,尤其是村支书,提起给村上办实事的事,显得异常兴奋,高喉咙大嗓子,说起话来浑身都是劲。那时刚从学校毕业的我,缺乏社会语言,一听村书记和刘局长的介绍,觉得句句话都很好,都能用,我让他们尽管说,自己尽管记。他们不时地招呼我,给我倒水,递烟,递水果。我当时是一个22岁的青年娃,书生气十足,不会应付场面,面对这七、八个人的采访对象,不知是紧张、胆怯,还是兴奋、激动,反正是不自然。不管怎样,采访过程中他们说完了,我也记完了。随后,他们还带我去了缝纫班现场、修渠现场看了看……
回来后,我立即写稿,不到一个小时稿子就写成了,还反复改了几遍,并以最快的速度把稿子交给了值班编辑。第二天早上,我便听到乾县广播电台广播新闻节目头条播送我的通讯《真心为群众办实事的社教工作组——记新阳乡咸阳村社教工作组》。稿子播出后,许许多多的人对我说,稿子写得很好。咸阳村的干部还专门打电话表示感谢,说:“你这篇报道很好,村里群众听后都很高兴,你说出了咱农民的心里话。”一连几天,我听到的都是关于这篇报道的赞扬声,县委、县政府也随即决定在咸阳村召开了全县社教工作现场会,推广咸阳村的经验。此时,我深切地体会到,新闻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影响力是深远的,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和引导力,这就是新闻宣传的重要作用;也深深地感到新闻工作是一种光荣而神圣的职业。
从此,我采写新闻便一发而不可收。在30多年的新闻宣传工作中,我曾连续七年被陕西日报社评为“十佳通讯员”;被陕西省委宣传部评为“全省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工作者”;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接受过新华网联合中央多部委领导的表彰奖励。曾一次次地走上了鲜花簇拥的领奖台,也曾一次次地赢得了同行们的喝彩声,但长期的新闻实践使我懂得:新闻工作者永远处在进行时,只有更好,没有最好;选择了媒体与记者,就选择了奉献与担当!
(作者系乾县融媒体中心原主任 记者职称 陕西省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