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连载(二十七)
作者:张坚
丝路开拓者张骞
张骞(公元前164——公元前114),西汉汉中郡城固(今陕西城固县博望村)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旅行家、外交家和卓越的探险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对外友好使者。他受汉武帝派遣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西汉和中亚、西亚及欧洲的联系,使汉朝对西域的地理、民俗等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为促进西汉对外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出使西域的故事家喻户晓,司马迁盛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后来,他走过的这条路,便成为千古传颂的“丝绸之路”。
一
历史上,汉人与匈奴交战几百年,结怨很深。战国时期匈奴族的势力开始形成,他们时常南下侵扰中原诸国边境。与匈奴相邻的秦、赵、燕等国为阻挡匈奴骑兵南下,均采取修筑长城的办法。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派大将蒙恬率领十万大军把匈奴人往北驱赶了七百多里,并且将秦、赵、燕三国原有长城连成一体,抗御匈奴。西汉时汉高祖尝试以武力抗击匈奴,率三十万大军亲征。但由于国家刚刚经过内战,力量较弱,汉高祖和他的军队反而被匈奴大军围困于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北)长达七昼夜,史称“白登之围”。此后,汉朝逼迫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即便如此,匈奴铁骑仍然不时地向南侵扰,给北部边境的正常秩序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文景之治”后,汉朝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至武帝时国力终于强盛起来。凭借着雄厚的国力,汉武帝开始实施对匈奴的全面反击。在最初的几次小规模遭遇战中,从俘虏口中得知在敦煌、祁连一带,曾居住着一个被称为大月氏的游牧民族,他们多次同匈奴发生冲突。匈奴老上单于在位时彻底击败了大月氏,杀掉他们的王,还“以其头为饮器”。大月氏人逼迫西迁到现今新疆西北部的伊犁一带。了解到这一情况,武帝决定采取联合大月氏合击匈奴的策略。他颁布一道诏书,征召人才出使西域。当时的西域,对中原人来说非常陌生。诏书颁布之后很长时间,竟无人应诏。正当武帝为此犯愁的时候,在朝廷担任“郎”(侍从之类的小官)的、已经三十多岁的城固人张骞挺身而出,表示愿意担起这份重任。于是,张骞奉命出使西域,开启了他既艰难又辉煌的人生旅程,创造了探索中亚的丰功伟绩。
二
张骞很清楚,出使西域不同于出使其他邻国,西行之路漫无尽头,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更大的挑战是要通过匈奴的占领区,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一旦成功可以封官加爵,但若失败也许会死无葬身之地。充满理想的张骞已经置生命于不顾,决心放手一搏。公元前139年,他奉命率领堂邑父等一百余人,勇敢地踏上西去的征途。他们从长安出发,沿渭水西行,经陇西郡(今甘肃临洮),再渡过黄河,穿越河西走廊,行至吐鲁番盆地时,被匈奴骑兵俘虏。
匈奴骑兵将张骞一行人押送到匈奴王庭,去见当时的军臣单于(老上单于之子),军臣单于得知张骞此行的目的之后,于是将张骞一行扣留下来,这一扣留就是十年。为了拉拢张骞,打消其出使大月氏的念头,单于为他娶了匈奴妻子,生了孩子。但是,匈奴的如意算盘打错了。这个在汉水上游长大的汉子,具有秦巴山一样的坚韧性格和汉江水般的机智灵动。在被匈奴人羁押的三千多个日日夜夜里,张骞表面上臣服,心里却始终没有忘记肩负的神圣使命,他在默默而坚定地等待着机会。公元前129年,张骞趁匈奴人不备,率领随从逃出了匈奴王庭。这是一次惊心动魄的逃亡。因为人少,目标小,也因为十年的匈奴生活,他已经熟悉了周围的自然环境,道路、水源,掌握了在大漠、草原上生存的技巧,从而成功地摆脱了匈奴的追捕。
逃出囚笼的张骞犹如脱缰的骏马,经过数十日奔波,沿塔里木河西行,经过库车、疏勒等地,翻越葱岭,到达大宛王都贵山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卡散赛),再由大宛至康居(古西域国名,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南行到妫水(今阿姆河)以北的大月氏。这时的大月氏已经征服了大夏人的妫水流域,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他们已无意向匈奴复仇。张骞多次努力说服大月氏与汉朝结盟,共同打击匈奴,都遭到拒绝。结盟不成,也不能白来一趟,至少要搞清楚西域各国的位置、特产、人口等情况,为大汉帝国的长治久安打好基础。于是张骞以游览为名,多次南渡妫水,抵达大夏都城蓝氏城(今阿富汗的汉瓦齐拉巴德),了解到诸多重要情况。
公元前128年,张骞东归返国。为避开匈奴控制区,他改变了行进路线,翻越葱岭改走塔里木盆地南部,经莎车,沿昆仑山北麓东行至鄯善(今新疆若羌),打算从羌中回长安。
谁知冤家路窄,返回途中居然再次被匈奴骑兵所俘,扣留在漠北。直到两年后,军臣单于死了,其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自立为单于,并进攻军臣单于的太子於单。张骞趁其内乱,带着他的匈奴妻儿和堂邑父逃回了长安。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从公元前139年离开长安至公元前126年归汉,历时13年。西行途中风餐露宿,备受艰险。从长安出发时一百多人,回来时仅剩下张骞和堂邑父两人。汉武帝为了表彰他们的功绩,特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封堂邑父为奉使君。这次西行,虽然没有达到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的目的,还付出了一百多人的生命代价,但对广阔的西域进行了实地调查,扩大了大汉王朝在葱岭东西的影响,使新疆地区与内地的联系,中国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联系都建立起来了。正如诗人刘彦博所云:西去十年无消息,逃归万险创奇迹;跋涉域外路重重,未知天边在哪里。
三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回归后,官至太中大夫,能经常参与国家大事。他在大夏时,曾看到四川生产的竹杖和细布,听说是从身毒国(今印度)运去的。他根据各国家(民族)之间的距离推断,身毒国位于中国的西南方,离蜀地不远。于是便建议武帝打通西南夷道。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命蜀郡、犍为郡派使者分别从駹(mang古部族名,居住在今四川西部)、莋(zuo,古县名,今四川汉源东北)、和邛(今四川西部)、僰(bo, 即僰道,今四川宜宾西南)等四路并出,试图开辟内地到西南地区的通道,但因昆明夷的阻挠而未如愿。不过,此次行动也使汉朝和滇国、夜郎国等建立了联系,为武帝开拓西南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123年,张骞受武帝派遣跟随大将军卫青出使匈奴。由于他对匈奴地区的情况比较熟悉,知道茫茫戈壁中那里有水源,从而保证了士兵和战马的战斗力,他也因为这样的军功而被封为“博望侯”。这一封号代表着汉武帝对张骞博望多见、才广识远的恰当肯定。
公元前119年,张骞进言武帝联合乌孙(古代族名,居住在今伊犁河流域)使其返回河西故地,以切断匈奴人的“右臂”。武帝当即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副使、随员等一支三百多人的使团,每人备马两匹,携带牛羊金帛万数,浩浩荡荡的二次出使西域。
张骞一行,从长安出发渭河西进,从陇右南线渡黄河入河西走廊,经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再西行经盐泽(今罗布泊)抵达楼兰。之后,沿孔雀河及塔里木河西北行进,抵达龟兹、温宿,再经别迭里山口西行至乌孙都城赤谷城(今吉尔吉斯境内伊赛克湖东南)。张骞敦请乌孙东返故地,可是乌孙王年老不能作主,大臣们又都认为汉朝离他们太远,惧怕匈奴,不愿迁徙。在这种情况下,张骞及时调整思路,把出使的重心放在与更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上。在乌孙停留的四年期间,张骞派遣副使分别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于阗、拘弥(今新疆于阗克里雅河东)等国展开外交活动,足迹遍布及中亚,西亚和南亚各地,最远曾到达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和北非,不仅开拓了中国的外交事业,也在事实上开通了东西交流的通道。公元前115年,张骞在数十名乌孙使者的陪同下回国。乌孙的使者也是第一次到达中原,赠送给汉武帝数十匹骏马,深得武帝欢心。这次出使归来后,武帝任命张骞为大行(外交大臣),位列九卿,专门负责接待各国使者和宾客。
回到长安的第二年(前114年),过度劳累的张骞不幸英年早逝,按其遗愿归葬家乡城固。张骞一生中作出的最大贡献就是开通了东西方古代各国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的“丝绸之路”,代表汉朝和西域诸国建立了友好关系。为汉王朝西域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武帝元封六年(前105),汉朝与乌孙和亲,西域南道各国多倾向于汉朝。公元前60年,汉朝控制了西域北道,开始设置西域都护,管理今天巴尔喀什湖以东和以南的广大地区。中国的丝织品、铁器、瓷器、漆器、茶叶等商品,开始通过张骞所开辟的道路运往中亚和欧洲,西域各国的骏马、香料、葡萄、石榴、苜蓿、大蒜、胡萝卜、胡麻、胡瓜、胡豆、胡桃等又通过这条路线输入中原。大大促进了汉朝政治、经济、军事的大繁荣、大发展。
张骞勇于开拓、顽强拼搏、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源于生他养他的古土秦地,今天,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继承和发扬张骞身上这些熠熠生辉的高贵品质和奉献精神。
作者简介:
张 坚,礼泉县西张堡镇土洞村人,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55年5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退休。先后在乡政府、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革委会生产组、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区划办、农村改革试验办等部门及建陵公社任职工作。当选过县党代表、人大代表、第五届县委候补委员。在岗期间,贯以清正勤奋,忠党敬业,求真务实,不鹜虚声。退休后,本色不改,勤劳不息,建园务果,看书习文,所著《心路历程》《乡土情》两本书被连载发表在全国《都市头条》网络平台,可百度查阅。