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军垦乡土苑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文/王立春 图/朱国柱
暮色中的戈壁滩泛着金属般的冷光,19岁的常书鸿在巴黎博物馆里凝视敦煌壁画临摹展,心脏突然擂响命运的鼓点。他撕碎已完成的油画,毅然踏上西行之路。在漫天黄沙里,他以画笔为戈矛,与时间抢夺千年文明的碎片。这个故事像一粒火种,点燃了我对“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的深刻思考——所谓青春,正是以滚烫的梦想为缰,在有限的时光里奔涌出无限的可能。
梦想不是遥不可及的幻影,而是锚定人生方向的罗盘。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幼时便立下“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宏愿,他挣脱科举的枷锁,背着行囊遍历山河。三十四年风雨兼程,他用双脚丈量中国大地,在悬崖峭壁间记录地质奇观,在瘴疠之地撰写《徐霞客游记》。书页间斑驳的墨迹,是梦想淬炼出的文明结晶。正如北斗卫星团队的青年工程师们,将“让中国拥有自己的导航系统”的信念,化作实验室里无数个不眠之夜,最终让“中国星”闪耀苍穹。当个人志向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梦想便有了改天换地的力量。
逐梦之路布满荆棘,唯有以磐石之志破局。敦煌研究院的“数字供养人”计划中,年轻画师们需要在恒温恒湿的洞窟里,每天保持8小时以上近乎静止的临摹姿态。他们的指尖被颜料侵蚀,颈椎布满劳损痕迹,却始终以“与古人对话”的虔诚,将壁画的色彩与线条复刻进数字世界。这种坚守恰似故宫文物修复师王津,用四十年光阴修复百余座古钟表,在毫厘之间雕琢时光。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不负韶华,不是口号式的呐喊,而是把平凡的日子过成通往理想的阶梯,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让梦想照进现实。
青春的珍贵,在于它是浇筑梦想的黄金时代。量子计算科学家曹原在22岁时破解“魔角石墨烯”难题,靠的是实验室里千万次的尝试;短道速滑选手任子威在冬奥赛场摘金,背后是凌晨四点冰场上滴落的汗珠。他们的青春没有虚度在游戏与消遣中,而是将每一寸光阴都锻造成突破极限的利器。这让我想起自己备考的日子,台灯下堆积的笔记,错题本上反复勾画的重点,那些看似枯燥的时光,最终都化作了通往理想学府的阶梯。
站在时代的潮头回望,从张骞凿空西域的驼铃,到郑和七下西洋的帆影;从敦煌壁画上的飞天,到神舟飞船划过的轨迹,中华民族的文明长卷始终由逐梦人书写。今天的我们,更应握紧时代赋予的接力棒,以梦为马驰骋青春赛道,让个人奋斗的涓涓细流,汇入民族复兴的壮阔江河,在有限的韶华里,镌刻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荣光。
总 编:王立春
副总编:魏赋光
主 编:戴恭义
图 片:朱国柱
编 审:周 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